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图书馆供图
嘉兴市图书馆一下子成了网红——
日前,嘉兴市图书馆与故宫博物院、华为、大白兔等品牌同登“2019中国最佳创新公司50”榜单。公布榜单的《快公司Fast Company》是美国知名商业杂志《Fast Company》的中文唯一授权版本;
“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一开场就点赞嘉兴市图书馆……
“一夜走红”并非偶然:在有限的公共预算下,嘉兴市图书馆158名工作人员过去的一年里举办了不下5000场接地气的读者活动,平均每天就要举办十多场。
这座地市级图书馆是怎样做到的?他们举办了哪些活动?带着疑问,记者走进这座网红图书馆,一探究竟。
平均3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接近发达国家水准——
密织网络,服务从书转到人
嘉兴市图书馆不算大,里外加起来面积不过上千平方米。刨去阅览室、办公区,哪有场地平均每天承办十多场活动?
面对我们的疑问,嘉兴市图书馆馆长沈红梅拿出一张图书馆网点图说:“这里是总馆,还有许多分馆分布在镇街上、社区旁、村子里,读者一出家门,就近就可找到阅读场所。”2009年,嘉兴建成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在市本级织就密实阅读服务网:1个市总馆、两个区分馆、16个镇(街道)分馆、32个村(社区)分馆、20家智慧书房、一辆汽车图书流通车和300多个图书流通站、农家书屋。去年,嘉兴全市近421万人次走进图书馆,平均每3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接近发达国家水准。
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极具现代“工厂风”的智慧书房。
南湖区余新镇居民顾小英就享受着这样便捷的阅读服务:她几乎每天都要带5岁的儿子去镇上的智慧书房,不出镇就“坐拥”嘉兴市图书馆:“这里的绘本经常更新,还可借嘉兴市图书馆的藏书,方便。”
我们随顾小英来到镇中心街头的智慧书房,一幢两层建筑映入眼帘:灰色外墙,落地窗,独具“工厂风”。这里有6000册藏书、自助图书杀菌机,泥猫等当地非遗文化元素随处可见……眼下,嘉兴市本级平均每个乡镇馆年到馆人次超出十万,社会效益达到甚至超出全国县级公共图书馆平均水平。
“图书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灵魂,它的存在让文化有了更多生长的可能,也让文化有了安静沉淀的空间。”沈红梅说。目前嘉兴已实现市本级范围内乡镇(街道)、村(社区)分馆全覆盖,实现了服务空间从小到大、服务范围从城到村、服务内涵从书到人的变化。
“读者的需求,就是我们办各种活动的动力。”嘉兴市图书馆馆外流通服务部主任胡萍说。有一年春节前夕,电子阅览室几位农民工朋友恳求她:“既然这里有电脑,能帮我们网上订几张回家的火车票么?”
和胡萍一般的图书馆人“计上心来”。随后,嘉兴市图书馆推出了“帮兄弟回家”活动,为农民工免费提供网上购票指导服务。半个月里,每天有近2000名农民工前来学习。新居民信息素养培训也由此应运而生,至今已累计培训和辅导农民工4.5万人次。
在沈红梅看来,图书馆给人只能借阅看书的刻板印象已成过去。通过活动来推广全民阅读,吸引更多人走进图书馆,养成阅读习惯,就需要更多创意。
80位热心市民长年服务读者——
推广阅读,志愿者扎根农村
在读屏时代,如何将读者的视线从手机上拽到书本上?5000场活动又如何避免“独乐乐”,实现“众乐乐”?
