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正在欣赏他收藏的菜谱。 资料图片
“吃货”,古已有之,至今日不绝。古有东坡,近有祖庵,而今有二毛。
二毛,原名牟真理,自称诗人大厨,系重庆酉阳人士,莽汉派诗人、美食作家,任《舌尖上的中国》、《回家吃饭》等电视节目的美食顾问,出版作品《味的道》、《民国吃家》、《妈妈的柴火灶》,日前其诗集《二毛美食诗选》在北京举行新书发布会。二毛曾说,“现实和未来之间,只有烹饪是唯一的通道”——二毛笔下的食材,是秋蟹微醉的香润丰腴,是冬鲫清蒸的细嫩鲜美,是猪头慢煨的软糯酥烂,是香炒肉丝的甜酸碰撞,是椿芽炒蛋的食欲盛开,是酱烧茄子的汁滑下饭……“不错,他确实是写字的人里面最会做菜的,做菜的人里面最会写字的。”沈宏非如是评价。
《味的道》中有这样一组诗句:“她用镊子轻轻夹去/粘在月亮上的一片羽毛/然后用星星擦洗午夜这匹海带/清炖/让黑暗流出月光的汤汁/温柔的吃口/在纯素里遇到了腴滑/又在恋爱中感到了咸鲜/抽去白筋的梦里/一个厨子正给一面镜子焯水……”原来,食材洗刷可以有如美人梳妆般细致轻柔,朗读诗句,仿若看到一个女子在铜镜前轻扫峨眉,慢拢乌发,款施粉黛。一切都如此真实却梦幻,干脆又从容。
“味道、味道,要有真正的‘味’,一定要有顺服自然的‘道’。”等待时节的到来,是二毛对食材的一贯坚守——他曾在大雪纷飞中等待着又白又脆的萝卜,在夏天的门口等待着汁满嫣红的番茄,在三月的树丫上等待着细嫩清香的椿芽,还有潺潺溪水中的欢快之鱼,一边走一边捉虫子的自由之鸡,荷塘阳光中的嘎嘎之鸭,生产队半坡上的放养之牛……正如人各有天资,而物各有季候,如今,依时而食也许不再容易,这份对时节的坚守却成为二毛为首的“吃货”们不断追寻的理想生活方式。回望往昔,被称作“民国第一吃家”的谭延闿,厨艺画艺两不耽误的张大千,在北京生活十五年,仅日记记载便吃过六十五家有名餐馆的鲁迅,酒酣之时扬言“大醉三千日,微醺又十年”的郁达夫……《民国吃家》就是这样一本鲜活的民国风情录,二毛笔下的大总统、政治家、文学家们都生动起来,不再饰演书本中的刻板角色,而是一个个生龙活虎、饱含情感的人——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在任何时代,都不缺少一群在大街小巷、厨房餐厅里探寻美味的“吃货”。
当文字融入了情感,便开始显得妙不可言。母亲,或许是二毛最常提到的字眼了。二毛说:“吃是一种生活方式,我喜欢美食、喜欢做菜、喜欢所有和美食有关的一切事情,全都源于我的母亲。我专门为她写了一本书,叫《妈妈的柴火灶》。”据二毛描述,他的母亲是一个民间做菜高手,她总是想方设法把茄子皮、南瓜皮这些平民化的、看上去不能吃的东西返料成珍、做成美味佳肴。在母亲的影响下,二毛八岁便可上灶做蛋炒饭、红烧肉,也正是这一份母子间的亲情,使二毛将舌尖的童年味道不断延伸至今。
“真正的美食在当地,当地的美食在民间,民间的美食在家庭。”二毛说。中华民族千年的美食文化,有差异与融合、传承与创新,正是一户户家庭对美食的筛选补充造就了美食文化的薪火相传与推陈出新,也正是二毛一样的平凡美食家,用诗句记录着他们对于美食的不平凡。也愿在“二毛们”的坚守下,食物有味、吃货有福、中华有美。
举报/反馈

人民网

3949万获赞 566.1万粉丝
权威、实力,源自人民
人民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