教育学有调查研究发现:3岁左右的时候,孩子们就已经拥有了竞争意识。
小孩子喜欢"争"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孩子有好胜心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太喜欢争强好胜了,就会让家长日常烦恼不堪。
因为孩子太过争强好胜,朋友殷红最近很是头疼,不管是遇到什么事情她家孩子都要争第一,一家人从外面回到家,他要第一个跑到家门口,第一个走进家门,第一个换好拖鞋,吃饭的时候也要第一个吃完,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拼图游戏,要是有小朋友比他快,他会生气地大哭大闹,甚至是将拼图丢得到处都是,搞得现在小区里面都没有人愿意和她孩子一起玩。
朋友殷红开始担心,但是她老公却不这么想,反而觉得孩子这样的表现是有竞争意识的表现,为此两个人没少争吵。

01是竞争意识,还是争强好胜?

竞争意识是指孩子对外界活动所做出的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它可以帮助孩子克服胆怯,保守和自卑心理,激发孩子的内容在潜能
加拿大一位享有盛名的长跑教练,短时间内培养出了多名长跑冠军。人们四处打探他的成功秘诀,结果却让大家颇感意外。原来秘密就在于他有一个神奇的陪练。
为了使运动员始终保持竞技状态,这位教练一直要求队员跑步到训练场。其中有一名运动员的家距离训练场并不远,但他总是最后一个到场,当教练准备放弃他的时候,突然有一天,这名队员竟然比其他人早到了20分钟。教练根据他离家的时间进行测算,惊奇地发现其速度已经打破了世界纪录。于是,他向这名队员详细了解情况。
原来,这名队员在离家不远的地方遇到了一匹野狼。野狼拼命地追,吓得他在前面拼命地跑,因此在突破了记录
不久,教练就请了一个驯兽师,带来几匹狼,每到训练时刻,就将狼从笼子里释放出来,追赶运动员,结果队员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上述教练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竞争的力量能让一个人爆发出最大的潜能,创造出惊人的成绩。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年代里,竞争意识是需要的,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凡事过犹不及,超过了原本的界限,事情本身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竞争意识也是如此。
从本质上来讲,争强好胜属于一种“过度竞争”,一旦将竞争演变为事事竞争、时时竞争,那么孩子的心理压力就会很大,很难体会到快乐的感觉以及竞争本身的意义所在。。

02孩子为什么会出现争强好胜的行为呢?

1. 缺乏安全感,觉得赢了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
好胜心强的孩子不容易快乐,因为他总是能轻易的看到别人的优秀这会让他们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之中,承受过大的压力。
时时处于焦虑和自卑之中,他们会自惭形秽,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又对别人的成就心怀嫉妒,潜意识里面觉得自己只有赢了对方才能吸引到周围人的认可和关注。
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还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的事情。
今年浙江台州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高考考生陈某高考只考了300分,回校期间听到老师夸奖了其他三名同学,这三人的高考成绩远远高于陈某,在好胜心和嫉妒心的作祟下他偷偷地将3位同学的高考填报志愿进行修改,后来事情败露,陈某面临被行政拘留的结果。
心理学研究发现,好胜心强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有过孤独、无助的情感经历,比如得过重大疾病,与父母长时间分离,受到过惊吓等,这种自动、无意识的记忆,使得孩子在与他人互动时表现出负面性与攻击性。通俗地讲,过于争强好胜的孩子是缺乏安全感的。
2.父母爱比较,或者是对孩子存有过高的期待
“你们家孩子这么早就会走了?我们家小明快1岁了还不会走呢。”
“你们家孩子考试考了100分?我们家的连及格都没有,真让人操心。”
“你别看我们家孩子平时考试考挺好的,一到重要考试比赛就掉链子,哪里像你家孩子那么稳定。”
相信大部分父母或多或少都曾说过这些话,遇到过类似这样的场景。
毕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所有父母的期望,即使嘴上不说,心里互相比较一下确实也在所难免。但是孩子对父母的期望特别敏感,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会特别想满足父母的期望从而愉悦父母,大一些孩子会开始抵制和反抗。
孩子主要的信息来源就是父母,他们从父母或其他养育者那里获得信息,然后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又因自恋机制,这些话很可能就预言了孩子未来的人生。
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权威期待,有什么样的预言,对孩子的成长是一件很关键的事。它们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把孩子变成了所“期待”的样子。如果说父母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期待,那孩子就很容易自大,高估自己。
3. “特权感”作祟认为自己一定是比别人好
所谓特权感指的是一种稳定、广泛的感觉,以为自己理所应当得到更多,享受更多优待。
这种情况相对更容易出现在备受宠爱的独身子女身上,家里小皇帝小公主般的待遇,让他们理所应当的认为自己就应该是最受关注,最厉害的存在,所以他们很难接受别人比他更优秀,更受关注。
这样就会导致孩子特别不能接受批评和失败,面对问题的时候,容易错误归因于外部因素,而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且会认为这是在挑战他的优越感,从而陷进负面情绪当中。
就像殷红的孩子在面对小朋友比他更快搭好积木的时候,不是想着去学习对方的方法,而是大发脾气。