沈红梅拿出一份“阅读礼包”向我们介绍:“爱上图书馆就像爱上一个人,只有先去了解她,才愿意亲近她。”正是本着这样的理念,“图书馆第一课”开到了嘉兴市各所学校。
“图书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在图书馆可以做什么?”走进嘉兴市行知小学报告厅,嘉兴市图书馆“第一课”宣讲团的老师,不断抛出问题,带着180名一年级同学认识图书馆。
“图书馆能看书,还能学拓印,玩3D打印!”一年级的胡灵儿大声回答。“等学校有实践课,我一定要去图书馆探秘。”一旁,爱看侦探故事的朱谨萱接过话。当天,这些孩子还收到了一份“阅读礼包”:阅读参考手册、读书笔记本、阅读地图、少儿活动宣传手册等。
为讲好这第一课,嘉兴市图书馆花了不少心思。自己编制教材、设计活动,牵手当地16家公共图书馆,一起走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截至目前,已在市本级23所小学开展300余场阅读活动,发放9000份阅读礼包,吸引了约3.6万名小学生及1500名教育工作者、家长参与。
像这样由嘉兴市图书馆总馆进行顶层设计,制定模板,再逐步推广到各级分馆,最终形成品牌的阅读推广活动屡见不鲜。“阅读推广人”也是其中之一。
每周一到周五上午10时,嘉兴市图书馆都会开展“故事时间”活动。
“我来答!我来答!”彩色小板凳一溜排开,20多个孩子或聚精会神或举手示意,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一个人身上。近日上午9时30分,秀洲区潘家浜村图书分馆里,志愿者陆慧娟作为嘉兴市首批“阅读推广人”,正为村里孩子上绘本课。
“吸引读者走进来,最终投身其中,图书馆才能更有生命力。”嘉兴市图书馆副馆长许大文说,他们依托“阅动全家·书香嘉兴”阅读推广项目,开展“阅读推广人”培训,又名“三三三课堂”,分人群设计了好家长、好宝贝和领读者三种课程。其中的领读者课,旨在培育扎根农村的亲子阅读推广人。
阅读名家著作、分组讨论、课后训练……成为志愿者后,陆慧娟参加了领读者课堂的专业培训。课程采用“哈克尼斯圆桌法”:学生围坐在圆桌旁,自由开放地进行学习交流讨论,教师主要进行辅助性教学,鼓励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发表自己的观点。
“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要不断变换方式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实操中,陆慧娟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教学办法:活动开始用声情并茂的讲述,瞬间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利用彩色的插画绘本配上生动的故事,要边讲边提问,引导孩子大胆发言,讲完故事再设置手工制作环节。“好听好玩,这个活动好!”带小孙子参加了陆慧娟主持的读绘本活动后,54岁的周玉妹忍不住点赞。
2019年,嘉兴市本级共有80位阅读推广志愿者、2295人次学龄前儿童、1986人次家长参与“阅动全家·书香嘉兴”活动。
5000场活动有声有色——
定制“菜单”,老中幼各得其乐
为老年人开个班,你猜他们最需要什么课程?没等我们发问,沈红梅先给我们出了个考题。
健康养生?书法画画?预防诈骗?
“错!最受老人欢迎的课程是怎么使用微信、如何制作电子相册,甚至怎么连接wifi。”沈红梅说,这样的需求是坐在办公室里的人想不到的。
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将文化礼堂与书屋结合,建成礼堂书屋。
69岁的余玉妹也没想到,进了图书馆后,自己制作的电子相册被自己的孩子点赞了。自从报了嘉兴市图书馆的“夕阳红E族”系列老年培训班,余玉妹和老伴一起学用智能手机,制作电子相册,还学起了PS。这两天逛超市办年货,两人用起支付宝已得心应手。
适合少儿的“图书馆第一课”、“阅动全家·书香嘉兴”系列活动、“禾禾少儿系列活动”,适合青年人的 “南湖讲坛”、“雕版印刷体验”活动,适合老年人的“夕阳红E族”信息素养培训……如今,在嘉兴市图书馆,各年龄段的读者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菜”。
活动接地气的背后,是对文化的深度挖掘,对受众需求的精准分析。这两天,图书馆活动推广部主任程玉芳,又奔赴北京,为下阶段的“南湖讲坛”寻找授课专家。奔波在路上,邀请众多专家大咖到图书馆作讲座,这是她的工作日常。“南湖讲坛”已连续开展了近15年,每月最少两场。
“去年我们部门开展了不下80场活动。”整个讲座展览部,连程玉芳在内,才3个人。除了“南湖讲坛”,3人还负责开展“嘉兴故事”、“快乐读写直通车体验”等多个系列活动。因为人手有限,所以人人都练成了“多面手”。程玉芳负责策划联系老师专家,另两名同事负责活动现场,偶尔还得跨部门求“支援”,请网络技术部的同事帮忙落实现场录影。
虽然每日忙碌,可程玉芳和同事们甘之如饴。程玉芳有两个手机,一个用来联系工作,另一个存满了听众留言。去年一场讲座,请来了87岁的中国民俗专家刘魁立讲述非遗传承与保护。没想到台下座无虚席,有孩子、也有戴着助听器的老人,整整两个多小时的课堂上,大家全程聚精会神,不少人认真做着笔记。事后一位听众留言:“本来以为这么宽泛的主题不好讲,可‘大咖’的课讲得如此生动,令人回味无穷,嘉兴人对文化的执着也令人惊讶!”
