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是曲靖市的卫星城镇之一,东邻东山镇,南与陆良县接壤,西至榕峰山顶,北与三宝街道、茨营镇毗邻,属半山坝区,国土面积263平方公里。然而,笔者在读曲靖地区明清时的地方志时,得知古越州的地理范围远不至现在的越州镇263平方公里,现把我对古越州的粗浅认识作文记之,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据《明万历刘氏祖宗世袭功名纪略》《土官底簿》和《康熙平彝县志》记载:洪武十四年(1831年),黔宁王沐英入滇,沐英带领明朝廷大军至越州,驻兵石宝山,龙海审时度势决定归附明军。明军中有一个叫刘泰的人,来自成都,是个文官,在沐英帐下效劳,受沐英委派去龙海家招降。
由于海土司地盘上的土民是彝族,不懂汉语,刘泰去劝降时,还有一个人起了翻译鼓动作用,这个人就是明代《土官底薄》中记的把事博易,把事是土司身边的助理,相当于二把手。在刘泰和博易的劝导下,龙海土司率部向沐英出降,归顺了明朝廷。
洪武十六年八月,刘泰带领龙海赴京进贡。九月十八日早朝,刘泰和龙海在奉天殿得到圣旨:与龙海冠带(官服)做土官知州。刘泰传谕协同管理,钦此。本年十二月,刘泰和龙海回到越州上任。
洪武十八年四月,刘泰和博易再引龙海赴京朝贡(土官上京进贡是三年一贡),五月到京。十月奉钦命,调拨辽东征讨北元势力,凯旋回籍。洪武二十年(1387年),刘泰同龙海再次出征辽东、北元臣相纳哈出投降归附明朝廷。六月师回,龙海在回途中病死,死后其子阿资承袭土司职位。
阿资脾气执拗。他不去朝觐,在越州水城造城而居,负固不出,不服明朝廷调遣,明朝廷将其镇压。越州辖地在阿资被诛后划归给沾益州,划给沾益州的越州辖地叫海地上伍营、中伍营和下伍营。
又从《光绪平彜县志》、《民国平彝县地质资料》及《沾益县志稿》的零星记载中,知道元末明初海土司辖地上伍营即今麒麟区东山、越州、茨营,中五营即今富源墨红、竹园,下五营即今富源大河。
以上是古越州的大概地理范围,另外还有从古越州划归南宁县(后来的曲靖县)的三宝、划归陆凉州(后来的陆良县)的部分地及划归亦佐县的屈朗村(这个村子到底是哪里,待考)。古越州地盘在被重新分配后,管理古越州的土司去哪里了呢?
阿资儿子禄宁长大后于明永乐三年,在刘泰和博易的引领下,带上骏马六匹、金赤豹等物进京纳贡,要求复设越州,明朝廷没有答应他这个要求,但是任命他为亦佐县右土县丞(县丞是知县的助手,相当于副县长)。从此,在官方记载中,海土司是亦佐县右土县丞。县丞是知县的助理,相当于今天的副县长职务。亦佐县是今富源县南部,富源民间称下半县。
古越州在六百多年前,植被完好,森林茂密,野兽出没,在永乐皇帝时,禄宁去朝觐,还有金赤豹作为贡物。笔者曾跟当地人讨论过金赤豹的长相,认为它是豹子,但是它的皮毛不一般,是黄和红相间的,色彩很艳丽,在当时,它就是珍稀动物,所以禄宁才决定把它作为贡礼。 善于狩猎的古彝人逮住一只毫发无损的金赤豹,得费多大的力气啊?当时京城里的人见了不远万里到来的金赤豹不知作何感想。这么珍稀难得的古越州特产,经过千山万水,送到皇宫,仍然活蹦乱跳,一定是感动了永乐皇帝。永乐皇帝认为禄宁还是一个好人,于是赏银一千锭。禄宁的父亲阿资是因判乱被处死的,他请求复设越州是不可能了,但他来朝贡,愿意归顺明朝廷,为了不打击禄宁的归顺之心,永乐皇帝决定给他一个县丞职位。永乐三年正月十六日,吏部向禄宁、刘泰传达圣旨:禄宁父,因其性拗,不肯向化,已剿杀了,如今他们却知道理,自来朝贡,便是个好人,这禄宁着(让)他做土官县丞,刘泰和博易都便(给)他冠带(官服,此指官吏),着他(们)世袭,协同管理。如果两个把事助禄宁为善守法,两把事继续任把事,若有不安分之心,首先拿两把事问罪。吏部派该部差官,送他们到云南西平侯处,让西平侯把他们安插在一个好县分里。
禄宁回到云南,镇守云南的西平侯沐晟根据圣旨要求,给了禄宁一个亦佐县土县丞的官职。刘泰和博易任把事,协同管理,把事的职位,按圣旨要求也是世袭制。这两个把事,在《康熙平彝县志》中记为刘姓大户和杨姓大户,从《刘氏族谱》中得知两个把事的后代中有联姻的,汉彝通婚,这也是汉彝融合的一个方面。
亦佐县,就是今天富源县的南部,今富源民间称下半县,跟越州不接壤。当时亦佐县的实际管理者是沙土司,沙土司的官方职位是亦佐县左土县丞。亦佐县丞,听其名是亦佐的县丞,其实禄宁并没有到亦佐县去跟沙土司争夺地盘,仍然在越州地盘上治理越州。当时的曲靖府范围内,有沾益洲、马龙州、陆凉州、罗雄州、南宁县和亦佐县,越州被灭。在曲靖府内有两个县,与越州接壤的南宁县(民国时改名为曲靖县)其实也设置有县丞这个职位,西平侯没有让禄宁当任南宁县的县丞,可能是顾虑到将来地方势力大了不好管理,故让他到亦佐任县丞,但是亦佐本县有一个沙土司,而原来越州土民也需要一个熟悉地方情况的人来管理,于是根据实际情况,仍然让禄宁管理原越州地的土民。这样,禄宁以亦佐县右土县丞的身份管理越州土民。
