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响哥荐:
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6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们缅怀毛泽东,既要怀念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也不能忘记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毛泽东思想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它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思响哥推荐阅读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晓强刊发在《人民论坛》的文章,共同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脉络。
艰辛的探索阶段
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为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求索的结果。而马克思主义要真正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必须要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因此,马克思主义是否适用于中国,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和诘难,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李达、李汉俊、陈独秀、瞿秋白等,以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和阶级斗争等理论,有力地指出了各种思潮的谬误,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以来思想传播的主流,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理论力量和生命力。但是,怎样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具有特殊国情的中国革命实践之中,确实面临重重困境。
第一重困境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理论准备的不足,也就是理论与实践存在尖锐的矛盾。1922年1月,张闻天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文章,批评李汉俊死抱马克思主义学说“太呆板了”,提出“社会主义都是活的东西,很有伸缩余地的”。李汉俊则回答说,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的理论,现在首要的任务是全面系统地掌握它。在理论准备不足而实践又刻不容缓的现实背景下,只能用马克思主义现成的结论来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无产阶级在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应该处于什么样地位,就成为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因而出现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第二重困境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能力不足,需要指导。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帮助下成立的,并且按照共产国际的规定,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需要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革命实践中,苏共和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外国同志难以准确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情况,出现了指导偏差,使中国革命遭遇了严重挫折。比如,扶植王明等“左”倾教条主义宗派,把苏联经验教条化、神圣化,对不同意见者严厉压制、残酷打击,等等。“左”倾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共产党人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进行着不懈探索。他们努力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应用到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之中,对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教条主义进行了抵制、批判和斗争,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新的创造,总结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使中国共产党走出迷雾,中国革命在黑暗的摸索中迎来朝阳。
毛泽东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实践中,就有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陈延年、邓中夏、彭湃、周恩来等同志,对中国革命的道路、形式、主要力量等进行了理论思考,提出了有创造性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重要思想。例如,毛泽东同志在1925年撰写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基于中国的国情,分析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思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国共产党人,在反对国民党的武装斗争中,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探索着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毛泽东同志在1928年到1930年间,结合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进行理论创造,撰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分析了在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农村红色革命根据地存在、发展的可能以及农村武装斗争对于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同时,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明确提出要反对本本主义,强调要结合中国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解决中国问题。这些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张闻天等同志,系统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以来的经验。毛泽东同志撰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分析了党内错误思想的认识论根源;撰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理论著作,系统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以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李达、艾思奇等理论家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和大众化进行了学术梳理。至此,毛泽东思想得到了多方面的展开,且愈发成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创新发展,指导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其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先后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关于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等。在这些理论的指引下,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对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
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多个方面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中不仅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还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主题,是解决20世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道路问题,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如何结合的问题,精髓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
基于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如何被运用于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大国,是一个时代性问题。中国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缘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失望以及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带来的希望曙光。但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民在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过程中,屡屡被“先生”欺侮。被抛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后产生的“诸多道路都走不通”的深深焦虑,使得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阶级力量的出现和发展有了内在的社会基础。走俄国人的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个重要结论。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必须解决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问题,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针对性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现实性仍然存在着较大的落差。因此,解决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问题,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再探索、再创造,使之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适应。这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他表示,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并强调这是“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要重视其在中国具体实践中的运用,要在解决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中进行丰富和发展。中国革命的实践是广大人民的实践,因此在理论形式上要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写道:“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强烈反对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他曾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为教条主义者画像,认为这是学风不正、诚信缺失的表现。
他撰写的《实践论》一文,从知与行的关系展开,论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过程和环节;他撰写的《矛盾论》一文,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展开,论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创造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方法论。
毛泽东同志用“实事求是”来概括这样一条思想路线:“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根本思想路线。
启示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探索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不断结合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需要进行新的理论探索和创新,重视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制胜法宝,也是马克思主义永葆活力的根本所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中国共产党铸造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善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因。特别是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活的灵魂,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行理论创新的精髓。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共产党人要以更大的理论勇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选自 | 《人民论坛》杂志9月下
作者 |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丁晓强
原标题 |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脉络
新媒体编辑 | 王思楠
原文责编 | 孙渴
原文美编 | 李祥峰
来源 | 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rmltwz)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