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市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贫困人口发生率较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近年来,文山市以群众“少花钱、好看病、看好病”为落脚点,着力打造紧密型“医共体”,有效推进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市、乡、村医疗机构标准化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的医改目标,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构筑了一道卫生健康“防护墙”。
文山市打造紧密型“医共体” 通讯员 黄启德 供图  “医联体”向“医共体”转变深化
走进马塘镇中心卫生院,门口挂着一块“文山市人民医院马塘分院”的牌子格外显眼。而在卫生院的病房内,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陆兴发正带领医务人员查房,了解住院患者病情和治疗情况,同时对医务人员进行了业务指导。
自马塘镇中心卫生院与文山市人民医院建成“医共体”后,专家坐诊就成了常态。“实施医共体以来,市人民医院派技术骨干到我们这里进行坐诊、查房、教学等相关业务,不仅提升了我们的医疗技术水平,还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市级专家的服务,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和小手术马上能得到解决。”马塘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陈明道说。
马塘镇他痴村村民松应祥,瘫痪卧床6年有余,四肢肌肉萎缩,肢端出现感染、坏疽,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坐诊马塘镇中心卫生院的市人民医院专家得知情况后,及时前往松应祥家中查看,并建立家庭病床进行护理和治疗。如今,松应祥病情明显好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想不到在家里就能享受到这样的医疗待遇,非常感谢医生的关心和帮助,之前不配合他们把儿子送到医院,现在想想真的不好意思。”松应祥说。
2014年以来,文山市共识别出100个贫困行政村和14452户6066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了不让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文山市积极探索,为健康扶贫开了一剂“整合资源、共享资源、城乡联袂、乡村联医”急诊处方,由卫生资源较好的乡镇帮助卫生资源较差的乡镇,走出了一条以大帮小、以强帮弱的“医联体”健康扶贫新路。
文山市打造紧密型“医共体” 通讯员 黄启德 供图  为推广经验,巩固成果,文山市于2017年7月出台《文山市市乡医疗联合体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由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分别和平坝、古木、马塘、德厚、薄竹等中心卫生院组成了由市级医院副院长任组长的5个“市乡医疗联合体”,通过将市级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特长进行优化组合,帮助结对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骨科、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等特色优势专科,填补农村医疗技术空白,提升其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随着医改的进一步深化,国家提出积极探索试行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为此,文山市于2018年成立运行“文山市市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中心暨医联体”:市人民医院、14个乡镇卫生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19个单位组成医疗联合体。
作为“一体化管理中心”的牵头单位,市人民医院以 “十统一”为工作目标,采取技术支援、人才培养、巡回医疗、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等方式与各成员单位开展紧密合作,形成了“促市帮乡、市乡互动、协调发展”新格局,使市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有效缓解了农村群众特别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三年来,市人民医院共下派医疗专家60人次,开展教学查房547次,开展疑难病例讨论92例次,指导、参与手术874台次,开展业务培训116期,培训医务人员4662人次;健康扶贫巡诊病人1254人次,义诊患者2986人次;共下转病人2241例(占出院病人的1.5%),接收乡镇卫生院上转病人8725人次(上转率11%);基层病床使用率平均上升至67.31%,服务人数最高增幅达42%,业务收入最高增幅达59%,增长幅度均达20%以上。
因为“医联体”探索实践的逐渐成熟,2019年文山市被批准确定为国家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医共体”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质量
今年75岁的雷琼尧,是薄竹镇龙树脚村档卡户,患有高血压、脑梗塞等老年病。以前每月都要步行5公里到薄竹镇中心卫生院拿药,可就在去年9月她不小心扭伤了右脚,再也去不了医院。得知情况后,作为家庭医生的刘顺江隔三岔五来看她,并送来一些药品,在饮食调理上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如今,老人身体也渐渐地好起来,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如果没有家庭医生的贴心服务,我的脑梗、高血压就难得好了,真的非常感谢刘医生!
