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会“共情”,可能成为新型“白眼狼”,父母要重视起来
父母最寒心的事情莫过于,千辛万苦、费尽半辈子的心思,却养出一个“白眼狼”。而现在对于“白眼狼”的定义已经不仅仅是不赡养父母,或者对父母拳脚相加的过分行为。一些人赡养父母,从不向父母伸手要钱,但一年不给父母打一个电话,从来不对父母关心!
对亲情的疏远与漠视,这让很多父母了寒心说到,怎么养出了“白眼狼”!这种新型“白眼狼”自然不能完全说不孝,但却不能给父母来自子女的温暖,这种新型白眼狼行为的背后,很可能是小时候,孩子不会“共情”所造成。
什么是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又叫做移情能力,是指能够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能力。
简单的说,就是能够理解别人,懂别人的情绪。那孩子缺乏共情能力会有哪些表现呢?1、人际关系不好,不会共情人给人感觉冷漠无情,很有疏离感,所以无法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2、总是错误地理解他人的情感,无法与人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3、从不喜欢分享、帮助别人。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缺乏共情能力?共情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后天习得。缺乏共情能力一般有3个原因,1、沉默寡言的父母,不表露感情,让孩子也无法学会共情。2、没有足够的经历和认知,比如对于2岁的孩子来说,无法感受死亡的痛苦。3、以自己为中心,忽略他人感受的过于自恋的人。
父母要如何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一、不要过度迁就、纵容
孩子1岁半到2岁这段时间,自我意识逐渐开始萌发。此时孩子自我意识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发脾气。这个时候,父母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不要过度关注、过度迁就、让孩子知道世界并不是围着他转,他哭闹就平静地看孩子哭闹。别孩子的哭闹要挟搞得团团转,这是让孩子有共情能力的基础。
二、父母要教孩子认识情绪
想要孩子能够共情,首先要让孩子对于情绪有真正的认识和感知。孩子1岁半以后,父母就可以利用情商启蒙的绘本,告诉孩子“生气”是什么、“伤心”是什么、“快乐”是什么。利用绘本的图像,对于3岁前语言能力没有完全发展的孩子来说,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三、父母要向孩子表露自己的情绪
很多家长都是看着孩子哭,看着孩子笑,却从来没有在孩子面前表露过自己的真实情绪。这不是爱孩子,这样的环境,让孩子无法接收到来自亲人的情绪,自然无法产生共情能力。当父母伤心的时候要告诉孩子,我很伤心,这样让孩子产生情感的共鸣,孩子才会理解,然后做出安慰的行为。
四、不要嘲笑、漠视孩子的痛苦
每个家庭的教育理念不同,秉持挫折教育的家庭,很喜欢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嘲笑两句。秉持散养教育的家庭,甚至不会注意到孩子所遭受到的痛苦。当孩子被这样对待,自然无法体验到被理解,被共情的感受,也无法学习这种能力。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遇到挫折,痛苦的时候,陪在孩子身边,安慰他,帮助他。
五、让孩子多读故事
缺乏共情能力的另一个原因是没有足够的经历和认知,毕竟孩子年龄小,经历有限。想要孩子有更多的认知,那就要从书中的故事,打开孩子的思维,孩子会在不同的故事中懂得更多的道理。这样的孩子对于世界的理解更深刻,自然共情能力也更强。而一个善良,共情能力强的人,怎么可能不孝顺爹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