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汉族人俗称龙抬头,在黔东南州苗族地区又称之为“祭桥节”,也称走桥节或敬桥节,是黔东南境内较为隆重的节日之一。
二月二  龙抬头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龙抬头的日子,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这一天,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佑保丰收。
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一天是龙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很多地方开始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自古以来,龙作为中国人的图腾,人们充满了崇拜龙的思想观念,以为龙治水行雨,决定庄稼丰歉。
旧时的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相传碾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以显尊贵、图吉利。龙抬头也是我们一年中与龙走得最近的一天,作为龙的传人,我们传承着图腾文化,怀着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中描绘着新一年的景愿。
二月二  
在黔东南地区,二月二是苗族群众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煮彩蛋送给小孩子,祝福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成长。二月二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仪式隆重、意义非凡的一天,有着苗族“儿童节”的别称,承载了苗家孩子的童年欢乐。
一大早,大人们起来就先煮了一锅鸡蛋、鸭蛋、鹅蛋,煮熟的蛋被染成红绿蓝等各种颜色,放进一个个精心编织的网兜里,编成一串给孩子们挂在脖子上或腰间。这些彩蛋,寓意鸿运吉祥,孩子们挂上彩蛋,则表示这一年孩子们都能平平安安。
这些彩蛋还能用来进行一场特殊的活动——斗蛋。拿两个蛋的两头对对碰,看谁的蛋壳最硬。在黔东南苗族地区,孩子们都会同小伙伴们轮流斗蛋,一是慰藉孩子们的童趣,二来寓意鸿运“铛”头。如今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玩的内容和方式也有了根本性的不同,但二月二煮红蛋碰鸡蛋的习俗却一直得以流传了下来。
祭桥  拜菩萨
“二月二”的习俗一般除了煮红蛋外,还要去祭桥、指路碑、平安桥、土地菩萨等。
二月二这天,一家人会提着盛有香、纸、烛、腊肉、糯米饭、红蛋等祭品,行走在田埂上、小河边或山坡上,去祭自家或家族的桥,祭拜“菩萨”。
祭桥一般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进行的,所祭的对象是特定的,那就是本家或本族祖先留下的桥,不能更不会随意去祭别人的桥。祭祀简单又不失隆重,需要在桥上摆上美酒、腊肉、糯米饭团、彩蛋等供品,再在桥上贴上些红、黄、绿彩纸剪成的纸钱,烧上一些香纸烛。
祭桥之后要“拜菩萨”。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信仰形式。该“菩萨”指的是土地菩萨或土地神,“菩萨庙”是社会性神祗,属于人造崇拜物,与桥搭配。二月二当天要祭土地神,“土地菩萨”为管野兽之神,祀之可免野兽伤人,修建“土地屋”是为了守护桥,呵护小孩健康成长和守护家族平安。
延伸阅读:
黔东南地处云贵高原深处,苗岭山脉横贯全境,这里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为了便于拓荒造地、开田垦土,更为了走出大山、取得与外界的联系,修桥筑路就成了先人们的自发行为。从最初简单的就地伐木为桥,到后来的石桥、拱桥,在黔东南地区随处可见。随着环境的逐步改善和时间的推移,民间自发修桥的初衷不单单是通行需求,而是融入了封建迷信的信仰色彩。
苗族崇尚原始宗教,兴多神崇拜与祖先崇拜,万物有灵观念是苗族原始信仰的核心,在苗族中影响极深。他们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始终存在着某种交互感应的关系,人可以通过各种象征性的活动把自己的愿望、意志投射到自然中去,以此来实现愿望。二月初二祭桥习俗也是黔东南苗族人民对繁衍子孙的渴望,通过祭桥这些些富有深刻寓意的行为,把求取子孙繁荣兴旺和健康成长的这种强烈愿望充分地表达出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以个人和家族式的建桥已变得不再有那么的迫切和需要,也渐渐从“建”变成了“敬”和“祭”,祖先留下的桥成了今天的人们缅怀先辈、感知历史的圣物,即使这些桥大多已经废弃不用,有的甚至成了凄美的“断桥”、残桥。
如今,二月二祭桥的意义虽然掺杂着一些封建迷信的色彩,但它却成为苗族人民亘古不变的传统习俗,已经扎根于苗族人的心底。作为唯一一个以“儿童”为核心的传统节日,所有的祭祀物都跟小孩息息相关,围绕“求子”和小孩的健康成长,甚至桥名都是用小孩的名字来命名。可以说,“ 二月二”才是黔东南境内苗族人真正意义上的儿童节。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杨正海
编审 沈安永
举报/反馈

天眼新闻

1128万获赞 102.1万粉丝
国家一类新闻资质网站。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