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澳门12月21日消息(记者王晶 佟亚涛 韩靖)临近圣诞,澳门游人如织。
这里的趣味,绝不只是极尽奢华,更在于街角小巷。穿行在澳门老城区,脚踏白黑两色小方石铺成的街道,中国韵味和南欧风情迎面而来,成为澳门的独特印记。
澳门光影节光雕表演为大三巴牌坊披上彩衣(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绝大多数人对澳门的认识,都是从大三巴牌坊开始的,这里也是游客来澳必打卡“老八景”之一。记者与澳门旅游业议会会长的约访,也正是由此开始。“从这里一路往下走,景点都聚集在这附近,五分钟左右,就可以去到澳门世界遗产大概一半左右。”倚靠在大三巴右侧的石墙,胡景光身边的游客川流不息,即使是午饭时间仍络绎不绝。
20年前,胡景光接任旅游会长一职,这期间(1999年到2019年),澳门旅游业经历了回归后的高速发展期。从最初的年接待游客数量700万人次跃升到4000万人次,增长超5倍。“回归前来澳旅客主要来自香港,从码头那边过来,但10个人中,可能没一个内地人。”但如今他颇为感慨,“澳门游客量内地游客就占了七成”,采访期间,胡景光讲着一口夹杂着粤语的普通话,调侃自己语言不过关,“现在游客多了,街上普通话的比较多。”
市民与游客在澳门大三巴牌坊欣赏澳门光影节的光雕表演(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2003年是一个关键节点,内地开放居民赴澳个人游。这一政策的开闸,直接拉动了内地游客赴澳旅游。
在老澳门人胡景光的眼里,如同眼前的大三巴牌坊,澳门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混搭城市,走在某一处大街上,左边是巴洛克式的建筑,右边是广东民居的合院。正是葡语文化和中华文化交融的灿烂辉煌,让澳门的饮食、建筑等文化景象,在整个世界都显得别具一格。
这也恰恰成为澳门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1992年,澳门社团从40多个景点中票选出“澳门老八景”:“镜海长虹”“妈阁紫烟”“三巴圣迹”“普济寻幽”“灯塔松涛”“卢园探胜 ”“黑沙踏浪 ”“龙环葡韵”,这些过去都是旅客游览澳门的方向标。此后,在政策的加持下,伴随不断增长的旅游人数,也让澳门越来越有底气,向世界旅游休闲中心进发,从过去依托博彩业发展向现代旅游休闲产业转型。
“澳门面积小,交通简单,餐饮集中,所以游客可以在博彩城体验,也可以去老城区吃美食、逛古城。”胡景光告诉记者,这也是澳门旅游的另一个趋势。涌入的游客不再拥挤在核心景点和博彩城,而是逐渐开始向城区的各处分流。
记者行至大三巴牌坊前的一家牛杂店,店主张荣昌感触颇深,门店前经常是“只见人头、不见石头”。“游客多得不得了,每天都是人挤人,百分之九十都是内地游客。”此外,胡景光向记者提供的一组数据也可窥一二:20年前澳门酒店房间数量约为9000间,如今已经超过40000间,全年平均入住率达到九成以上;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18年澳门旅游收益超过40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1位。
入夜,位于大三巴牌坊附近的手信街,人流如织(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尽管拥有众多密集景点,但澳门在打造“世界旅游休闲中心”过程中,仍在不断寻找新亮点。为了吸引更多游客,也为了分散传统景点的客流压力,“澳门新八景”经过评选后出炉。票选结果按澳门居民与非澳门居民以六比四权重比例计算,最终得分最高的西望洋山、两湖一塔(南湾湖、西湾湖和旅游塔)、议事亭前地、龙爪角、路环渔村、恋爱巷、福隆新街及港珠澳大桥八个景点入选。
以大三巴牌坊为起点,五分钟内,游客可以走到“新八景”中的议事亭前地和福隆新街。这两个景点分别代表着欧洲格调和传统风情。议事亭前地是澳门最热闹的步行街,右边是澳门邮政大楼,属于典型的葡式建筑,整个广场由碎石子铺成波浪状,它的位置居中,任何游客都必须通过这里游览老街区。
从这里可以通向玫瑰教堂、大三巴等澳门地标建筑。此前位于澳门议事会的前方,因此而得名(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而如果游客想远离喧嚣,也可以在西望洋山、路环渔村、龙爪角感受自然风情;还可以在旅游塔体验空中漫步等刺激的娱乐项目。胡景光说,“新八景”中最新的,当属去年通车的港珠澳大桥。“一桥牵三地”,从此,广阔的伶仃洋天堑变通途,港珠澳正式形成“一小时生活圈”。
此外,近年来,澳门政府也将不少旧建筑物列为重点文物,并拨出巨款重修,“新八景之一”福隆新街便是其中的代表,全街一式鲜红的通花窗门等旧有风采得以保留,成为澳门最适合步行的街道,食肆及手信店林立,呈现出另外一番风貌。
记者看到,干净的长石板路两侧,黄墙红窗,韵味十足。胡景光告诉记者:“这里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青楼建筑群,澳门现在没有这种古建筑集群,可能有一栋两栋,这里一条街都是古建筑。
如今,去澳门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多的内地游客甚至只为“到此一吃”。
在佛笑楼左转,便可进入有红色建筑和百叶窗的福隆新街(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澳门旅游市场的定位,也在不断根据周边地区的新变化进行调整。
