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是指对孩子的需求不要及时响应,从而让孩子学会忍耐,学会坚持。
这个育儿方式源自一个美国的实验,曾被大为报道,其中的种种数据显示,用延迟满足来教育孩子,培养出来的孩子有更高的几率成才。而一些家长不明就理的纷纷跟风,但是效果却呈反向--孩子变得孤僻、暴躁,更加难以管教了。
这其中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又出了什么问题?
延迟满足,并不适合所有儿童
延迟满足这个概念,起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跟踪实验:
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基地内进行了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实验人员为一批四岁的孩子们准备了对他们极具诱惑力的糖果,他们在每个孩子面前都放置一颗糖果,并告诉孩子他们有两个选择:选择一:可以马上吃掉眼前的糖果,但也只有一颗;选择二:20分钟之后再吃的孩子,可以再得到一颗糖果;随后实验人员就离开了,并通过单面镜观察孩子。毫无疑问,大部分孩子都想吃到两颗糖,那么就看谁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了!实验人员发现,有一部分孩子只登了一小会就迫不及待地吃了糖果;而另一些孩子非常有耐心,也非常有小心思。他们想出各种方法来克制自己的欲望,例如闭上眼睛不看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讲故事等,成功地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顺利等待了20分钟,这些“延迟者”当然享用到了两颗糖。等参加实验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调查发现:“不等者”在个性方面,更多地显示出孤僻、易固执、易受挫、优柔寡断的倾向;“延迟者”较多地成为适应性强、具有冒险精神、受人欢迎、自信、独立的少年。在学业能力上,“延迟者”比“不等者”在数学和语文成绩上平均高出20分。
实验的结果最终证明:同样的孩子,控制力强的,长大后会更有出息。
于是就有了“延迟满足”这个概念:个体有效地自我调节和成功适应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属于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个部分,是心理成熟的表现。
这个实验的结果,对于每一位望子成龙的家长来说都极具诱惑,就如同那颗摆在孩子面前的糖果一般。
于是大家都选择性忽略了实验的对象前提,不求甚解地就模仿起了实验,希望用延时满足来培养自己的孩子,最起码“延迟者”比“不等者”在数学和语文成绩上平均高出20分这一点,就瞬间让家长们为之趋之若慕。
但实际上,延迟满足是有前提条件的:一群四岁的孩子,为什么不选择4岁前的儿童呢?例如婴儿。
延迟满足为什么不适合3岁前的孩子?
实际上,延迟满足并不适合3岁前的孩子,而对于实验对象选择4岁的儿童,是因为他们比起刚刚进入幼儿园的3岁儿童,更能理解规矩的存在,更能遵守规则。
延迟满足,不适合3岁前的孩子,其重要的原因是3岁前,孩子的需求理应被及时满足,否则就会挫伤他们的安全感,认为父母不爱自己。进而发展出冷漠、暴躁、自卑的性格特点。
对于一岁前的孩子而言,他们的需求不外乎吃喝拉撒睡,他们从这些内容中获得了舒适感,这些舒适感又转化为最初的安全感;而延迟满足,让他们的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进而转化为不安的感觉。
对于一个1岁前的孩子来说,一旦不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就会大吵大闹,当他们对此习以为常的时候,自然就会发展出暴躁的性格特点;
对于一个2岁前的孩子来说,他们正处于内化母亲形象建立自我的过程中,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冲突、现实给他们带来的挫折,让他们急需从母亲身上获取鼓励和支持。延迟满足恰恰是与之相反--让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独自承受挫折,延迟满足会被视为自己被冷漠对待,最终把这份冷漠投射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对于一个3岁前的孩子来说,他们处于完成与母亲分离的阶段,这个阶段他们需要理解虽然和母亲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但母亲一直深爱着他,会及时给予他响应,形成他内心的安全岛。而延时满足,则会让他们认为母亲不爱自己了,感觉自己被抛弃了,自己是个没人要的孩子,进而发展出自卑的性格特点。
3岁以前的宝宝,妈妈可以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依赖感,这样宝宝才会有充分的安全感,到了该独立的时候,就能自动地走向独立。一般来说,3岁是培养宝宝独立的关键期,宝宝能做的事情,妈妈就让宝宝自己去做好了。
3岁前,及时满足不怠慢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达丽说:“1岁前的宝宝,是建立对身边养育者的信任和亲密感的关键时期,延迟的感觉对这个阶段的宝宝而言,次数多了影响不亚于心理的创伤。延迟满足应该是对3岁以上的宝宝进行训练的内容,而不是对这么小的宝宝!”
尤其是襁褓中的宝宝,他们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取生存下去的勇气,对这个世界充满信心。这样的力量来自父母对他们最为及时地关照。
宝宝哭了,立马跑过去安慰,或者隔一段固定的时间,就看看宝宝是否尿了。妈妈千万不要觉得刚出生的宝宝什么都不懂,哭几声、饿一会儿没什么的。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的,因为宝宝哭泣除了饿了、尿了、病了,还可能是在寻求父母的抚慰,以验证父母的爱。
在夜间,如果妈妈有条件和宝宝睡在一张床上,不但有利于喂奶,也能增进宝宝对妈妈的信任。对于较小的宝宝,妈妈让他含着奶头睡觉,都是允许的事情。有的家长觉得让宝宝和父母睡在一起,不利于宝宝独立;对宝宝照顾得太及时了,也不利于宝宝自立,实际并非如此。
宝宝出生后,他的生理需要获得及时满足,能够让宝宝和妈妈及时地建立一定的联结,宝宝会明白:我生活在这里是安全的,妈妈很爱我,会及时帮助我解决问题、排除烦恼,我不用怕什么!
还有的妈妈,觉得宝宝吃饱了喝足了,就没什么问题了,宝宝哭就让他哭吧,哭一会儿就好了,于是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妈妈这么做也不恰当。宝宝哭泣,可能是因为想妈妈了,需要妈妈的抚慰。这个时候,妈妈最好安静地坐下来,一边抚摸宝宝,一边跟宝宝说:“哦,宝宝想妈妈了!妈妈陪你!”妈妈可以抱起宝宝,跟他逗逗、说说、笑笑、运动运动。妈妈的回应会让宝宝觉得自己没有被人忽视,心里就踏实了。
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很多妈妈苦于一个人无法离开宝宝去做其他的急事,其实如果准备充足,也是没有问题的。比如,到了给宝宝喂奶的时间,就准备好湿巾、卫生纸、水、书、手机、一些小玩具等,宝宝哭泣的时候,妈妈就可以很及时地回应宝宝的需求,宝宝就不会承受“被怠慢”的苦痛了。
举报/反馈

淅爸育儿日记

1237获赞 160粉丝
全职宝爸,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