03因“特权感”作祟而争强好胜,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

1.阻碍孩子的自我发展
“特权感”强的孩子在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会习惯性的酱紫人归咎于外部因素,考试没考好是老师题目出太难了要不然就是当天教室里面太热了,完全不会从自身找原因,容易不作为。
另外相对来讲这类孩子有特别容易看见别人的优秀,即便是嘴上不承认,但是心底多少还是会有些失落和自卑,受挫感的长期叠加,容易让孩子志气低迷,放弃努力。
2.影响孩子社交关系的发展
“特权感”的核心是自大,特权感强的孩子会认为,自己的需求优先于别人,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是家庭环境比别人好,自己理应获得成功和关注,这就会导致孩子在和其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优越感。
不管是孩子还是我们成年人的社交关系中,优越感都很容易伤害他人的情感和利益,比如说出现嘲笑贬损,理所应当的麻烦或者是指使别人为自己做事,毫无心理负担。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特权感高的人,往往会采取双重标准来对待自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严于对人,宽于对己”,这会严重的影响孩子社交关系的发展。
3.影响心理健康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面临失败和低谷,但是对于特权感强的孩子来讲,面对自己需求没有被满足或者说是难以满足的时候,他们往往是比其他人更容易痛苦,因为现实在挑战他内心的优越感。
这样的情况之下,孩子很容易脆弱和愤怒,这个时候他会进行心理补偿,在其他地方强化自己的特权优越感,比如把失败的责任归咎于别人,以抱怨别人的方式来补偿或者是替换内心可能出现的自责,短期之内确实是可以缓解一下孩子的负面情绪,但是长期下来会让孩子陷入“遇到问题--需求不被满足--愤怒--怪罪于别人”的恶性循环当中。
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负面情绪的堆积,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难快乐起来。

04该怎么去调整孩子因“特权感”作祟而争强好胜的行为

1. 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客观的认识自己
西方媒体曾经用“雪花一代”来形容1992年之后出生、2010年以后成年,具有高度特权感的一代年轻人,这和我们常常听到的“垮掉一代”“迷惘一代”是相同的意思
这个词语来源于电影《搏击俱乐部》中的一句台词:“你并不特别,你并不是一片美丽的,独一无二的雪花”
这句话的意在形容:这一代年轻人看起来自信满满,将自己看作特殊而珍贵的雪花,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最好的一切,实际上敏感,情绪不稳定,就像雪花一样脆弱。
莱辛曾说过:“我们的骄傲多半是基于我们的无知”,要知道特权感最大的危害就在于“理所应当”,想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就要从源头上下手。
正所谓“讨论使人机智”,与孩子讨论问题,才能更好引导他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认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够客观正确地评价生活中的人,才可能正确评价和定位自己。
2.让孩子学会对失败和成功进行正确归因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会在特权感的驱使之下争强好胜,实际上就是在用特权感来掩护自己内心的恐惧,一旦这种优越感收到威胁,孩子就需要直接面对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承担失败的后果,这样就会给孩子的内心带来极大的冲击,触发孩子负面情绪的机关。
正如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他的著作《教出乐观的孩子》中所强调的那样:孩子长时间使用不恰当的归因方式,很容易形成悲观的思维方式。
马丁塞利格曼提出我们可以引导孩子采用积极的归因方式来规避这一风险,就是当孩子遭遇失败的时候,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总结和思考,
比如说你可以引导孩子独自去想方法,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去讨论和寻找解决方案都可以。
我们就以搭积木位子为例,你可以引导孩子思考,那我为什么没有不能搭更多种图形呢?是不是我忽略了细节,还是说我对这个积木还不熟悉,又或者是我应该多尝试其他的搭法?
你看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引导方式,如果你发现眼前的事情对孩子来说确实有点难度,孩子也尽力了,那我们也可以在关键的一两步上稍微的提示一下,如果孩子取得进步,可以给予孩子正面反馈,如果还是还是失败也没关系,你可以告诉他:你经历的失败,不是因为你不够好,恰恰他证明了你一直在努力,每一次的困难和失败都是你长大的一个标志。
3.给予孩子积极的期待
心理学上面有一个说法就是“如果你对一些人赋予强烈的期待,这份期待就会奏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罗森塔尔效应”,简单点来讲就是,权威的期待,可以强有力地影响着他人。权威期待者,可以通过情绪、态度等影响到他们所期待的人。
父母对于孩子来讲就是那个权威的期待者,对于我们来讲,最原始最重要的权威就是父母,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
我们作为一个权威者,想对孩子有个正向的影响,想让他们变得更优秀,那就需要给他们积极的期待。这个期待不是藏在自己大脑或浅浅的表达,而是发自内心,甚至可以只是真心的喜欢、满满的爱,让孩子的内心充满安全感。
教育孩子是一件快乐的事,能够用心和孩子一起进步成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每一个致力改变孩子不良行为的父母,除了改变和提升自己,都应该对孩子持有合理积极的期待,并通过情绪和态度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孩子。
好的建议能不能成为事实,只能靠优秀的父母去检验。欢迎交流反馈,进一步共享智慧。
举报/反馈

圈外老司机

16.3万获赞 2.2万粉丝
关注老司机,带你一起了解娱乐圈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