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带来的自卑感来源于内心中那个受伤的“内在孩子”
《小王子》中说: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我们在生理上成为大人,但是在每个成年人的内心深处,都具备一个心理实体,被称作“内在孩子”。“内在孩子”源于我们儿时的经历。
著名心理学家施琪嘉在《创伤心理学》中说:
“荣格将内在孩子看做一个原型,原型是天生的心理倾向,是人类普遍的潜能,是我们集体无意识中的一部分,原型同时代表正面和负面。在孩子的原型中,正面的一部分是活力、希望和自由;而负面的孩子则是自私、浮躁和拒绝成长,这个负面的一层代表着内在受伤的孩子。”
受伤的内在孩子
每个人从孩提时就希望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感受、需求、情绪等等,希望自己的好和坏都可以被接受,被关注,被爱。然而现实往往没有这么完美,我们需要用乖巧、懂事,好的成绩,好的业绩来让别人注意到我们,让父母、师长、领导、同事、朋友、爱人认可我们。我们只可以优秀,不可以失败,只可以表露正能量,压抑痛苦、愤怒、紧张等负能量。
但父母因为我们不够顺从,不够听话,不够优秀,或者把他们其他的情绪发泄在我们身上的时候,作为孩子,我们会认为自己真的是不好的。我们不得不为了成为好的孩子而压抑自己,不仅压抑自己的愿望,还要压抑内心的自卑感、羞愧感和恐惧感。这便是创伤的开始,同时也失去了对外部世界的信任和真实自我的敞开。
我的一个亲戚。他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从小父母就要求他上最好的学校,而且要在班里名列前茅。但是,他经常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但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他只能在学校讨好成绩优异的同学,也会抄作业并且考试作弊。因为他迫不及待的想满足父母,也满足自己的价值感。
他在被同学欺负和羞辱时也不敢说出来,因为他担心一旦跟别人争取自己的权益,就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他也不会告诉老师和父母自己被欺负的事,他担心一旦让师长发现自己的软弱就会被看成不好的、没用的孩子。
就这样,在他的内心便把这样的“重要他人”(师长)内化成“内在父母”,当他工作以后,遇到领导或者客户便会把这样的内在父母投射到对方身上。为了得到领导的称赞,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不敢争取自己的权益;后来自己做了一点小生意,为了让客户满意,称赞他的能力,他会答应客户的过分要求,并且让渡自己的利润,甚至经常做赔本的生意。
他的生意也是做的一塌糊涂,甚至被骗过很多次。因为他从来不愿意脚踏实地的努力,希望能钻空子,赚快钱。深深的自卑感让他太需要马上得到认可了,所以他不愿默默努力,只想一夜暴富。
受伤的内在孩子的具体表现
恐惧:对压力和期待的恐惧;对被拒绝和被遗弃的恐惧;对被误解或被忽略的恐惧;对身体或精神上受虐待或受侵犯的恐惧。当内在孩子被触动,生活中会把内心的恐惧幻化成“愤怒、悲伤、嫉妒、自卑、自责”等情绪。
惊吓孩子生而敏感,又对这个新鲜开放的世界充满好奇,不断感受和探索。焦虑的母亲,易怒的父亲,父母的争吵,都会被敏感的孩子感知乃至受到惊吓。随着孩子不断成长,为了不断适应生存的环境,孩子会不断压抑和掩盖自己的敏感。
惊吓会带来恐惧,让人觉得外部世界是危险的,并且感到自身的脆弱。
羞愧这点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说明,
孩子的一些恶作剧被严肃批评。比如孩子把妈妈的口红折断,或者乱涂乱画,被父母非常严厉的批评。
孩子的一些缺点或缺陷被人嘲笑。比如有的孩子会比较胖,会被嘲笑小胖子;学习成绩不好,被老师说拖了班级的后腿,是后进生。
孩子被拿来跟别人比较。比如有的家长会说“别人家的孩子”比你优秀。
孩子产生羞愧感的时候,会感到自己是渺小的、无力的、无价值的、不被爱的。他们会躲避和否定这些不认可,也会否定自己,感到自己无能,没有价值,甚至不优秀就不配活,这一点也是内在孩子受伤的核心因素。
被抛弃感有的时候,我们希望被了解,希望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希望在会议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希望在课上回答问题,希望对喜欢的人表达自己的感情,想要对别人敞开心扉,但是在行为上往往不敢迈出这一步,因为内心害怕被否定,被嘲笑,被拒绝,被抛弃。这是我们心中最脆弱的地方。比如,一个人失恋后,会陷入痛苦、否定、自我攻击、抑郁的情绪中不能自拔,之后便不敢追求自己喜欢的人,甚至拒绝亲密关系。如果长期持续这样的状态,很可能是引发了早年被拒绝,被忽略,被抛下的创伤体验。
