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苏轼《七碗茶诗》云:“……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在历朝历代的诗歌里时常渗透着茶文化,尤其是宋代是个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并著书立说,加以理论化。如风雅皇帝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中就有二十篇文章介绍茶文化。宋代与唐代茶文化美学内涵的最大不同在于唐代“青则宜茶”,而宋代则是“茶白宜黑”。黑釉盏作为饮茶器皿,在宋元茶道中很受重视。
1
宋代点茶
要了解宋代的茶盏,我们首先必须对宋代的饮茶法有了解。
宋代的饮茶习惯与现在大不相同,要先将茶叶制成“茶饼”储存,待到喝茶时,再将茶饼碾成碎末,经沸水冲泡成茶汤。
这种茶饼,被当时人称为“团茶”。宋仁宗时,蔡襄制成“小龙团茶”,一斤值黄金二两;宋徽宗时,用“银丝水芽”制成的“龙团”,颜色雪白,每一饼的价格就要四万钱,珍贵无比。
高昂的价格意味着制作工艺的繁复。想要制作一枚宋代的团茶,需要将茶芽蒸过之后,“入小搾(通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搾以去其膏”,如是几次榨过之后,还要把饱受摧残的茶叶放在盆里研磨,直到茶叶变成茶糊糊,再在茶糊糊里和入淀粉、龙脑等粘合剂和香料,倒进模具,制作成带有各种花纹的茶饼。
按照现代人的饮茶习惯,茶叶这么又压又榨,做出来的团茶还能有茶味吗?然而宋代人的口味就是如此独特。当时对茶味的要求,可以用宋徽宗提出的四个字来概括,即“香、甘、重、滑”。现代人说的“不苦不涩不成茶”,在宋代可是制茶工艺低劣的表现。
高级的团茶不仅在制作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冲点时也有很多讲究。首先,要将团茶用茶磨或茶碾研磨成细碎的茶末。如果喝茶的量不多的话,也可以用小杵小臼把团茶捣碎。
捣碎后的茶末要用细罗筛过,如果一不小心碾多了茶末,一次喝不完,可以把多余的茶末先放到小罐里储存。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一步——冲点。
宣化辽墓壁画中的碾茶童子
镇江出土宋代陶制茶碾
(传)刘松年 《茗园赌市图》局部 小贩正在点茶
正式冲点之前,先要把茶盏放在火边烤一烤,以免注入的开水碰到冷的茶盏迅速降温。然后把茶末放到茶盏里,先倒一点点水,将茶末调成膏状,再持茶瓶向盏中注水。为了保证水流对茶末的冲击力,点茶所用的茶瓶,必须是下图这种有着长长壶嘴的执壶。
北宋青白釉瓜棱执壶
宣化辽墓一号墓点茶图
左边的侍者正用长柄勺击拂,右边的侍者正欲往盏中注水。
注水时,有条件的茶人还会用长柄勺、筷子或竹筅(音显)在茶盏中“击拂”。击拂的手法类似于搅拌,使茶汤泛起宜人的细小泡沫,促进茶末和水的充分融合。击拂结束之后,点茶的过程就算完成了。
2
宋代斗茶
如何检验这盏茶到底点得好不好呢?这就要通过“斗茶”来比试了。宋代“斗茶”其法如下:即把一种半发酵的白茶蒸压成饼的茶膏碾细放在茶盏里,以汤注之,并用力搅动调膏,调和茶末如浓膏油,以粘稠为度,茶水表面就如“疏星皎月”,灿然泛出鲜白色。其茶具主要为盏,调膏之前,还须“温盏”,再注入沸水。蔡襄《茶录》:“盏气热,冷则茶不浮。”比赛内容包括茶叶的色相与芳香度、茶汤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衡量“斗茶”的胜负,一是汤色,汤花面要求色泽鲜白,即茶水的颜色。“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蔡襄《茶录》)。第二是茶汤明亮清澈,精华浮于碗面,汤花泛起后,一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依据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正如祝穆《方舆胜览》中所说:“斗试之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斗茶时,“以青白胜黄白”。那么白色的茶放在什么颜色的茶盏里最适合观察呢?答案当然是:黑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 (传)南宋刘松年 《补衲图》
画面后方僧仆忙碌准备的饮茶道具中,就包括了两只倒置的黑釉盏。
“茶色白,宜黑盏”
宋代斗茶之风的盛行,使得黑釉茶盏在宋代风靡一时,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有烧造。造型一为小浅圈足,斜弧腹,口沿直;另一种为撇口,如喇叭,小浅圈足,腹壁斜直。为了增加斗茶活动的兴味,也为了使黑盏看起来不那么单调,工匠们还在黑盏的釉上大做文章,烧制出“色彩斑斓”的黑釉瓷器,有兔毫釉、鹧鸪斑、油滴釉、玳瑁斑、剪纸贴花、木叶纹、黑釉印花、黑釉金彩,黑釉彩斑、黑釉剔花等等,且烧造的窑场有建窑、吉州窑、淄博窑、平定窑等,尤以建窑的兔毫盏和油滴釉最为著名。
