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左)与兆丰(右)
兆丰
东南大学2014年出版的《峥嵘岁月·红色官窑》一书中,披露过这么一段故事:197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通知江西省委,指示景德镇为毛泽东主席研制一套瓷器餐具和文房用具,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等古代称颂的瓷器的最高境界为标准。中共景德镇市委、市革命委员会将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
所谓“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是对景德镇瓷器的最高评价。“白如玉”,指瓷质白度;“薄如纸”,指瓷胎厚度;“明如镜”,指釉质透明度和滋润感;“声如罄”,指瓷质的音乐感。
接受任务后,部所抽调出40多名技术骨干,组成攻关小组,负责具体实施。许多著名陶瓷艺术家,当年都参与过这项任务。其中,包括王锡良、汪桂英、刘平、徐亚凤、戴荣华、李雨苍、舒惠娟、彭兆贤、张炳祥、洪国忠等。此任务以“7501”为代号。“7501”也因此载入中国现代瓷器史册。
本文主角刘平,就在上述名单中,位列第三。刘平,1944年7月出生于江西鄱阳,安徽省黄山市人。“珠山八友”之一刘雨岑的后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景德镇珠山书画院副院长。1997年江西省政府授予刘平“工艺美术大师”。其父刘雨岑(1904——1969)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名家、国画家,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刘平1994年被景德镇市政府授予“陶瓷世家”,景德镇市政府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获选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江西省美术协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景德镇市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由此可见,他在中国、在江西、在景德镇陶瓷艺术圈子里的地位。
他31岁时就被抽调出来,与其他陶瓷艺术大师一起,参与“7501”任务,足见组织对他政治上的信任和陶瓷技艺的肯定。他也不负众望,在“7501”研制过程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我认识刘平,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那是2019年1月13日,我随几位朋友,也是陶瓷爱好发烧友,利用周末时间一起到景德镇去“淘宝”。说起来,这已经成了我们的传统,每年都抽出时间聚合在一起,到景德镇踏青、访师、寻宝、吃土菜、喝新茶。其中,考察陶瓷制作技艺,走访陶瓷名家,学习鉴赏知识是主要内容。
瓷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审美追求和审美价值。国人喜瓷、品瓷、藏瓷的嗜好由来已久,中国的瓷器制作工艺堪称世界一流,而且,通过古代陆海丝绸之路,早已传遍世界。
我对瓷器的认识,最早来源于初中的英语课堂。中国在英语里叫“china”,“china”是中国。瓷器也叫“china”,中国与瓷器密不可分,瓷器也成了国家的名片。及至学习地理,知道了景德镇是中国的“瓷都”。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我家床底下就有一个大竹筐,内有几件平时用草绳捆绑的很结实的瓷盘、瓷碗,每到过年过节时,家父才拿出来用一用,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我印象很深是青花瓷器。后来才知道,那是家父收藏的晚清、民国初期的景德镇产的瓷器。由此也逐渐对瓷器发生了兴趣。但以前工作忙,家务事又多,顾不上这爱好。这几年,受爱好此道的几位朋友的影响,兴趣慢慢点燃,跟随他们到景德镇几次,参观了不少瓷器博物馆,私人收藏,走访了不少大家名师,确实增长了不少知识,对中国这一传统文化加深了感情,提高了文化自信。这其中,走访刘平大师家那一次印象尤为深刻。
1月13日是星期天。我们一行如约到了刘平大师家,那是一座独立的院落,他亲自到大门口迎接我们,一米八几的个头,魁梧的身材,爽朗的笑声,一下子就吸引住我们。品着他煮的好茶,听他讲陶瓷艺术、陶瓷人生。可以看出来,他对陶瓷艺术的钟爱,对亲自参与“7501”任务的自豪。他还特地找出当年“7501”的设计手稿,铺展在书桌上,一幅一幅地给我们讲解当时的设计理念,陶醉在往昔的记忆中。
可以说,一部陶瓷史,万千陶艺人。从新石器时代的红陶、黑陶、彩陶,夏商周的灰陶、白陶,战国秦汉硬陶,乃至战国原始青瓷、隋唐五代白瓷,宋影青、元枢府,到明清官窑,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锦章华彩。这是陶瓷专家占启安的评述。我深以为然。那么到了二十世纪,到了当代,陶瓷的代表作又是什么呢?对此,我一直充满好奇。在刘平家中,在他的讲述中,我逐渐找到了答案。
当时,为使毛泽东专用瓷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部所反复实验论证,决定采用以江西临川优质高岭土(即滑石子)作基础配料,用这种高岭土制作出的半薄胎高白釉瓷器,在光线照射下,呈半透明状,其通体晶莹剔透,洁白如玉,美轮美奂。在器型设计上充分考虑毛主席的习惯,例如为了保温卫生,大部分做了和合器;主席喜欢书法、喜欢抽烟,就设计文房用具和烟具等,做到美观与实用完美结合。