空虚和失落感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 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的创办人——维克多·弗兰克认为空虚是由于缺乏意义感和价值感而导致的一种空虚无聊的消极心理状态。在情绪上会表现为厌烦、无助、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失去和被抛弃感都会导致这样的感受,当他们无法面对自己被抛下、不被关注、重要他人的失去的时候就会无法感到自己的真实存在,感到孤独和寂寞。有些成年人无法独处,或者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安排得满满的,让自己饱和的忙碌,就是为了要借此掩盖空虚和失落。
如何克服自卑疗愈创伤
写在前面的话:每个人都值得被爱,要获得爱,先从爱自己开始;每个人都期望爱人,要知道,自爱,以爱人。
“爱自己”这似乎是一句鸡汤,一个口号。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创伤,该如何学会爱自己,仅仅一句口号起不了任何作用。希望下面的方法能帮到大家。
1、与内在的自己对话,感受受伤的内在小孩
荣格说: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之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领者。
在你感受到自己的负面情绪的时候,试着安静下来,问问自己你现在感受到的情绪是什么,不要与它对抗,让这种感受在你的全身流动。想想自己在什么时候有过类似的感受。跟着自己的回忆追溯,试着找到它原初的样子。
我所在的工作室有一位来访者,她在亲密关系中总是会用尽全力的付出,无论在经济上,家务上,对伴侣的照顾上都要求自己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她的伴侣为此感到十分有压力。她不能理解伴侣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也被自己的强迫型付出搞得精疲力尽。
当她追溯自己强迫付出的感受时,找到了最初的原因。她的父母在她幼年的时候经常争吵,每次争吵的内容就是比谁对家庭付出的多。双方都在凭借自己的付出攻击对方是没有价值,好吃懒做的人。她的父母对她也是如此要求,经常会对她说,“我们对你的培养就是希望以后能够依靠你。你成功了,要让我们过上更好的日子。”“我们从小到大为你操碎了心,你平常要多为我们分担一些。”
在她的意识里,只有全方位的付出,才能变成一个有价值的人,才能让别人满意,才能不被攻击。她也会像她父母那样凭借自己的付出去攻击伴侣,占领道德的制高点。
她一面恐惧自己失去价值,一面占领道德的制高点进行情感绑架,攻击伴侣。
她了解到在现在的亲密关系中,她一边防御内心的恐惧,一边重复着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
2、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正视别人的不完美
当你在工作中感到崩溃,力不从心,而小心翼翼,习惯性的拖延,漫无目的的努力的时候,接受自己的不足。能力和经验上的不足并不可耻,不敢正面面对,采取逃避或盲目的态度才是无法成长的根本原因。当你在人际交往中,不敢拒绝,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敢争取应有权益的时候,告诉自己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好恶和立场,允许不同的观点和态度的存在。接受不同,也不否定自己。如果自己曾经被别人用拒绝或嘲笑伤害过,告诉自己那不是你的错。当你在感情中缺乏安全感,害怕失去,用防御、控制、“作”、讨好来换取伴侣的关心的时候,找到这种感觉,把你的恐惧和产生这种感觉的经历告诉伴侣,寻求他的帮助。觉知自己的感受,接受自己,允许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内在孩子对话;察觉到真实的需求;爱自己的内在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不完美,替那些伤害对自己说抱歉;
鼓励自己,不再否定自己;尊重自己,不再忽视自己;拥抱自己,不再攻击自己;释放自己,不再压抑自己;认同自己,不再怀疑自己。
3、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前面的第一点和第二点,都是让我们做自己的容器,通过觉知自己童年的体验来自我疗愈,通过觉知自己的恐惧、内疚和自卑,去拥抱自己的生命力。但是如果在觉知的过程中,你发现自己无法承受这些感受,可以找一个更好的客体来作为疗愈自己的容器。比如说专业的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无论是自我疗愈还是心理咨询,都是要看到那个受伤的内在孩子,在他身边成为他的同盟,支持和鼓励他,承认和接受他的感受,让内在孩子的感受得以宣泄和表达。面对内在孩子的愤怒、悲伤、哭泣给与支持和鼓励。这样内在孩子的恐惧和孤独就被化解了,黑色的能量得以转化,得以疗愈和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