啥是“天目瓷”
“天目”一词来源于日本,镰仓时代(1192-1333年),日本僧人来我国浙江天目山学习礼佛,并把当时宋人喝茶的方法及茶具带到日本,前者发展成日本的“抹茶道”,后者中的黑釉茶盏便被顺理成章称呼“天目”,此后日本人便一直沿用“天目”一词,作为黑釉瓷的统称,并在国内外有关陶瓷的论著中多有沿用。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一类陶瓷器的国际通用名。
曜变天目曜变天目
又名 稻叶天目
大名物 国宝
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
高6.8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3.8厘米
此盏被称为三只曜变中最漂亮的一只,之所以叫稻叶天目,据此盏流转传承经历,是由德川将军赠淀藩主稻叶家,后由稻叶家子孙代代相传。后来此盏在1924年,由日本大财阀三菱集团创始岩崎家族以16.7万日元收购,是目前存世建盏中最为精美的一只。
南宋建窑“油滴天目”茶盌
2016年纽约佳士得
古韵天成—临宇山人珍藏(二) LOT 0707
成交价:1170万美元 (约合人民币7300万元)
《君台观左右帐记》记载:“曜变是建盏之无上神品,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油滴是第二重宝,五千匹绢,兔毫盏,三千匹绢。”以当时的物价来计算,油滴盏能换5000匹绢大约相当于350公斤黄金,以现在的黄金价格来算,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一亿多人民币!
这只建盏先以估价150万-250万美元上拍,最终经过激烈争夺以1030万美元落锤,加上佣金共计1170.3万美元(约7807万元人民币),大约占据了当日总成交额的63%,并再一次刷新了建窑瓷器的世界拍卖纪录。
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天外飞仙”盌
2018年年纽约佳士得
古韵天成—临宇山人珍藏(三) LOT 515
成交价:421.25万美元 (约合人民币2667万元)
该盌传承有序,此前曾为波士顿著名收藏家伯纳德伉俪(Eugene and Ela P.Bernat)旧藏,后又被日本万野美术馆宝藏多年,继而递藏至临宇山人。此盌于1980年第一次公开出现在交易市场,在纽约苏富比“Bernat专场拍卖”上拍,成交价就达40万美元。
此次因为对窑口有争议(或为高质量的河南当阳峪窑),品相上口沿有一道小冲,影响其价值,最终成交价为421.25万美元,虽未到达预期,但仍可见此件器皿在藏家心目中的分量。
南宋 吉州窑木叶天目盏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重要文化财产
"木叶盏"是吉州窑中最具标识性的一个种类。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现藏于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的这一件。除了罕见、珍贵,木叶盏更重要的价值,是其代表的宋代禅宗文化精神内核。这种在黑釉之上,点缀一片树叶的形式,经过烧制,盏心可见清晰的叶脉轮廓,颇具禅意,将自然中存在的元素融入陶瓷,这个创意本身就具有极高的价值。也让陶瓷有了一种超越普通物质存在的意义,是诠释"禅茶一味"这一境界的最佳器皿。
南宋 吉州窑玳皮天目盏
万野美术馆藏
国宝
这只剪纸纹样十分特殊的茶盏,底足处理得也十分精湛。是日本被评为国宝的8件中国陶瓷其中之一,也是里面唯一一件吉州窑。它在日本历史中有几百年的流传记录,收藏过此盏的名人依次是:上田三郎右卫门,松平不昧,松平直亮,万野裕昭,万野美术馆。从该盏良好的保存情况来看,足见其受珍视的程度。
南宋 吉州窑蓝斑剪纸贴花盏
美国芝加哥博物馆
这件芝加哥博物馆馆藏的茶盏算是吉州中的“网红”了。它最大的亮点不在剪纸纹样,而是其釉面形成的蓝斑。这种釉面上的蓝斑并不是一种光斑,而是烧制过程里,某种特殊气氛条件下,导致的釉料中的一些矿物质析出,形成的一种窑变,在当时出窑时就已经生成了,我们也把这样的吉州品种称之为“吉州蓝”。盏面色彩如同云气氤氲的夜晚星空,衬着树枝剪影,画面极富浪漫色彩。
南宋 吉州窑黑釉盏
2015年香港佳士得
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 LOT 3175
成交价124万港币
该盏以124万港币的价格成交,算是刷新了这类器物在大众心目中的认知,在当时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与热议。不同于吉州窑中木叶、剪纸贴花等名种类,欣赏纯黑釉更加困难。一只素黑的茶盏,如果没有高级的质感,精心打磨的造型,可能带给人们的只是简单与单调的感知。这件器物就很好体现了吉州窑纯黑釉产品的“高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