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笔-(八)李德林
有关隋初的名臣,我们已经讲了不少,他们中既有相才高熲,也有将才杨素,还有经济能手苏威。群星璀璨之中,似乎还缺少了一颗文曲星。而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讲讲这位大隋第一笔杆——李德林。
1.少年天才
李德林,字公辅,少年即有天才之名。在别人家小朋友还在对着《论语》发愣的时候,李德林就已经把左思的《蜀都赋》给背的滚瓜烂熟。这一天才之举甚至引起了北齐首都邺城的轰动,以至于李家门口天天门庭若市,都是来围观这个小家伙背《蜀都赋》的各界名流。看完了,还不忘夸一句:
若假其年,必为天下伟器!
十年以后,李德林已经能把四书五经和各类文集背的滚瓜烂熟,每日能写作数千字。他的文笔,就连《魏书》的作者、素有嫉贤妒能之名的魏收都不得不赞叹:“此子将来的文笔,恐怕不会逊于温子升(北魏著名文学家)啊!”
正当李德林准备凭借文采在仕途上一展雄风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李德林毅然放弃了在邺城的所有,回到家乡丁忧。父丧期间正是寒冬腊月,而他仅仅披着一件单衣、裹着一张芦席,硬是在坟地旁的小棚子里守完了一整个丧期。
服丧期满后,李德林在北齐境内的名声又上了一个台阶——本来他还“仅仅”是个少年天才,现在又多了一个孝子的人设。刚一丁忧完毕,李德林就被时任宰相的高演聘为幕僚。高演登基以后,又把李德林升为中书舍人,专门执掌机要事务。待到北齐末年,李德林已经和颜之推并列,成为仪同三司级别的高官了。
2.扬名长安
在北齐境内声名显赫的李德林,其盛名同样也远播到了敌国北周。当周武帝率领北周大军攻破邺城后,他立刻派人到李德林家中去宣慰道:
平齐之利,唯在于尔,宜入相见。
身为亡国之人,李德林很好地体现了自己大丈夫的属性——能屈能伸,没说二话,立即起身跟随宇文邕来到长安,成为了北周的臣子。而宇文邕也给了他极高的礼遇:不仅向他征询原北齐境内的人才名单,还公开表示道:
我常日唯闻李德林与齐朝作书檄,我正谓其是天上人。岂言今日得其驱使,复为我作文书,极为大异!
谓之李德林为“天上人”,看来这位周武帝也不仅仅会打仗,说起撩人的话来也是一套又一套。
对宇文邕的赏识,李德林感激涕零。具体表现方法,就是在宇文邕驾崩没多久,他就主动投靠了杨坚,成为了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
和其他随风倒的臣子不同,李德林是真的对杨坚作了巨大贡献的。在郑译、刘昉阴谋架空杨坚的时候,他一语点醒杨坚,让他把权力抓在手里;而当韦孝宽在平尉迟迥过程中受阻,杨坚想换将时,又是他坚定了杨坚的内心:
公但以一腹心,明于智略,素为诸将所信伏者,速至军所,观其情伪。纵有异意,必不敢动!
在关键时刻稳定住君心,并且帮助主公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就是能力。
3.新朝显赫
李德林的谋略,确实有过人之处;但他最厉害的,还是在文笔上。杨坚篡权过程中的一系列文章,都是由他草拟的;而他最著名的两件大事,还是《开皇律》和《霸朝集》。
《开皇律》的主要修撰者虽然是高熲和苏威,但是行文落笔还是需要一位文坛巨擘。这位负责将伟大构想落在纸面上的,就是李德林。
至于《霸朝集》,就更是李德林的得意之作了。开皇五年,杨坚命李德林把隋朝建立以来的各种文件汇编一下,李德林挥斥方遒,不久便把文献呈到御前。
杨坚拿到这本书以后,一打开就放不下去,越读越高兴,越读越想读。读着读着,就听见屋外有鸡在打鸣。抬头一看,天已经大亮了。
早上上朝的时候,杨坚就拉着李德林的手对他说:“从古到今,成大事的人都有天才在边上帮衬着。我以前一直不知道是谁,读完您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这个人就是您啊!”
很快,杨坚就给了李德林的超品待遇——隋军灭陈的时候,李德林称病不随军出征,高熲和杨广就有点不太高兴。而杨坚的敕令让他们更有火撒不出:“李德林不想去就不去嘛,你们派人去他那儿征求意见不就行了?”
此时的李德林,恩宠之盛,无人可比。当然,走到人生巅峰的他,也毫无疑问的将会迎来低谷。
4.无端被废
李德林的被废,源于他对杨坚的一件政策的微词。
开皇十年,杨坚派人去南方巡阅,检察自己设置里正这一政策的成果。特使回京以后,向杨坚汇报说,自己一路走来,感觉里正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反而成了部分大族横行乡里的艺考。于是杨坚下令,准备废除里正这一职务。
这个时候,李德林跳出来提出反对。他的理由也很简单:帝国刚刚统一,朝令夕改不利于政策的稳定性,对民心的稳固也未尝是一件好事。
而当李德林摇头晃脑着在御前掉书袋子的时候,杨坚的拳头却越捏越紧。等李德林说完以后,杨坚才咬着牙说了一句:“尔(注意用词)是要让朕做王莽吗?”
这一点得补充一点课外知识——王莽新政时期,就是因为制定了很多不得体的政策,而在一片怨声载道之中还坚持不变,最后才逼得天下大乱。杨坚本来就是走的王莽的老路子,自然心虚;李德林还要让他因循守旧,自然触动到了他最敏感的神经。
而不久前的另外一件事更是火上浇油——为了给自己的父亲弄一个赠官,李德林谎称自己的父亲在北齐是太尉咨议。这让对“孝”字特别看重的杨坚非常不爽,正好借这个机会来了个总爆发:
朕方以孝治天下,恐斯道废阙,故立五教以弘之。公言孝由天性,何须设教。然则孔子不当说《孝经》也。又誷冒取店,妄加父官,朕实忿之而未能发。今当以一州相遣耳!
这位开皇年间第一大秘书,就此离开政治舞台的中心。而毫无地方任职经验的他,在地方上也干得难言出色。一年后,李德林郁郁寡欢地离开人世。
其实李德林的结局绝非个例,无论是高熲、苏威还是他,都是开皇初年的一时名臣;而他们最后的结局,都只是在开皇后期留下了一个落寞的背影。
这,到底是臣子的问题,还是皇帝的问题?很难说得清。
那么,换一个皇帝呢?隋朝的政治生态会有转机吗?
咱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