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燃
来源 | 《平舆新青年》专栏
全文字数 2296 字
预计阅读时长7分钟
“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
还记得这一首《七子之歌》吗?
1999年12月19日夜,
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内灯火通明。
23时58分,
红绿两色的葡萄牙国旗
和澳门市政厅旗像帆一样滑落,
20日零时零分,
五星红旗和绿色带有
莲花图案的澳门特别行政区
区旗准时升起。
中葡两国政府在这一刻
完成了澳门政权的交接。
1999年12月20日零时,
一声呐喊在澳门上空回荡!
母亲,我回来了!
澳门,
历经四百多年风雨、
漂泊无依的游子终于归家。
△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在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升起。新华社发
那一夜,中国未眠。
那一夜,
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庄严奏响。
鲜艳的五星红旗
在翠绿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陪伴下
冉冉升起。
△1999年12月19日晚,“北京市人民迎接澳门回归祖国联欢晚会”在天安门广场澳门回归倒计时牌前举行。北京市领导及首都各界群众约3万人汇聚广场,欢庆中华民族的这一历史盛事。新华社发
那一夜,
《七子之歌》的旋律响彻神州大地。
这是一个民族
百年来历尽沧桑、跌踬奋起
千回百折、追寻梦想的世纪之歌,
它令每一个憧憬国家统一
民族复兴的中华儿女激情难抑。
△1999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特区部队进驻澳门,受到澳门群众的热烈欢迎
时光荏苒,
今天是澳门回归20周年。
20年前的笑脸、
欢呼和掌声
还让我们铭记在心。
△1999年12月19日晚,上海市各界人士汇聚黄浦江畔举行盛大的庆澳门回归联欢晚会。图为12月20日零点以后,礼花腾空,兴奋的人群热烈欢呼
20年弹指一挥间,
这支跨越时空的歌谣
经过岁月的洗礼依旧光芒熠熠,
成为了内地与澳门血脉同心的经典之音。
而《七子之歌》背后的创作故事,
却鲜为人知。
1922年冬到1925年春,
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在美国留学,
看似短暂的3年,
却让他切身感受到了
弱国子民在强国所遭遇的
无处不在的歧视与欺凌。
土地割让,山河沦陷...
在愤怒悲痛之余,
也激起了闻一多先生的创作灵感,
于是这边感动人心的作品——
《七子之歌》便被谱写了出来。
诗文如下: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
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
诗人作《凯风》以愍之。
吾国自《尼布楚条约》
迄旅大之租让,
先后丧失之土地,
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
臆其悲哀之情,
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
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
为作歌各一章,
以抒其孤苦亡告,
眷怀祖国之哀忱,
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
国疆崩丧,积日既久,
国人视之漠然。
“精诚所至,金石能开。”
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诗中,
诗人将当年中国七块被列强割让、
租借的土地比作被迫
与母亲分离的七个孩子,
让他们以第一人称分别
倾诉失养于祖国母亲的孤苦,
以及期盼与其重聚的渴望。
澳门,就是其中一个被夺去的孩子。
诗歌中的“七子”是指
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
香港、澳门、台湾、九龙、
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市)、
广州湾(今广东湛江市)
和旅大(旅顺大连的简称)。
闻一多画像
在闻一多先生谈及
《七子之歌》时说,
“把这些诗发表了,
是希望它在同胞中激起一些敌忾,
把激昂的民气变得更加激昂”。
闻一多创作《七子之歌》
时间从1925年穿越到1997年,
战争年代到即将回归之时,
这首火了70多年的诗歌再度变身。
1997年,纪录片《澳门岁月》
的总编导李凯在翻阅
闻一多先生的诗集时,
偶然发现了《七子之歌》,
于是,
邀请了祖籍广东的作曲家李海鹰
为其中的《七子之歌 - 澳门》谱曲。
China Daily专访李海鹰视频▼
身处广州的李海鹰
收到印有短诗的传真后,
便感叹:“小诗短短几句却饱含真情,
我第一次读它的时候就深受触动 。”
他立即骑上自行车赶往书店,
希望能够找到更多关于诗歌的资料,
为创作收集灵感。
但遗憾的是,
当时书店售卖的
《闻一多全集》中
并未收录这首诗。
无奈之下,
李海鹰只能对着那张
印着八行短诗的传真纸,
埋头创作。
坐在钢琴前,
他反复咀嚼着每行诗、每个词,
泪流满面而且灵感爆发,
旋律很快从字里行间倾泻而出。
李海鹰回忆道,
“从诗中我获得了灵感,
想象到一个不能与生母团聚的孤儿,
渴望见到生母的时候
母亲能呼唤一声他的乳名。
我完全根据它(诗)的意境
去创作这首歌,
孩子说话应该很干净,很简洁。
“在我的想象中,
澳门历经百年的风雨飘摇,
风在呐喊,海浪撞击着岩石,
有一种沧桑年代的感觉。”
创作过程中,
这些画面不断地在李海鹰的脑海中浮现。
双手敲击着琴键,
灵感跟随着歌词,
旋律自然而然地
从李海鹰的指尖流淌而出。
半小时内,
只是简单地调整了原诗中的几个词,
《七子之歌》的谱曲便完成了。
澳门大三巴牌坊
当年在歌曲录制过程中,
为了达到稚童告白母亲、
诉说自己心声的效果,
制作团队特地邀请了一位
7岁的澳门小女孩
到广州的录音棚参与录制。
而整首歌曲的伴奏和合唱部分
则在北京由当地的管弦乐队、
童声和混声合唱团合作完成。
纪录片《澳门岁月》在澳门
回归前一周年时上映,
获得了空前的关注。
由于当时纪录片的影响力,
作为主题曲的《七子之歌》,
登上了1999年的春晚,
更是在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时用作了主题曲。
我们大多数人之前对于这首歌的印象,
便是来自于此。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澳门回归之夜,
闻一多先生的子孙四代
共20多人团聚在北京门头沟的家中,
举行家祭,庆贺澳门回归祖国。
家中对联高悬:
“九九归一死水微澜昂首新世纪,
百年诞辰红烛燃遍举酒慰英灵”,
横批“澳门回家”。
闻一多之子闻立雕说:
“父亲期盼骨肉团聚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
新世纪梦想:
祖国的完全统一、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澳门7岁小女孩容韵琳演唱《七子之歌》视频▼
澳门回归晚会现场
20 周年,仿佛是一场重聚。
在这次新发行的 MV 中,
大家看到的钢琴弹奏者,就是李海鹰。
这也是这么多年来,
他首次重新弹奏录制《七子之歌》。
虽然歌声已经响彻了足足 20 年。
但我们依然相信,
没有一个中国人,
听到这样熟悉的旋律后,
不会不为之动容。
在听到那句:
母亲啊母亲 我要回来
不会不为之泪目。
也许是因为这首歌承载了太多不易。
但请相信,明天会更好。
1999.12.20
2019.12.20
再次唱响《七子之歌》
回归祖国 20 周年
平舆新青年
祝福澳门越来越好
祝福祖国七子早日完全归来
下一个20年,
一个又一个的20年后,
唱这首歌的孩子再度长大,
但这首歌会继续传唱下去...
《七子之歌·澳门》
Song of the Seven Sons – Macao
闻一多/词
李海鹰/曲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