“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这是贫困群众的渴望,也是健康扶贫的远大目标。文山市于2017年7月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506个,采取分片包户开展签约服务。2018年,共签约149205人,其中贫困人口53695人,签约率达到100%。因签约覆盖广、服务能力弱,2019年,文山市依托“医共体”建设,重新组建了174个由1 名医生、1名护理人员和1名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员组成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每个团队签约服务人数控制在1000人以内;取消签约数量和全覆盖指标,聚焦重点人群(因病致贫户)、重点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重性精神病)优先签约和服务。目前,全市签约服务73208人,其中贫困人口44642人,为贫困家庭筑起了一道卫生健康“防护墙”。
文山市打造紧密型“医共体” 通讯员 黄启德 供图  “医共体”让巡诊实现大病救治全覆盖
柳井乡黄泥冲村档卡户王连甲,患有“甲型血友病、左侧股骨头坏死”等疾病,由于经济困难等原因,一直没到医院就治。经市人民医院巡诊专家多次入户巡诊、反复动员后,王连甲于2018年4月到市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然而因其疾病较为特殊,需转往上级医院明确诊断和系统治疗,但又因经济问题而犯愁。得知此事后,市人民医院领导多次与州、市相关部门汇报,并及时派出专家组与文山州人民医院对接联合会诊,最终确定了诊治意见——转云南省血友病定点救治医院即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规范治疗。
考虑其家庭经济困难,市人民医院决定捐款1万元用于解决王连甲一家的陪护、生活费。经多方努力,2019年3月,王连甲在两名医护人员的陪同下乘坐救护车,前往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住血液科治疗。经积极治疗病情好转后,市人民医院再次派车将其护送到家。如今,医院巡诊专家组再次到王连甲家巡诊时,这个正值青春的大男孩满脸笑容、侃侃而谈:我能有今天,都是医生给的,他们为我付出太多太多了,现在我都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对他们的感激。
王连甲的重获新生只是文山市开展大病巡诊救治工作防止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文山市将大病集中救治工作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保障机制,抽调医疗专家组成大病巡诊组,分片区对各乡镇(街道)开展大病巡诊及救治工作,实行市、乡、村三级联动管理病人,做到“一人一档一方案”,发现一例管理一例,治愈一例结案一例。截止目前,全市确诊26类32种大病患者851人,已救治388人,现急性期(正在)集中救治324人,其余患者通过制订治疗方案定期随访,救治率已达100%;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参保率达100%;住院就诊15197人次,共为档卡户患者减免费用5498.2万元,报销比例达到90.35%,有效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文山市打造紧密型“医共体” 通讯员 黄启德 供图  “医共体”带动基层医疗能力提升
和文山市曾经的大多数山区农村一样,薄竹镇摆依寨村的群众要看病得翻山越岭,跑到很远的乡镇卫生院,常常因为路途遥远而把小病拖成大病。2017年,文山市投入28万元新建了标准化村卫生室。如今,敞亮洁净的村卫生室里,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公共卫生室一应俱全,不仅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还给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基础公共卫生服务。“现在有了村卫生室,医生正常上班,我们来看病买药很方便,基本不用到镇上、市里面去看了。”村民马金芬说。
受医疗技术人员紧缺和医疗水平低、医疗环境差等因素影响,看病难、看病贵、看病长期困扰偏远山区广大群众。近年来,文山市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医共体”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市、乡、村“三个一”标准化建设。
一是市级医院标准化。市人民医院共有1062名医务人员,设有32个临床科室、9个医技科室、20个行政后勤科室,于2013年通过了二级甲等评定,目前正在争创三级乙等医院。
二是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全市14个乡镇3个街道共建有14个乡镇卫生院和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配备678张病床,注册195名全科医生或者执业医师,均达到乡镇卫生院标准化配备标准。
三是村卫生室标准化。自2017年以来,共投入1500多万元资金实施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聘100名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目前,全市应纳入标准化建设的107个村卫生室房屋面积都达到90平方米以上,规范设置了“三室一房”,做到宽带网络全覆盖,共配备观察床436张,医疗设备达40种以上,基本药物达60种以上。现有村医381名,所有村卫生室都能正常开展诊疗业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因受惠于健康扶贫特别是紧密型“医共体”政策,今天的文山,已基本为贫困群众堵上因病致贫的“通路”、断掉因病返贫的“回头路”。
截至目前,全市100个贫困村已全部实现脱贫出列,13601户57730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还有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851户2938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从19.44%降至0.97%。其中,“因病致贫”的仅剩下319户1061人。
云南网记者 黄鹏 通讯员 黄启德
举报/反馈

云南网

272万获赞 10.5万粉丝
世界看云南的窗口 云南看世界的视角
云南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