在选择画面设计和颜色基调时,依据当时的时代气息和毛主席的浪漫情怀,最后确定了选用红梅釉下彩,同时兼用釉上‘水点桃花’装饰方案。这些装饰‘翠竹红梅’的釉下彩图案,构图别致,花苞姿态各异,形态生动秀美,分水技术熟练,用色浓淡转折相宜,前后有空间感,把梅竹傲霜斗艳的精神气质表现的淋漓尽致,配合洁白如玉的瓷胎,显得格外鲜艳夺目,高雅素洁。”
选红梅作为构图一点不奇怪。毛主席喜欢红梅,在六七十年代是家喻户晓的。1962年冬天,中苏交恶,国际国内环境艰难。毛泽东作词一首,《七律·冬云》:“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以梅花自喻,表达了毛主席面对国内外困难淡定自如,胸有成竹,乐观向上,豪情万丈的思想感情。红梅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的性格,恰如其分的反映了毛泽东“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博大胸襟。
而“7501”创作技法上用釉上“水点桃花”装饰技艺,正是源于刘平的父亲刘雨岑的创造发明。这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珠山八友”的故事。
关于“珠山八友”的传说,我早有耳闻。晚清民国初期,江西景德镇一带聚集了不少创作瓷版画的艺人。1928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一位客商预订瓷版画,瓷版画艺人王琦、王大凡联络同好邓碧珊、汪野亭、何许人、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每人画一幅瓷版画,画完之后,很多人看了都非常惊讶和喜欢,请他们八人继续画。这样他们后来就成立了一个瓷艺社,取“花好、月圆、人寿”之意,雅称“月圆会”。相约每月望日,月圆雅集珠山,以画会友,以会聚友,切磋画艺,称为“珠山八友”。实际上“珠山八友”前后共有十人,除上述八人外,还有徐仲南、田鹤仙。“珠山八友”以瓷入画、以胎为纸,在瓷板上绘画,从而产生了浓艳润泽的新粉彩。这些瓷上绘画瓷板,汲取了中国画的营养,绘出的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作品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景德镇瓷画得以进入新的文人画时代。
在“珠山八友”中,刘平的父亲刘雨岑是年龄最轻、也最有才华的艺术家之一。早年毕业于江西陶业学校,以瓷板绘画为生。解放后,作为景德镇老艺人,被邀进入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艺术创作。
行家评论,刘雨岑的瓷画在取材、构图、设色上别具一格。把文人画风吸收进陶瓷艺术领域,整个作品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使陶瓷艺术作品从晚清陶瓷装饰的繁琐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有情趣、有生命、有新意的艺术品。特别是刘雨岑在粉彩技法上的革故鼎新,创立“水点技法”,直接用“玻璃白”点出花朵形象,然后以含色料的水笔加以点染,色彩浓淡自如,花头更显活泼自然,在粉彩花鸟艺术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技法的创立,不仅是工艺技巧的创新,而且对粉彩花鸟艺术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命题,即中国写意画扎实的功底,与粉彩陶瓷工艺技巧相结合的创新。
正是师承其父,得到真传。刘平在参与创作“7501”过程中,在继承发扬父亲刘雨岑“水点桃花”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使作品不论从意境的探求上,审美情趣的品味上,以及艺术形式的运用上都有了新的提升。“7501”作品颜色清新雅丽,画面充满了韵律感,洋溢着灵动的气息,引人入胜,呈现出美妙祥和的景象。并且在这一创作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玩瓷器的人都知道,景德镇的瓷器分官窑、民窑之说。所谓“官窑”,是指自元代的统治阶层在景德镇设官办陶瓷机构始,确立了皇家对景德镇瓷器的需求,从而改变了宋代从民间挑选进贡的方式。再至明清两朝,随着皇家需求的不断变化,及官窑制度的不断完备,国家力量的巨大投入,奠定了官窑基础和陶瓷生产结构,从而泾渭分明的将景德镇出产的瓷器作了二元划分——官窑、民窑。官窑是服务于皇家需求的,因此官窑出品严苛,民窑的生产则松散许多,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
民国之后,虽然没有了“官窑”一说,但以“官窑”冠名的瓷器,代表着高贵、华美、稀有、质量上乘的寓意仍在。“7501”也是官家督造,算得上是现代“官窑”了。
“7501”除了有完美的艺术效果,还有严格的卫生安全保证。釉下新瓷器经过1400度的高温烧制而成,釉面耐磨损,抗腐蚀能力强,而且无铅毒危害,让主席能够安全使用。它代表了上世纪我国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它是高科技成果与最高工艺水平的有机结合,是景德镇千年制瓷史累积下来的精湛艺术成就的再现。因此,它也被誉为陶瓷中的“一代天骄、瓷中瑰宝”,冠以“红色官窑”美称。
告别刘平大师,我们愉快地踏上归程,但大师最后一席话却是意味深长。他说,一件好的瓷器要经过选料、造型、拉胚、晾晒、素烧、上釉、自然窑变等等72道工序,才能成型,无论哪道工序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做瓷器就象做人,每一步都必须走得踏踏实实”。做人如做瓷啊!值得我们深思。
2020年1月7日于北京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程凯
举报/反馈

华夏时报

365万获赞 45.8万粉丝
【人道、公益、民生】
华夏时报社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