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大佬中的大佬”:揭秘魏晋易代时期的“都督中外诸军事”制度
文/光芒
图片声明/本文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细心点的朋友可能会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常会有人被任命“都督中外诸军事”,那么这个官职到底是什么涵义呢?恐怕大多数人就不是很明白了。那么笔者今天就帮助大家理解这一官职以及其意义。
(北魏《元晖墓志》中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字眼)

01“都督中外诸军事”是官吗?

首先要说的是,其实“都督中外诸军事”在三国时期准确来说还不算一个“官”,只是一个“职能”。这么说可能比较抽象,我换句话大家就明白了。
严格来说“官”都是有具体的品秩的。比如在当时来说,太守,秩二千石;三公,秩万石。但“都督中外诸军事”并没有具体品秩,只有“职能”。
那么“职能”是什么涵义呢?打个比方,比如你是公司的财务经理,那么主管财务核算、财务预算则是你的职能。代入到“都督中外诸军事”上,你可以理解为他本来的官并不是管理监督“中外诸军”的。只是因为皇帝特别给了他这个职能,赋予了他管理监督“中外诸军”的权力,一般由大司马、大将军等高级武官兼任。
(都督中外诸军事最早起源于曹魏政权,初期由曹魏宗亲担任)

02“中外军”的涵义是什么?指的是哪支军队呢?

那么“中外诸军”到底指的是哪部分军队呢?其实不少人一直有个误解,认为“中外诸军”指的是全国的军队。他们的理解是:中,是说国都内的禁军;外,说的是那些在外镇戍的军队。中外合起来,即是全国的军队。
乍一听,确实挺有道理,但仔细观察研究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
曹魏有个将军名叫曹真,是曹操的养子、曹仁的侄子。他在黄初三年时被魏文帝曹丕委任为都督中外诸军事。
(曹魏名将曹仁剧照)
然而此时曹仁尚还活着,只是一个地方都督。曹仁的出身、资历、功勋、军事才能与经验都超过曹真这个晚辈。曹仁的地位、权力没道理在一个晚辈之下。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证据。西晋大臣段灼曾为昔日灭蜀的一批魏将们鸣不平,他是这么说的“
“而《乙亥诏书》,州郡将督,不与中外军同,虽在上功,无应封者。”
这里将“州郡将督”与“中外军”区别开来。屯戍在地方州郡的这些将军们在灭蜀战争中建立了更高的功勋,战后的封赏却与“中外军”标准不同,竟没有多少封侯者。
倒是“中外军”之中,只是取得了较少的功勋也可以直接封侯。
段灼是西晋时期的历史人物,可见魏晋其实并不把屯戍在地方州郡的这批边军归纳于“外军”。不然段灼也不会做出这样的区分。
那么,“中外军”到底说的是什么呢?其实是戍守皇宫内的军队被称为“中军”,戍守皇宫之外、但仍在洛阳城内的军队被称为“外军”。
也就是说,“中外军”实际上都是在洛阳的禁卫军,只不过驻地有宫内、宫外之分,故此做出区别。其实自汉代以后,官制逐渐规范,皇权得到加强,便就不存在哪个正常的政权会有统帅天下所有军队的官职了。
(影视剧中的禁军形象)
这批军队在前线吃紧的时候,经常奔赴支援前线。比如陇右、关中军队数量不够灭蜀,司马昭便调动了不少禁军参与了战争。
《宋书·百官志》也有记载中领军主管中军,中护军主管外军,而二者其实都是首都内的禁军。
(历史上第一位“都督中外诸军事”曹真)
在曹魏时期,禁卫军也确实要比屯戍边地的将军容易封侯一些。因为统率禁军的往往是主政者的亲信、老乡、姻亲、宗室一类关系非常密切的人。主政者也愿意将更多的政治资源倾斜给他们。
举个例子,比如就说许褚吧。许褚以及他的军队中大部分都是曹操的老乡,许褚本人也极受曹操、曹丕爱重。所以他的一支军队里,封侯拜将的人甚至高达数十个。
像张特这种屯戍合肥的将军,誓死抵抗诸葛恪立下天大的战功,才差不多混成了侯爵。待遇标准的区别其实是非常之大的。
(许诸剧照)

03“都督中外诸军事”在当时意味着什么?

曹魏之时,重内虚外,将强大的军事力量集中在了京师。所以曹魏的边境遇到大规模的战争,往往都会求助于京师,要求京师派遣大量禁军支援。
比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魏禁军便出动了五万人;第二次北伐时,禁军便出动了三万人。
然而京师的军事力量如此庞大,一览大权的君主管理起来也会力不从心。所以曹丕创建了“都督中外诸军事”这一职能。
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放心得下、有一定才能的人帮自己管理监督京师的军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分割禁军的权力,避免完全掌握在中领军、中护军之手。
然而这个军职逐渐变了味道。
在曹叡死后,新帝曹芳尚幼,无法很好的行使军事权力。权臣曹爽、司马懿则以“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了在京师庞大的军队。
(曹魏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司马懿-剧照)
二人在禁军的争夺上互不相让,最后以司马懿完全胜利告终。
曹爽不久后也被诛杀三族。之前尚且二人还可以互相制衡,但当曹爽死后,都督中外诸军事仅余司马懿一人,这项职能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膨胀。
司马懿借此大量安插亲信掌握禁卫军中的各支军队,司马氏维持这项权力直到最后以晋代魏。
经过前代们试水,后世权臣都发现用“都督中外诸军事”这项职能来掌握京师中的话语权实在是方便。于是渐渐这项职能也成了宠臣、权臣们的标配。
凡是挂此职的,无一例外,都是国家里大佬中的大佬。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内容请参见:
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魏晋易代时内心纠结与矛盾的典型人物
齐桓公:一半是英主,一半是昏君,光看他的用人就能作此判断
玄武门之变为何李世民胜出?并非偶然,看看双方的班底就知道了
这些实实在在的史实,打死你可能都不会信!|百家故事
举报/反馈

不易君子

18.4万获赞 1.6万粉丝
历史可以被质疑,但不要抬杠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