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孩子成为好朋友”
“进入青春期,坏习惯难以转变”
“想找到共同的话题”
“同样的方法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效果却不一样”
“想学习怎样和孩子沟通”
“孩子做事很拖延,对着干”
“孩子叛逆期,喜欢玩手机”
课程伊始,家长学员们都纷纷上台,谈到了目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困惑。
孙键老师告诉大家,这堂《家长必修课》,心和早就想要推出,就是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的爸爸妈妈,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从而遇见更好的家庭未来,甚至是家族未来。
1、家庭文化是什么?
国家有国家的文化。冰岛,一个人口不到35万,能在夜空看见极光,邻近北极的国家,在2018年足球世界杯上,却因为维京战吼成功地吸引全世界的眼球,引起所有人的关注,这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使他们上下一心,倍受尊重。
企业也有企业的文化。华为的“狼性文化”,沃尔玛“顾客就是上帝”的企业文化,苹果公司的“海盗文化”等等,这些文化使得他们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惊艳世人。
其实家庭与国家、企业一样,也需要文化建设。孩子不可能总在我们身旁,他们如何应对越来纷繁复杂的世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小的时候就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传递一种专属家庭的文化。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后,家庭文化就不再是一个词,而是实实在在的家庭内容和家庭品格。家庭文化就是孩子每日成长呼吸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土壤。
中华家风源远流长,从最早的“周公诫子”到今天的“家家有家风”,家风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力量的精髓,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追溯家风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在追溯中华文化的历史,家风就是中华文化长河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尽管今天的社会和家庭已经与古代中国有很大不同,传统意义上的大家族已然式微,但在“小家庭时代”的当下中国,良好的家风文化并未过时,不管是几口之家,或者流动、留守家庭,只要有“家”的存在,就会有家风;只要需要“立德立人,成人成才”,于家于国,就需要良好家风的培育与传承,需要建设与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特色家庭文化。
每一个家庭都有它的历史演变。我们最起码能够看到三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孩子。从家庭的历史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家庭主要成员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性格特征,以及大家处理问题的一些方式方法等等,这些就形成了家庭独特的一种文化氛围。
我们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最初的学校就是我们的家庭。因此我们家庭的文化氛围,可以说是潜移默化地在对孩子产生影响,甚至对孩子的一生都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2、孙键老师课程: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导师、教练
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不同心,自身没有做好,我们又怎么能教育好我们的小孩呢?上次在美国研学结束后我就在想,我们这些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天生就有的,还是在成长的环境中造成的呢?
我开始深思其中的原因,直到我发现我们孩子身上的种种问题,原来都是源自于我们父母所谓的“基因遗传”。这种“遗传”,有一些是无法改变的,但也有一些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我们开设这样一堂课程,就是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的爸爸妈妈。
前段时间,我身边的一位朋友养了一条哈士奇,他告诉我在养之前要上一个为期六天的培训课。透过这件事我就在想,养一只宠物都要经过上课培训,那我们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这件事上,我们又经过了多少的培训和学习呢?从很多优秀的孩子背后看,他的成长环境、父母、状态都是不一样的;同时很多出现问题的孩子,我们只要从父母的身上找因为就都能得到答案,这些不好的状态都能在孩子的身上显现。
