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疫情中,国内酒店行业承受了巨大冲击,同时也积极采取各项措施,进行自救降低损失。业内人士认为,疫情之后国内酒店市场将会全面复苏,但会面临客源重组问题,大型酒店集团一方面会反弹,另一方面也会产生分化。因此,除了现金流,技术支持和客源倾向性分析,对疫情后酒店行业的复苏也至关重要。
魏翔,中国休闲研究国际学会联席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副教授。
疫情过后,国内酒店行业或将出现新的业态升级
新京报:疫情对国内住宿业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分别是什么?
魏翔:此次疫情对国内住宿业的打击无疑是非常严重的,尤其是中小型单体酒店最为薄弱,缺乏自救的有效措施,短期内承受着巨大压力,甚至可能导致关停。
但是,从长远来看,疫情对酒店业的影响是中性甚至有利好的趋势。疫情期间,酒店客源严重萎缩,但同时成本也可压缩,尤其是自有物业酒店不存在租金问题,而且目前政府也在推出租金减免政策,这对酒店业来说是有利的。与其他产业相比,酒店的人工成本弹性较大,因此在非常时期比较容易降低人工成本。此外,疫情期间酒店可以选择关门歇业,这对作为投资体的自有物业酒店来说,地产折旧率降低,对未来估值反而有利好作用。
新京报:在你看来,此次疫情反而可以促使国内酒店业实现业态升级?
魏翔:可以这么说。针对疫情过后的整体酒店行业,我们可以与二战时期做对比。战争对酒店业的破坏性也是巨大的,但二战后到1960年代,恰恰是美国住宿行业的黄金时代,并且诞生了连锁酒店品牌,逐渐发展为今天的全球巨无霸业态。这是因为战争时期人们更为注重酒店的安全性,而战后治安更好、管控更强的连锁酒店自然受到青睐,大行其道。
同样,此次疫情过后,国内酒店行业也会出现新的业态升级,比如在线化管理、无人化服务等,而消费者对安全性的极度需求,或许将直接促使大中小型酒店跨越品牌和集团,实现物联互通。
止损强、输血慢,预测客源重组是关键
新京报:你认为酒店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魏翔:酒店行业在特殊时期的止损能力较强,这是因为酒店的主要成本源自市场营销、人工和租金三方面,这些在特殊时期都是可以压缩的,包括获得政策上的支持,比如免租金等。但是,与其他企业相比,酒店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输血慢”——尤其是疫情之后的客源重组。大部分酒店企业客源是依靠回头客和特定客群,但是疫情之后客源的倾向性会发生改变,比如改变过去的消费习惯,一股脑前往防控卫生条件更好的酒店等。要在短期内分析并解决客源重组问题,对酒店而言成本巨大,尤其是那些在疫情中受到重创的中小型酒店,可能根本没有时间来应对,反而在市场复苏时死去。
新京报:这是否意味着加强智能化、无人化服务将是疫情后酒店发展的趋势?
魏翔:不一定。在疫情期间,避免人与人接触的智能化酒店当然更受欢迎,但是疫情过后消费者究竟是会延续这种消费习惯,还是产生巨大反差——比如,是否会反而更渴望有温度、有服务同时更私密的酒店呢?这需要做进一步分析和预测。
新京报:针对这种情况,酒店该采取哪些措施自救,或者希望获得哪些援助?
魏翔:现金流当然是最重要的。尤其对中小型酒店企业来说,自救难度很大,需要借助外界力量,争取更多的现金流,目前政府推出的免租金、免税、低息贷款等,都是有效措施。
但从疫情长尾效应来看,大型酒店集团目前阶段应该更着重于技术型支持。一是,分析并预测“客源结构变化”,这是至关重要要的;二是,呼吁政府为酒店提供更为细化的技术支持,比如更为安全的消毒液,酒店同其他场所不同,在疫情后需要吸入式更为安全的消毒液。如果酒店集团能未雨绸缪,提前做好这两点,疫情之后随着市场复苏,会异军突起。
疫情对酒店行业70%的影响是长尾效应
新京报:你对于疫情过后市场消费的预判是怎样的?
魏翔:不敢说井喷吧,但酒店消费市场在疫情过后一定会全面复苏。如果说,非典时期对服务行业的冲击是“脉冲式”的,快来快去;那么此次疫情对酒店行业70%的影响则是长尾效应——尤其是一些经济型酒店的新型连锁业态,过于强调规模化网络化、C端接触性较差的企业,更容易被扫到。原因在于,这类型酒店集团是在这几年国内经济型单体酒店监管松散的背景下,抓住机遇成长起来。而疫情之后,随着住宿行业监管防控更加严格,同类型的企业模式很难再起来。
新京报:此次疫情对整个酒店行业的市场格局带来什么变化?
魏翔:受此次疫情的冲击,中小企业复苏难度较大,但随着消费市场的复苏,大型酒店企业则会很快反弹,不过会发生分化。那些C端接触性差或者说对终端消费服务不能直接控制的企业,反弹力度有限。这几年,经济型酒店呈再连锁、再升级的趋势,但这种强调规模化、网络化的酒店集团在疫情之后,扩张速度会明显减慢。而依靠平台技术直接管控C端的企业,或者强调内部管理、偏传统化的酒店集团在此次疫情之后,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比如国内酒店集团如华住、首旅如家、亚朵等,这几年强调管理、卫生和服务的升级;另外还有Airbnb,虽然也是平台经营模式,但是它更密切控制C端,交互性强,也会呈现发展的利好趋势。
新京报记者 曲亭亦
编辑 李铮 校对 王心
图片 受访者供图
举报/反馈

新京报

6488万获赞 681.2万粉丝
新京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主办,2003年11月11日创刊。新京报社已经发展成为兼具新闻采编、社会调查、舆情分析、政务服务、金融信息、智库研究、教育培训、品牌推广、公益文创、活动会展等功能,集“报、刊、网、端、微、屏”传播于一体、媒体融合转型下的现代综合性主流传媒机构。
新京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