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张国焘,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大叛徒以及他主持的大肃反,杀害了众多红军将士。这些事是张国焘的严重错误。张国焘另外还做过一件鲜为人知的事,这事可不是错误那么简单了,而是罪大恶极。
一、四大战役胜利之后
1932年6月,在徐向前、陈昌浩的指挥下,红四方面军将士浴血奋战八个月,连续取得四次大规模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国民党军四十个团6万余人。
国民党军的第三次围剿还没开始就已经被粉碎。红四方面军也发展到野战军两个军六个师、地方部队四个独立师共4.5万人,另有可供补充的赤卫军20万人。
全国各地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令蒋介石集团惊恐不已,1932年夏蒋介石制定了第四次围剿的新计划,打算动用包括嫡系部队在内的大量军队,分三步走将湘鄂西、鄂豫皖和闽西赣南三个根据地全部解决掉。在上海的临时中央也获悉了蒋介石的阴谋,在王明左倾路线的指导下,临时中央向各地红军发出军事训令,要求他们积极出兵向外发展。
张国焘原本就是六届四中全会后,临时中央派往鄂豫皖苏区的中央分局代表,对于临时中央的这一指示自然坚决执行。在他的要求下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西出平汉铁路信阳—广水段,打了几仗下来,仅歼敌一个团,战果不大。徐向前、陈昌浩考虑到红军已经连续作战多时,部队已经相当疲劳,便命部队回师根据地整补。
二、夏店会议之争
这时张国焘和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从后方赶来,在夏店召开了鄂豫皖分局会议,讨论下步行动。非常乐观的沈泽民认为,国军在四大战役中被红军打得溃不成军,被迫退往洛阳,战斗力相对红军而言已经处于偏师地位,完全不用担心。沈泽民要求红四方面军应该“胜利了要再胜利”、“ 不能停止进攻”,接下来的目的是发动第五次战役攻占麻城,威胁武汉。
徐向前则反驳说,前三次围剿红军的大部分都是蒋介石收编的杂牌军,比如在双桥镇歼灭的第34师,系西北军国民二军一部改编。在苏家埠歼灭的第46师,系北洋降军第三十七军一部改编,在陡拔河歼灭的第7师,系滇军第三军一部改编。在光山重创的第二十路军,系河南民军改编。至于蒋介石的黄埔嫡系部队,基本上还没和红军交过手。
双方各执一词,最后等着张国焘这个中央代表来拍板做决定。张国焘慢悠悠的说:“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是大部分还没拿出来,但是他的基本嫡系部队也就七个师,不会都拿来进攻我们。此外其他部队都是杂牌军,不堪一击。我们四方面军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力量,已经来多少敌人都不怕了。”这等于是肯定了沈泽民的提议,徐向前据理力争,但在张国焘面前,徐向前说话根本没用。
在张国焘的拍板下,红四方面军主力第10、11、12、73师及独立1师冒着酷暑南下,准备围攻麻城。为什么第五次战役会选择麻城为目标呢?看看鄂豫皖苏区的地图就明白了,鄂豫皖苏区分为鄂东北、豫东南和皖西北三块根据地,彼此相连构成一个“门”字型。
鄂东北和皖西北是两个比较稳固的老苏区,之间却被国民党军占据的麻城县所隔断。这个麻城也正位于那个“门”字型的中间,被鄂豫皖苏区三面包围。因此单从形势图上来看,夺取麻城似乎是个必然的选择。
三、麻城、霍邱战役
驻守麻城的是国民党军第二十二路军30师,他们可以得到驻黄陂的第二十二路军31师和驻罗田的第54师的支援,彼此之间互为犄角。第二十二路军原本是爱国将领吉鸿昌的部队,吉鸿昌曾因蒋介石阴谋消灭他的部队和反对蒋介石的卖国政策,便要求和红四方面军建立盟友的关系。
但在极左思想指导下的张国焘对此根本不答应,除非对方像第二十六路军宁都起义那样完全加入红军。结果吉鸿昌的计划不但没有实现,反在蒋介石的逼迫下被迫下野,新接任的第三十一军军长张印相可就没这方面的想法。
红四方面军在麻城的作战指导思想仍然沿用前四次战役围点打援的策略,首先清理掉麻城外围据点,歼灭第31师93旅,俘虏旅长章祖卿以下2千余人,并将第31师92旅团团围困在麻城县城内。张印相调集第30、31师前来救援,结果被红军重创,被缴枪支5千余支。到8月初,红军已迫近至麻城城墙之下,破城似乎指日可待。