有些家长会跟我反应,孩子在心和好好的,可是一回到家就“变样”了,可是这真的就完全是孩子的问题吗?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不一定是孩子自己造成的,也许是来源于家庭的环境,因为行为都是被影响出来的。接下来的几个词,是我想跟大家分享,我认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首先第一层关系应该是朋友的关系。我们的孩子可以跟外面的人成为朋友,可为什么不能和我们成为朋友呢?在我们生活中,朋友的角色十分重要。朋友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更关系着我们的生活。如果无法成为孩子的朋友,那真的会很遗憾,这意味着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在他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他身边的朋友圈里并没有我们。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从根源上去解决。什么样的人可以交到朋友?朋友的种类可能有很多,可以是帮助到自己的,可以是指引自己的,也可以是陪伴自己的...当回到家中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先跟他平等的交流,能不能先不去跟孩子探讨“对”与“错”的问题。我们不是权威,也不可能保证绝对的正确,但我们可以倾听、可以交流,甚至可以一起玩耍,让孩子渐渐打开自己,和我们成为朋友。
成为朋友往往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从认识到认同,从认同到喜欢,从喜欢到崇拜,最后再从崇拜到模仿。我们跟孩子成为朋友,是为了能让他们能喜欢上自己,继而引导他模仿我们的行为,形成一致的价值观。我们希望孩子们最终达到的角色,一定要是孩子们认同、喜欢的,他才会慢慢地去模仿成为它。所以在家中怎样才能和孩子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第一层关系就是要建立起朋友的关系。
第二层关系是做导师。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成为孩子的导师,而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导师和老师的区别是什么?如果在孩子的课后,我们对他的课业进行辅导,进行这种技能类的教育,那我们就可以说是孩子的“老师”。但是导师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一些优秀的家族是怎么做的。
罗斯柴尔德家族是这样说的,“只要你们团结一致,你们就所向无敌;当你们分手的那一天,将是你们失去繁荣的开始”;曾国藩的家训说,“读书以训怙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古徽州徽商的家中也有这样一句话,“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还有像达尔文家族、肯尼迪家族等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了解这些家训,是为了从这么多优秀的家族中总结经验,然后应用到自己的家庭中。
无论是古今中外,这些优秀的家族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我们不管从哪个领域做教育得出的结论也会是一致的,人的身上会有很多问题,家庭教育中也会有问题,但问题就只有这么多,只要把这几个问题解决,那很多事情其实也就会迎刃而解,关键就在于,我们有没有建立起我们家庭的文化?
孩子不是自生自灭,他们的成长环境是由我们来创造的,这里面有没有文化的熏陶,孩子们能不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我们将培养孩子们什么样的能力。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但是家庭文化却是一块荒地。我们在家中一些不以为然的“坏习惯”会在无形中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关于导师思维,我一直都在说一句话——没有不想上进的学生,只有不用心的老师。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向内求”。不要去抱怨,不要去指责,更不要去刁难孩子,许多家长的通病就是在于不管什么问题都认为是出在孩子的身上,觉得自己总是正确的,这是一种固化的思维模式。从导师的角度,我们能不能做好自己,给孩子们树立一个正确的行为规范,成为表率,并营造属于家庭的文化,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将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层关系,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教练。在某些事情上面一定要帮助孩子找到和建立自己的特长。要知道孩子的自信源自于肯定,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不自信,就是因为他们经受了太多的否定。
有一部关于橄榄球的电影,名为《面对巨人》,电影当中有一段教练不断鼓励队员突破自己极限的励志片段。在队员布鲁克训练的过程当中,教练一直都在用支持和鼓励的语言来激励他,没有谩骂、没有指责,最终布鲁克突破了身体的极限,也战胜了心中的恐惧。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把自己理解成为故事中的那个教练,思考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我觉得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千万不要忘了,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影片当中的那位选手。今天来到心和上课的各位家长,希望都能把自己当做是一名学生,而不要总把自己当成已经毕业了的社会人士,封闭了自己的学习通道。在学习的道路上,如果我们能前行一小步,那也许对于家庭来说,就是很有意义的一大步;但如果我们一直固步不前,那我们又怎么去遇见那个优秀的未来呢?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越来越好,但是我们一直不去进步,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那我们又如何能和孩子进行沟通呢?我们今天说,要成为孩子的朋友,成为孩子的导师,成为孩子的教练,那我们不去付出,不去学习,又怎么能做到呢?
