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条和湖北有关的微博热搜,以为是讹传。
毕竟“荫子” 这种褒奖方式充满年代感,让我想起了我妈60后这一代人口中的顶岗(家长退休职位由孩子接替)。
点开看,oh my god ,是真的。
湖北+一线医务人员子女+今年中考加分
奖励一线医务人员,我相信全中国人民都会举手欢迎。但中考加分,也许不是合适的选择。
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
惠及对象只是2020年参加中考的一线医务人员子女。这次疫情医护生力军是90后,那么这条嘉奖就很鸡肋了。
放着抗疫主力医护人员不嘉奖,只给一小撮人福利。这样的嘉奖不是失去了设立的初衷吗?
还有“一线医护”这个群体怎么界定呢?只算发热门诊、重症监护?李文亮这样的眼科医生要不要统计进去呢?做办公室的某些领导要不要算进去?
前线还在紧张救人,后方开始讨论谁算一线,这样不好吧。
与其争论不休,不如上普适性的奖励,升职或加薪。
老生常谈,这里不多述。
相比于多少,影响公平总是最令人介意的。
这是澎湃新闻的投票,随手点开评论留言,点赞最多的均持反对意见。
高中资格其实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都说高考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大家可能不知道,中考才是个巨大的分水岭。
甚至对有些家庭来说,高中比大学还重要。毕竟大学,留学或复读都是一个可行选择。但在青春期最关键的时候去了一所差高中,是所有父母最胆战心惊的事。
《小欢喜》里面小陶虹演的妈妈近乎神经质的紧张就是怕女儿上不了好学校。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普高升学率为56.37%。注意这里头还包含私立高中,也就是说有一半学生是读不了公立高中的。
拿我所在的城市举例,去年因为公办高中录取率不到45%,深圳还上了热搜。
很多人觉得大学生满地走,还会有人上不了高中?那不过是幸存者偏差。
那些没法读高中的人要么和你没交集,要么干脆无法发声,他们才是沉默的大多数。
看本号的读者大概率不是这拨人,但你不能保证你的下下代不是。为他们发声,不仅仅是为我们每一个人,更是为了整个社会遴选出更优秀的人才。
教育资源有限,当下的情况就是一半人注定要被淘汰下去。零和博弈,纯pk分数,有你没他、有他没你。
很残忍、但起码还算公平。尽管古有科场舞弊、今有地域教育资源差异,但宏观看来,高考、中考就是当今少有的相对公平。
给一个一线医护人员子女10分,意味着有1000个没有加分的普通学生被挤下去(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中考差一分就是100名,10分就是甩开1000个名次)。
一想到这点,估计一大批初升高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就接受不了。
虽然是资源稀缺,但也不是不可以给。我相信,哪怕每个医护人员奖励房子,大家都会赞同。
但偏偏,教育公平,一直是中国人最命门的信仰。
寒门出贵子、读书改变命运……不论出身,成绩就是实力。千百年来,农耕社会到现代社会,我们的这个信仰一直很坚挺。
大家用成绩pk,你分高你就能上(分低也能靠关系读好高中,起码分低的不会把分高的挤下去),每所省级重点高中都不乏宏志班吧。
唯分数论,不是最完美但确是当前保护这种信仰最有效的手段。
去年开水男撕蒋方舟的事情大家还有印象吗?蒋方舟被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录取,开水撕她没作品,主要靠炒作。
蒋作品不够硬的质疑一直在。当然我不是怀疑清华暗箱操作,只是说很多时候加分在实际操作中难以界定和监控。
比如,蒋的小说到底算不算好?好到什么程度可以破格和比她高60分的考生上一个学校。
我和蒋同一年参加高考,我河南,她湖北,均是全国卷。我比她多考20分,但我只能上本省211,她上了清华。
用自己这么隐私的例子不是想说我也该上名校,只是想说,没有配套监控措施的加分难以服众。
所以老百姓强烈反弹,不是他们自私,还是因为他们太在乎教育公平了。毕竟,这是他们的信仰。
给一线医护人员子女加分,是对湖北其他考生的不公平,也是对所有普通老百姓信仰的一种冲击。
所以他们必然有强烈反弹。
教育,其实属于存量资源。什么叫存量资源?就是增加了我的就减少了你的。要利己只能损人。
在奖励医护人员这么正能量的事情上,完全可以做增量奖励,而不是存量奖励。
比如,南京先锋书店。给湖北医生终身八折购书优惠。
比如南航。推出敬医卡,给到真金白银的优惠。
比如,安徽省总工会、昆山总工会向驰援湖北的医护直接发钱(虽说只有3千、6千)。
还有一些保险公司给出殉职医护人员最高的理赔额度。
医护人员完全应该在物质上,精神上,给以巨大的奖励。但就没有必要去制造对立。
中考加分这种奖励,一方面在对所有医护人员做不到普惠,另一方面又损害了不少弱势人群的利益。
感恩所有救死扶伤的医生,也更愿意他们得到更丰厚的物质奖励。
举报/反馈

子宇童鞋

2240获赞 379粉丝
体面是一种看世界的态度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