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安全感”是指孩子相信自己,他知道自己在面对各种困难,问题时是安全的,可以从困难问题中走过去。
我们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场景,也许是孩子的安全感还没有完全确立。
场景一
朋友告诉我,她女儿今年两岁了,最近特别黏人,她上洗手间,做饭,洗澡,孩子都缠着她不放。总是要求抱抱,即使孩子在玩玩具,玩得正高兴,一旦发现妈妈离开,她也会立刻追上来,她几乎什么事情都不能做,让朋友感到挺为难,难道孩子所有的需求都应该满足吗?
其实在孩子三岁之前,可以满足的尽量满足,不能满足的时候只能让孩子学会接受。这么大的孩子还不懂得用花招和心机让妈妈抱抱,或被关注,孩子表达的完全是出自天然的需求。另外孩子的安全感越足,她越可以接受妈妈走开一下,在妈妈能做到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孩子,抱一抱,黏一黏的需求,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场景二
有位妈妈说:她的孩子也是两岁多,睡觉前总是抱着妈妈的一件衣服当作安慰物,常常放在鼻子旁边闻,总是会说这是妈妈的味道。妈妈的理解是,孩子这样的行为是对安全感的需求。
其实,这样满足一下孩子,也可以缓解孩子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害怕的感觉。当孩子三岁前,如果妈妈一直在身边,可能孩子就不需要这些安慰物,但事实是,妈妈也不可能24小时都在,所以有一些孩子可能会找安慰我,当成妈妈不在时的替代品。比如那些柔软,有妈妈或者自己气味的东西,都比较容易成为孩子的安慰物。
心理营养中提到,妈妈稳定的情绪可以给孩子安全感,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培养孩子安全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在生活里多为自己做主,做事情,比如:他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书包……任何孩子都可以自己作出选择,孩子可以做的都让他充分动手尝试,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都能增加他的一份安全感。
所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可以放手让孩子为自己做事情,不要催促孩子,不要计较结果,如何让他失败,学习积累经验,获得自信。
如果反过来父母非常保护孩子,为她做这做那,孩子反倒容易没有安全感。爸爸妈妈需要知道,过度保护其实是给孩子的安全感减分。
那么父母如何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帮助其建立安全感呢?
1】孩子童年的成长,父母不可缺席。
孩子在0~3岁的陪伴是最为重要,也是一个建立安全感重要的阶段,父母给予孩子安全感是其他亲人无法替代的,尽可能的情况下多陪伴孩子成长。
2】当孩子犯错时,要告诉孩子解决办法。
当孩子出现错误时,父母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顿臭骂,恐吓,给孩子贴标签,让孩子对父母产生畏惧,不敢把自己遇到的事情和碰到的问题与父母分享,向父母求援。
3】当孩子受委屈时,给予孩子保护者的姿态。
当孩子回家告诉父母他受了委屈,要先安抚情绪,再查问事情的缘由,不因孩子的过失责骂他,如果孩子确实没错,应有一定的给孩子申冤的行动,但也要教孩子宽容,不能得理不饶人,引导孩子学会如何去面对这样的状况。
4】尊重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对孩子的尊重是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环节之一,尊重需要的是父母不高高在上,不强行灌输,不代替选择,不对孩子的意见,判断全盘无理由否定,不对孩子的情绪或感受嘲讽,奚落,下断言或贴标签等。
5】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不可大声吼骂
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孩子教导时,不采用暴力语言呵斥责骂孩子,不大吼大叫,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6】答应孩子的事情
要做到。父母尽可能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答应孩子的事情要做到,和谐的家庭关系,适时的陪伴是孩子建立安全感最好的方式,父母对孩子的每一次敷衍和不守信,都会成为孩子与父母关系之间的裂缝,不及时修补,这道裂缝只会越来越大,当孩子成长到不再需要父母时,就再也没有机会弥补了。
7】父母以身作则。
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这样最受伤害的还是孩子,孩子会害怕,会不自觉的把吵架的原因归结在自己身上,父母频繁的吵架,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厌弃和不认同感。
8】不把孩子作为婚姻的筹码,让孩子在父母之间做选择。
当父母关系产生裂痕,在没有理性的调节沟通前,就在情绪下要求孩子在父母之间2选1,或者父母双方都要把孩子看作未来生活的妨碍和累赘,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被抛弃感,从而无法确定。
安全感是一个人自信勇敢面对这个世界的基础,安全感的建立,更是越早越好,不缺失安全感的孩子,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成人,都更容易快乐,更容易获得幸福感,也更容易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气馁,不被打垮。
我是柒月妈咪1,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我们互相学习,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