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 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央军委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先行调整军级以上军官军衔晋升有关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是按照军官职业化改革方向,紧前出台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推开军衔主导军官等级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那么关于军衔和我军实行军衔的历史,你了解多少呢?
军衔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说是军人肩上的那些“星星”“牌牌”。其实,那只是军衔的外在标志。军衔制作为重要的军事制度,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军衔等级设置、职务编制军衔、军衔的授予和晋升、军衔服役年限、军衔与军人物质待遇关系等等,其中,军衔等级设置是军衔制的核心,与军队规模、编制体制、职务等级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我军的军衔制度是在建国后实行的。在战争年代由于受历史条件所限,我军未能正式实行军衔制度。但是,当时我军部分人员曾有过军衔,而且还曾两次酝酿实行军衔制。我军军衔制实施的曲折过程,见证了军队正规化建设的发展经历。
战争时期
我军部分干部曾有军衔
在红军队伍里,没有军衔等级,官兵的服装和识别标志也没有区别。被称为“红军之父”、“布衣司令”的朱德有一副对联,生动描述了红军将士同甘共苦的情景:“白军中,将校尉薪饷各有不同;红军里,官兵伕待遇完全平等”。
红军总司令朱德穿着和士兵一样的军服,没有任何等级标志。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部队编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服装、标志基本都与国民党军队相同。并且,按照国民革命军的军衔等级,给各级干部都授了军衔。
不过当时八路军、新四军干部的军衔,主要见于《履历表》《报告》中,本人一般也知道,但也有不少人对自己的军衔并没有印象。
在抗战时期,我军只是少数指挥员佩带过军衔标志。如新四军军长叶挺,就留下许多张穿中将军服的照片。
身穿中将军服的叶挺将军。
由于当时是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中央派出干部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工作,他们也曾有过军衔,如周恩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任为政治部中将副部长。
佩带中将领章的周恩来。
另外,为了与国民党军打交道方便,在国统区的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也有过军衔。
战争时期
我军两次酝酿实行军衔制度
抗日战争初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之际,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在1937年8月1日《关于新阶段的部队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就指出,我军将“采用官阶制度”。这个“官阶”,就是军衔。
1939年4月1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致电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提出“部队日益扩大,正规军各种制度亟待解决。拟照国民革命军编制区分,规定部队中各级干部之等级(三等九级制)”。
同年5月30日,八路军总司令部颁发了《建立等级制度的训令》。这次拟议的军衔等级,是按当时国民党军队的衔级设置的,为6等16级: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一等兵、新兵。
训令发布后,八路军领导机关和部分正规部队曾进行了评衔活动。但当时除了驻国统区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而授了衔之外,整个部队由于“敌后斗争日益艰难,游击性日益增强”,一时难以授衔。特别是1941年和1942年的两年间,是抗日战争中最艰苦的阶段,授衔工作不可能继续进行。1942年4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指示,停止了这次军衔制度的实施。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共两党于1945年10月10日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1月31日,由国共两党、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举行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政协决议”,国民党接受了我党和平建国基本方针。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中共中央于1946年2月24日在《关于军队整编的若干问题的指示》中指出:“我党军事干部应该请求政府加委,取得正式官衔,以便将来在国防部占有一定地位,由国家按级一律待遇”。因此,党中央决定“我军各级干部即须实行将校尉的正规制度”。
《指示》下达后,在我军部分机关和部队干部中,即开始评定军衔等级。但是我军这次评衔工作刚刚开展不久,蒋介石便撕毁了“停战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此项工作只得停止。
1955年
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有了政治上和物质上的坚实基础,经过几年的准备,我军于1955年正式实行军衔制。
军衔等级是军衔制度的核心。这次军衔等级设置,参考了苏联、朝鲜等国的军衔体系,并根据我国辛亥革命以来军衔发展情况,共设6等19级:
元帅两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将官四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四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四级: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军士三级:上士、中士、下士;
兵两级:上等兵、列兵。
我军1955年的军衔等级属于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型”军衔体系。在实际实行中,有两点变化:一是由于毛泽东本人的意见,大元帅衔设而未授;二是为安排十几万副排职干部,暂设准尉一级军衔。
毛泽东主席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帅军衔的命令。
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元帅、将官授衔授勋典礼。
1955年授衔时,全军共有60余万名干部获得了准尉以上军衔。其中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5人、中将175人、少将800人、校官3.2万余名、尉官49.8万余名、准尉11.3万余名。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55年10月1日起,开始佩带军衔肩章、军兵种和勤务符号,并按新的服装制式着装。
1955年实行的军衔制度,极大振奋了士气,有力地推动了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但是,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时代的局限,当时不少人对军衔制度存在偏见,认为军衔制不符合我军的实际。加之军衔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取消军衔制度的呼声渐高。1965年6月1日,我军取消了实行将近10年的军衔制。
1988年
我军实行新的军衔制
军衔制取消后,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才又逐渐认识到实行军衔制度的必要性。从80年代初开始,我军终于对军衔制有了统一的认识。1980年3月12日,军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要恢复军衔制。1982年初,军委扩大会议正式作出“恢复军衔制”的决定。经过几年的准备,1988年9月,我军正式实行新的军衔制。
新的军衔设6等18级:
将官: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士官:军士长、专业军士;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列兵。
1988年军官硬肩章。
我军实行的新军衔制,不是对1955-1965年军衔制的简单恢复。与上次军衔制不同的是,不设元帅、大将、大尉,最高军衔为一级上将,增设士官军衔。新军衔制既不属于“东方型”军衔,也不同于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型”军衔,军衔设置体现了我国我军特色。
1988年9月14日,中央军委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授予上将军衔仪式。
截至1988年底,共授予各级军官军衔58.7万余人,文职干部14.7万余人。其中,上将17人,中将146人,少将1279人;校官17.8万余人;尉官40.82万人。
1988年授衔命令
1988年我军实行新的军衔制后,根据实践陆续对军衔条例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调整。
1994年对军官军衔条例作了部分修改:一是取消了一级上将军衔。二是提高了师职以上的编制军衔,将原来的一职三衔全改为一职两衔,取消了最低一级军衔。
1999年和2009年,根据我国兵役制度的变化和军队建设的需要,我军两次修改了士兵军衔条例,以适应我军义务兵服役期缩短,士官数量增加的形势。目前士兵军衔等级为:
志愿兵役制士兵:一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四级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
义务兵役制士兵:上等兵、列兵。
从1988年以来,我军新的军衔制度已实行30余年。随着人们对军衔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条件的进一步成熟,必将强化军衔的基本功能,调整完善军衔等级、授予和晋升,全面推开军衔主导军官等级制度,充分调动军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新时代军队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某部举行新兵授衔授枪仪式。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
作者:徐平
编辑:李响
举报/反馈

中国军网

3949万获赞 296万粉丝
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网络部
优质军事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