比如大三巴牌坊下的恋爱巷。走在巷里,欧式建筑林立,就像是置身欧洲的某个小路中。这样一条斜坡向上、通往圣堂的路,本来的葡文名Travessa da Paixao,译成英语是Travel of Passion。只是原来葡文路名在宗教中特指“耶稣受难之路”,象征耶稣背负十字架上山最终受难的过程。可这样一个宗教故事,却最终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打卡点。
胡景光觉得,“乘大巴、吃盒饭、买手信、留个影”的传统一日游模式早已不适合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旅游群体,也很难带动起澳门旅游产业的多元化。“有故事有历史,又文艺,这样有着浪漫名字的高颜值建筑物,吸引着众多年轻游客来拍照打卡。而这里还有一个艺术电影廊和影院,也是澳门提倡的文化创业产业。”胡景光解释说,以艺术文化展现模式凸显旅游休闲的体验,如此一来,艺术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相得益彰。
而除了“新八景”外,传统景点也在增添新色彩。
每年12月,澳门光影节都如期而至。大三巴牌坊等景点披上彩衣,在夜间上演视觉盛宴。胡景光说,澳门也在不断推动夜间经济,“这对于城市来说都比较重要。这几年澳门在推动产业多元化,期望我们推出多一点的活动,比如光影节等,都是希望旅客来澳门旅游,晚上也有很多活动给他们(观赏),他们在澳门停留的时间更加多一点。”
实际上,“澳门新八景”,新旧交错、中西交融,不仅展示着澳门的文化底蕴与城市发展,也在折射赴澳游客结构的改变。胡景光发现,来这里的都是自由行的旅客,旅游团主要是去老八景,“自由行的游客就会上午过来,拍照打卡,很多人来。”
2018年港珠澳大桥的开通,让游客进出澳门更加方便,也在带动访澳旅客结构的改变。据记者了解,未来港珠澳大桥作为进入澳门的口岸,重要性会继续彰显。旅客结构有较大改变,团队客人慢慢减少,个人客人越来越多。
路环,澳门最质朴市井之处,也是澳门葡式蛋挞的发源地( 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路环渔村,这些浓郁的葡萄牙风格色彩,成了澳门生活的底色( 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在澳门,旅游业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作为一个陆地面积仅32.8平方公里,总人口65.6万,相当于北京市总面积0.2%的这样一个特别行政区。2017年澳门总体就业人口达38万,当中旅游相关行业的在职员工超过19万人,相当于每两份工作中,就有一份与旅游业相关。
近年来,国家“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都陆续提出支持澳门发展成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无论你是否从事旅游行业,是学生还是老人家,每一个市民都是‘澳门旅游大使’。”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局长文绮华说道。2013年,特区政府旅游局推行“澳门旅游认知计划”,举办嘉年华、导赏、图片展等活动,旨在让市民进一步了解和熟悉澳门旅游业的发展,推广“以客为先”的观念,迄今已吸引了13万人次参与。
旅游业的发展也让澳门的旅游教育步入快车道。胡景光说,澳门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旅游相关专业。在2019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旅游休闲管理”学科中,澳门旅游学院位列亚洲高校前5位、全球第30位。
此前,澳门旅游学院院长黄竹君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1995年学院刚成立时只有一个本科专业,学生60人,成人教育规模仅为1000人;今年本科生超过了1600人,成人教育更是突破了2万人。“学院师资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与30多个国家与地区超过100个机构有合作,全球有超过600个实习单位。”
与此同时,港珠澳大桥、粤澳新通道、澳门机场填海工程等跨境及本地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完工,为澳门内引外联架设了更加牢固可靠的软硬件平台。“澳门地域小、人口少,技术和人才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只有‘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澳门的旅游业才可能到达今天的高度。”文绮华说。
哪吒庙与大三巴,两座风格迥异的建筑,在澳门这片土地上,共荣共存了长达一个世纪( 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采访临近结束,胡景光特意带记者前往大三巴这处西式教堂遗址的右侧,一座完全中式风格的哪吒庙,他说世界上很少有城市可以让两种信仰如此和谐共生,而世遗委员会也曾给出这样的评价:这是中西方交流最早且持续沟通的见证,胡景光觉得,这场持续了数百年的融合,让澳门成了今日闻名的世界旅游休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