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情绪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外周情绪理论)
(1)理论观点:詹姆斯和兰格提出了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的理论。他们都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其中,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他们在情绪产生的具体描述上虽有不同,但他们的观点基本相同,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2)贡献: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3)局限: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
2.坎农-巴德学说(丘脑情绪理论)
(1)理论观点: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坎农进一步描述了这种神经系统活动的过程,由外部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使个体生理上进入应激状态。因此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产生的。
(2)贡献:该理论看到了中枢系统和脑的作用。
(3)局限:忽略了认知因素的影响作用。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1.阿诺德“评定-兴奋”学说
由阿诺德提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产生的重要条件。情绪产生的具体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部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送至丘脑,在更换神经元后,再送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上刺激情景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放到血管和内脏,所产生的变化使其获得感觉。外界刺激在大脑皮层上受到评估,使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的情绪。
2.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
沙赫特和辛格提出,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骨骼肌的活动,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变化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境的评估。来自这三个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体验。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这个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知。
第一个亚系统:对来自环境的输入信息的知觉分析;
第二个亚系统: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建立起来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包括过去、现在和对未来的期望;
第三个亚系统:现实情境的知觉分析与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间的比较系统,称为 认知比较器。
补: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三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①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
②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③相应的环境因素。
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的刺激事件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人才能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组合,即动作反应。按照拉扎勒斯的观点,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1)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只要人们处在清醒状态,这种评价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这是人的生存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2)次评价是指人们对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包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等。
(3)再评价是人对自己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如果再评价结果表明行为是无效的或不适宜的,人们就会调整自己对刺激事件的次评,甚至初评,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三)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这种理论以伊扎德为代表,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情绪是分化的:存在着具有不同体验的独立情绪,这些独立的情绪都具有动机特征。
2.情绪在人格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
3.情绪系统的功能:情绪的分化是进化过程的产物,具有灵活多样的适应功能,在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上起着核心的作用。
2020年Flag在此~~~
《砺智| 不忘初心,持续行动;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每日书摘
举报/反馈

咏卿先生

401获赞 422粉丝
人生在世,追求卓越,尽其所能。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