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我出生于1936年,是中国历史性的万里长征结束的那一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在惊叹新中国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之余,美国友华人士、美中人民友好协会前会长芭芭拉哈里森将她与中国之间的点滴故事视若珍宝。
“探寻中国的过程,也是我追寻幸福的过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那一年芭芭拉13岁,正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北部的一个乡村上中学。从孩提时代起,她就很喜欢地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芭芭拉对中国的好奇与日俱增。当时,她生活的社区里有一些人去过中国,透过他们的讲述,她对大洋彼岸的中国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芭芭拉说:“一位曾在中国生活的美国朋友,送给我们一本红色丝绸封面的中国剪纸册。翻看这些剪纸,看到拱门、灯笼、天桥、古朴建筑等中国风图案,真是漂亮极了。我常常陷入沉思,希望有一天能在中国亲眼看到这一切。”
往事记忆犹新。1942年1月,24架B—25轰炸机被秘密空运到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附近的机场进行改装。4月18日,16架轰炸机从停靠在太平洋上的“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由传奇飞行员詹姆斯杜立特将军挂帅执行打击日军的任务。这些飞机随后飞往中国,当飞机燃料耗尽时,机组人员不得不跳伞着陆,中国人民对美国军人进行了营救。
1992年4月,一些美国船员和中国救援人员来到明尼苏达州时,芭芭拉有幸见到了他们,并与一位参与救援的农民交谈,希望能听到并记录下他的亲身经历。提起这件事,芭芭拉说:“直到现在,我仍然保存着一个红色文件夹,里面是我收集的有关那次聚会、刊登在报纸和杂志上的故事。”1993年10月1日,芭芭拉从华盛顿特区飞往明尼阿波利斯,飞机刚刚滑出跑道就停了下来。“机长随即宣布,由于机场附近的阿灵顿国家公墓正在为詹姆斯杜立特将军举行隆重的葬礼和遗体安葬仪式,飞机要暂停起飞。那一刻,我感到很荣幸,因为10月1日也是新中国的生日。”芭芭拉回忆道。
大学时期,芭芭拉选择了最感兴趣的专业,开始攻读汉语文学学士学位。大学的学习让她获益良多,尤其是中国历史课,极大地加深了她对中国的了解,让她对遥远的中国更心生向往。回忆这段过往,芭芭拉说:“探寻中国的过程,也是我追寻幸福的过程。”
“我从中国带回家的记忆会超越生命的长度”
1979年,芭芭拉加入了美中人民友好协会,她与中国的情分更深了。成立于1974年的美中人民友好协会是美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全国性民间对华友好团体之一,一直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合作,致力于加深美中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芭芭拉娓娓讲述美中友协成立的经过:“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美国人渴望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他们自发地在美国东海岸、西海岸建立一些组织,人数不断增加,最终组成美中友协。”芭芭拉回忆道,他们组织关于中国的讲座、编辑出版刊物,举办中国主题的画展与摄影展,要求美中关系早日正常化。犹记得,上世纪70年代中国出土文物展在全美巡展,接待观众180万人次,盛况空前。适逢隆冬时节,每天清晨都有许多人不顾严寒,排队等候入场,而美中友协许多会员都自发来到展览馆服务。“从1972年到1978年,美中友协共组织5000余人访华,亲眼见到中国的变化。持久的友谊在太平洋两岸的人民之间建立起来。”芭芭拉说。
1986年是芭芭拉一生铭记的年份。那一年,她实现了梦寐以求的中国之行,这段旅程至今仍历历在目。3月17日,芭芭拉从明尼阿波利斯飞往洛杉矶,与来自美国各地的美中友协成员一道开启了这次长途旅行,“我看到了渴望已久的风景,也结识了很多新朋友”。这次旅行让芭芭拉向往已久的中国终于变得具象起来。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掐了自己一下,知道我终于到中国了!”芭芭拉回忆道。从机场进城的路给初到中国的芭芭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种交通工具都在路上行驶。几年后,当她再次访问中国,一条新的高速公路已经投入使用。她问负责接待的中国朋友:“以前进北京的那条路还在吗?”朋友笑着告诉她:“北京每天都在变化。”
芭芭拉的首次中国之行相当丰富。她在下榻的友谊宾馆里看到了儿时在剪纸画册上看到过的拱门;她参观了人民大会堂、故宫、长城、天坛;见到了漂亮的小孩、华丽的琉璃瓦屋顶、新起的高层建筑、春天的花瓣……“我感到每天都有新的发现。蓝天白云下,宽阔的长安街上,自行车铃的声音和汽车发动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清晨散步的时候,路边摊上有新鲜美味、热气腾腾的早餐。在北京友谊商店里,我还看到一架立式钢琴被装载到自行车上。”回顾首次中国之行,芭芭拉感叹道:“我在童年时期获得的中国印象得到了证实,我从中国带回家的记忆会超越生命的长度。”
“一辈子都在做促进美中友好的事,我感到很骄傲”
1991年,芭芭拉当选为美中友协会长,并担任该职位14年之久。芭芭拉在任期间,积极派团组赴华交流。她本人访问中国近30次,足迹遍及中国大江南北。芭芭拉认为:“那些不了解中国的人,应该亲眼看看中国,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芭芭拉还在美国积极推广中国文化。2002年2月,在参观了位于北京的宋庆龄故居后,芭芭拉便决定邀请故居赴美举办文物图片巡回展。次年10月,宋庆龄生平展在美国芝加哥举办。“展览效果很好,许多观众深受感动。”芭芭拉说。
2004年5月,中国对外友协授予芭芭拉“人民友好使者”称号。她特意穿上了红色锦缎唐装,佩戴珍珠耳坠,盛装出席典礼。“领奖的时候,是我人生中的高光时刻,我因热爱中国文化而与中国结缘,一辈子都在做促进美中友好的事,我感到很骄傲。”她说。
如今,芭芭拉的孙辈也会说汉语,“我大孙子从高中开始学汉语,这可是他自己决定的!他从小就听我讲中国,对中国也很向往。我告诉他,中国正在快速发展,未来将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美国的年轻人应该更多地了解中国,去感受真正的中国。”
而今,芭芭拉已至耄耋之年,她为几十年来中国的发展变化感到惊喜和欣慰,更为成为中国高速发展的见证者感到自豪。“记忆中的绿皮火车不见了。最近一次的中国南方之行,我们乘坐了平均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在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我们乘电梯仅用时55秒就到达了位于第116层的观景台。”她说:“我一生都是中国人民的朋友。”说到这里,芭芭拉露出了坚定的眼神。
举报/反馈

环球网

2.3亿获赞 1379万粉丝
世界很精彩,带你活出国际范儿!
环球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