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开年以来,冷空气似乎淡出了大众的视野,人们对冷的感受不是很强烈。加之,今年1月上旬,全国大部偏暖,尤其是广西和周边一带,偏暖最明显。
因而,有人开始说“今年暖冬已成定局”,事实真的如此吗?“暖冬”“冷冬”究竟如何判别呢?
“暖冬”
“暖冬”这个名词,早先是气象部门长期天气预报业务中使用的一个术语,即表示冬季平均气温偏高。
早些年的它没有明确的定义,后来常常通过冬季(12月至来年2月)平均气温与其常年值的差值(专业上称为距平)来判断。如果高于某一标准,则称之为“暖冬”;低于某一标准则是“冷冬”。
冬季开花的连翘
慢慢地,大众开始熟知“暖冬”,由于大家伙儿并不是生活在平均气温当中,另外我国地大物博,每个人对冷暖的直接感受也不尽相同,因而出现了许多与暖冬相关的错误言论。
很多人甚至直观地认为,冬季里某一时段出现气温偏高(相对暖和)时,就是“暖冬”,另一时段气温偏低(相对寒冷)时,又说是“冷冬”,这样就会出现一个冬季既是“暖冬”,又是“冷冬”的笑话了。
不过别急,在2008年,我国正式颁布并且实施了《暖冬等级》。《冷冬等级》国家标准也在2017年5月发布。判定冷暖冬的基本要素为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三个月的平均气温,在空间上分为单站、区域、全国三个范围等级。
“暖冬”“冷冬”如何判别?
在单站方面:
如果单站平均气温距平大于等于标准差的0.43倍,则为暖冬;反之,如果单站平均气温距平小于等于标准差的-0.43倍,则为冷冬。
在区域总站数方面:
暖冬站数超过总站数的50%,即为暖冬;冷冬站数超过总站数的50%,即为冷冬。
在全国有效面积方面:
暖冬面积超过全国有效面积的50%,即为暖冬;冷冬面积超过总站数的50%,即为冷冬。
“暖冬”与寒潮并不冲突
暖冬与寒潮没有必然联系。
暖冬或寒冬是长期趋势,需考量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状况。但大气环流并非一成不变,会出现小波动,因而有可能出现寒潮。
所以,下次在遇到“冷冬”“暖冬”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依照个人感受来判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