又说回那部电影,第一,我们要成为孩子的教练,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第二,我们也要成为选手,挖掘和提升自己的潜力。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成长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去成长。所以当下这一刻,我们最应该成长的,就是我们的爸爸妈妈。这么多年我们不学习欠下的“债”,是时候要还了,我们是时候走进课堂,勇敢地去学习,看看别人家是怎样做的,我们也可以像他们一样把子女教育好,而这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不管是朋友、导师、教练,这些身份我希望每位爸爸妈妈都可以做到,也希望在场的爸爸妈妈能通过努力和学习,帮助到孩子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3、郭萍老师:孩子的成长路上需要“界线”
中国人特别缺少“界线”。“界线”代表着什么呢?人与人之间生理的界线是1.5米,比如说我们在安检或者排队的时候,男人和女人之间,在公园里和陌生人坐在长椅上等等这些界线,都是1.5米。
但我们对于“界线”的概念却似乎很模糊,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很多时候孩子在家中要面对着多个规则:爸爸的规则,爷爷的规则,奶奶的规则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在思维模式上能不产生混乱吗?所以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一个主题就是界线。
界线有分生理的界线,还有情绪的界线。很多时候因为家长没有界线,经常会把孩子的情绪、事情变成了自己的事情,这就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在很多事情上,家长需要给予孩子一个反馈,告诉他有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但如果一个家长对孩子的任何情绪都没有回馈,那么这个孩子就不会知道什么叫做界线。
界线能让一个孩子有阅历、有梦想,并有勇气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就像今天孙键老师说的,人一定要有见识,“不去观世界,何来世界观”,这句话很正确。有这么一个案例,我的女儿很喜欢表演,我就把她带到小剧场里,去饰演不同朝代的公主。不久后她来告诉我,原来当演员也是需要有文化的,不了解角色的背景文化,那演出来的角色也不会像。孩子有梦想有兴趣,我们要鼓励她,但我们也要把她带到最实在的环境中,让她感受到想成为什么人、实现什么梦想,当下就可以,也要认识到自己还欠缺什么,需要什么。
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分清哪些是孩子的事,哪些是我们的事,一定不要把他的事变成了你的事。想考什么样的学校,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带他去看,如果他们看完后被内化了,那么他也就“回不去”了,他会朝着这个方向自发地去努力。
同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爸爸和妈妈的意见不统一,我们一定要注意避开孩子,私下向你的伴侣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如果对方能因你的表达而改变那自然是最好,但如果对方不做改变我们也应该允许,不要想着去改变对方。从出生到结婚,影响我们最大的就是父母,父母的互动模式会自动复制给孩子,所以孩子0岁到12岁的期间就是“系统装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看护他的父母对他的影响特别重。
为什么到了12岁以后会有青春期,是因为男女孩都开始了第二次发育,这个时候孩子的能量很足,他们想要做自己。很多过去可能很“听话”的孩子,曾经被压制的情绪会在这个时候释放和表达出来。而当孩子出现对抗情绪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跟在他的后面”而不是“走在他的前面”。
在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发泄着自己的情绪时,我们只需要告诉孩子,不能损坏物品,不能伤害自己,也不能伤害和自己有关的人,可以允许他采取一些可控范围内的宣泄方式,但我们绝对不能强势。
强势的父母带出来的孩子都很“弱”,因为他们不允许孩子试验,不允许孩子试错,总是希望孩子所做的事都能为自己争光。但事实上我想告诉大家,孩子的灵魂都是独立,他们都想做自己。生命就是一种体验,没有办法被教导,希望爸爸妈妈都能带着觉知、带着爱、带着衷心,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去体验,去拿回自主的权利。
4、写在最后
家庭文化的努力是一个广阔的话题,还有许多许多的方面需要我们去努力。有人说,最美好的家庭文化,就是从“我”,变成“我们”——都说生命是独立的,思想也是独立的,但优秀的家庭文化就能把不同的个体链接在一起,上下同心,目标一致,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社会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注重家庭建设。”塑造出家庭的文化就是家庭建设,这种文化是家庭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只有在有文化中衍生出的家庭才是美好的家庭!
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是每个父母所希望的也是每个父母必须要做的事,学习孙键老师的《心和青少年家长必修课》,让您的家庭更美好更幸福,课程报名请关注“心和青少年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