“活动做好内容,就不怕没人来。”程玉芳的信心愈发足了。一场场活动,让如她一般的图书馆人体会了获得感,也让参与者收获了幸福感,更让图书馆在读者听众中赢得了认同感。
嘉兴市图书馆二楼的信息服务与体验部,墙角上挂着6面红艳艳的锦旗,时间最新的一面是去年12月20日。那天,2019年度“夕阳红E族”最后一期培训班正式结业,学员们送来的锦旗上书八个大字:“热心公益,传递爱心”。去年,这个仅有8个人的部门,开展“夕阳红E族”培训159场次,有7534人次的老人参加了培训。活动项目还入选浙江省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优秀数字阅读推广十佳案例。
这两天,部门工作人员杨柳正设计新教案,要把过去分散的练习册汇编成一本教学书。2020年第一期开班前,已有95位老人前来报名。说话间,去年上过培训班的78岁老人王永基拿着厚厚的笔记赶来图书馆,要学怎么用微信传照片到电脑上。“这儿的课好,老师也耐心,今年我也报名啦,这年纪大了就要多复习巩固!”老大爷一席话,逗乐了工作人员。
记者手记
用心去发现读者需求
在公众印象中,图书馆有些神圣。还有不少人存在认识误区:不就是读书、看报、借阅、自习的地方吗?也没什么别的可做。
如何改变这样的“刻板印象”、留住读者用户,让公共图书馆更有人气?嘉兴市图书馆另辟蹊径,用活动吸引大众走了进来。
对于“网红”的说法,馆长沈红梅很淡定。“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这就是我们的日常工作。”一年5000场接地气的活动,打破城乡公共图书馆之间的“篱笆墙”,实现农村书屋刷脸进门,打造走出家门口就能轻松享受的“15分钟阅读圈”,让民众都能享受到便捷、免费、均等和优质的阅读服务……这是嘉兴市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上的朴素用心。
全民阅读时代,读者到底有哪些客观需求?用心去找,不难发现。在嘉兴农村,一位带小孙子每周上少儿绘本阅读课的奶奶说,不来图书馆,就只能送孙子去市区上早教,花费不菲不说,课程质量也良莠不齐。一位老年读者借了一本计算机教学书,几天后无奈归还,说“还是学不会”。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图书馆能“使劲”的地方还有许多。
找准读者需求举办各类活动,这对图书馆员们也是一种考验。“从坐着办公,到做活动,感觉自己成长不少。”80后图书管理员邹嘉昀,如今还多了一个身份,为0到3岁的孩子们上课读绘本,被亲切地称为“云朵姐姐”。接地气的活动聚拢了人气,推广了阅读,也让馆员们获益良多。
跨入新一年,“网红”的标签,也让沈红梅感到压力不小。“把压力当动力,今年还要在活动的系列化品牌化标准化上下功夫。”她说。活动还会继续,哪里有阅读需要,公共图书馆就会出现在哪里。
(除署名外,本版摄影均为本报记者王建龙)
举报/反馈

浙江日报

1902万获赞 105.5万粉丝
最具权威的浙江第一新闻服务平台
浙江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