事实上,在麻城战役进行的同时,国民党军右路军徐庭瑶纵队就开始了对霍邱县城的进攻。霍邱是1932年5月红四方面军新攻占的县城,守备部队只有红二十五军军长旷继勋指挥的一个教导团,加上其他地方武装,总数不过3千。在3万敌人的进攻下,霍邱守军坚守到7月中旬终于弹尽粮绝伤亡殆尽,仅军长旷继勋等少数人只身突围。
霍邱的失守是个危险的信号,暗示着国民党军新的大规模进攻即将开始,但张国焘此时仍将注意力集中在麻城上,对此不以为然。毕竟霍邱处于鄂豫皖苏区核心区的外围边缘地区。张国焘只是派彭杨军校校长蔡申熙改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命他带领由地方武装升级而成的红二十五军75师前去阻击和迟滞敌人。
四、红四方面军失去战机
1932年8月9日,就在麻城战役进入最后之际,国民党军三路大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鄂豫皖苏区发起进攻。他们分别是陈调元指挥的东路军,辖第55、57师,刘峙指挥的北路军,辖第2、75、76师,以及卫立煌指挥的西路军,辖第3、10、12、83和89师。
由于没有受到地方武装的积极阻击和干扰,国民党军三路大军干脆放弃了稳抓稳打缓慢推进的方式,直扑苏区核心地区。我们知道,在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反围剿中,国民党军几路大军也是采取分进合击的进攻策略,但其西路军和东路军都受到了地方武装的积极阻击,以至于前进缓慢。
那为何在鄂豫皖苏区没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在于张国焘不信任地方武装,尽管红四方面军在后方的军械库还存有2万多支缴获的枪支,但张国焘宁可让这些枪支闲置,也不愿大力发展地方武装。
张国焘不仅不信任地方武装,在几次运动中还大开杀戒,把地方武装中的许多著名红军指战员杀害。这一方面削弱了地方武装的战斗力,一方面也打击了地方武装的活动积极性,使得国民党军大军云集鄂豫皖苏区周边时张国焘等人仍浑然不知。
即使是在国民党军开始进攻时,张国焘却依然麻痹大意,坚持兵围麻城,直到卫立煌纵队逼近鄂东北苏区首府七里坪时,他才慌忙下令红四方面军主力驰援苏区,正面迎击国民党军。这不仅使红军失去了有利战机,也等于是让红军抛弃了以往围点打援、以逸待劳的作战方式,而改以自身火力薄弱的缺点去对付火力强大的蒋介石嫡系部队。这也正是红四方面军在之后的冯寿二、七里坪和河口三次大战中都未能击溃敌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张国焘的得意忘形、麻痹大意和错误战略指导,使得红四方面军遭遇了四方面军史上最大失利,被迫放弃了经营了五年之久的老根据地西撤。在西撤的过程中,张国焘既不明确目的地,又不向广大将士宣讲说明,而是边走边打,一直走了3000里进入陕南,却又在12月初被迫向南退到城固,遭受重大损失。更恶劣的是,张国焘为了减轻部队负担,抛弃了上万名伤病员。看看中央是怎么严厉批评的:“你们对于伤病兵的处理,真是不可容许的罪恶。第一次想把伤病兵捆起来,将他们抛弃;第二次又将他们关在一个祠堂里,又企图抛弃他们;第三次又将伤病兵的粮食夺来另行分配。你们这样行动的结果,使一万多伤病员回到苏区的仅有两千多人。”
好好看看,张国焘干的都是什么事,捆绑伤员把他们扔下,关起来不让他们跟着走来把他们扔下,甚至抢走伤员粮食让他们自生自灭。这是人性之恶在张国焘身上淋漓尽致的表现,毫无人性,罪该万死。
本文作者:迪尔,“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 ,未经作者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任何媒体、自媒体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读者欢迎转发。友情提示:本号已加入版权保护,任何敢于抄袭洗稿者,都将受到“视觉中国”式维权打击,代价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谓言之不预也。
举报/反馈

这才是战争

140万获赞 12.7万粉丝
全网络极为少见的战略战术类分析文章
优质军事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