禄宁任县丞时,越州地盘绝大部分已并给沾益州,沾益州设置有一个流官知州,流官知州住沾益州城(今宣威城),沾益州世守其土的土司是安土司,住河东营(今宣威河东营)。流官知州不通彝语,诸如上税、交租、征兵之类的事都是由土舍、土目、营长、土县丞、土知州等土官办理,流官知州只是起监督作用。也就是说,越州虽然并给沾益州,但是实际管理者是禄宁。当然,前提条件是必须服从流官知州的安排调遣。
从禄宁儿子海叶继承土司职位后,以龙海的海字为姓,世代姓海,称海土司,但民间仍然有人称越州土司为龙土司的。故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一日至六日,徐霞客考察南盘江源头由贵州入云南亦佐县(治所在今富源县亦佐村),记下了亦佐县有两位彝族土司担任县丞,但是辖地不接壤,徐霞客的原文如下:“亦佐县有左、右二丞,皆土司。左丞姓沙,在本县,即与步雄(地在今盘州)攻黄草坝(今贵州兴义)者。右丞姓龙,或曰即姓海,在北,而居近越州。其地东自此岭而西抵箐口焉。东与亦佐西界中隔,罗平、陆凉二州之地间错其间,不接壤也。”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明代亦佐县有两个土县丞,即龙土司和沙土司,龙土司又叫海土司,沙土司是左土县丞,龙土司是右土县丞。沙土司管辖地就是亦佐县本县,而海土司的管辖地在亦佐县外以北,不与亦佐县接攘,中间被陆良州和罗平州地间隔。徐霞客所说的海土司“居近越州",说的是当时越州卫附近的水城。
据《古越州志》记载:明代海土司的衙门在越州水城村内(今越州水城村)。清顺治四年三月,张献忠残部孙可望、李定国率领的大西军路经越州。海土司带兵去围堵,与大西军在岗子凹、花口大战,海土司大败,不得已退回水城。水城被大西军重重围住几个月,后被攻破。大西军屠城,上千人的水城仅剩三人。一人是夺刀奋力拚杀,突围出去,一人是装死躲在死人堆里得以逃生,一人是跪求大西军士兵,被求的士兵发善心放他逃走。海土司衙门因此被毁,海土司逃走。
明代越州土司从阿资起居住在越州水城,一直到清顺治四年毁于大西军。水城被毁后,越州土司逃到哪里去了呢?
清初海阔任土司,仍承袭亦佐县右土县丞职位。《清史稿》记载:海阔居平彝县竹园村(今富源县竹园镇竹园村,时属海土司中伍营)。《康熙平彝县志》也记载:海阔任土司时仍然实际拥有明代海土司拥有的地盘,在这块土地上,海阔恣意飞瀌。
清顺治十六年,海阔归附清王朝。云南巡抚袁懋功奏请康熙皇帝将沾益州海地的上伍营、中伍营、下伍营编为太平里、久安里和长治里。久安里包括今天富源县墨红镇和竹园镇,长治里包括今富源大河镇。土司是不吃皇粮也不拿俸禄的,靠其管理的土地上的收成吃饭,但必须向皇上纳贡。因为海地久安、长治二里的辖地间杂于平夷卫(平夷卫地域即后来的富源县中安镇),康熙五年就从沾益州下的里(里相当于今天的乡、镇)划给平夷卫,太平里仍然归沾益州。就这样, 清康熙五年越州土司地盘再一次被重新分配,三分之二归平夷卫,三分之一归沾益州。
平夷卫是明朝廷设在富源北部、一个拥有五千人的军事单位,治所在今富源古驿道旁边的旧城山。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四》记载,洪武二十一年“征南将军傅友德等将兵讨阿资,道过平夷,以其山势峭险,密迩龙海(密迩意为很接近,龙海指越州的龙海土司),宜筑堡驻兵屯守,以悍蛮夷。遂迁其山民往居卑午村,留神策卫千户刘成等领兵千人树栅置堡。其地后以为平夷千户所”。先是洪武二十一年千户刘成率领千人建立平夷千户所,在洪武二十三年改立为平夷卫,卫下有军士五千人。原平夷千户所军士移守香罗山(今贵州平关)。明弘治年间,平夷卫东迁一千多米搬迁至平夷卫石城,平夷卫搬迁到石城后,平夷卫土城即称旧城山。
为什么《明实录》记载平夷“密迩龙海"?
因为今富源大河明初称海地下伍营,是龙海土司地盘,离明初平夷卫的治所旧城山很近,用脚走的路,不过十多里地。
《康熙平彝县志》记载: 康熙八年因为亦佐县小裁县,海阔也因此失去亦佐县右土县丞官职。海阔在竹园村私自建土司衙署,清政府有关部门安排他去越州(卫),海阔不去。康熙十二年海阔跟从吴三桂反清,被吴三桂授予都司职位,率兵抵抗清政府军队,战败后逃回竹园。康熙二十年,清政府从吴三桂孙子吴世璠手中收复云南(吴三桂在康熙十七年病死于衡州,他的手下拥立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继承帝位)。海阔隐迹深山中,派他的长子海因乾出降清朝廷,清朝廷准他世袭土司职位。
康熙三十四年,合并平夷卫和亦佐县合并成立平彝县,今墨红、竹园时称平彝县的久安里,今大河镇时称平彝县长治里。这时,海阔及其长子海因乾已逝,海土司的职位由海阔次子承袭,海土司在官方记载中改称平彝县土县丞。
清代,海土司(平彝县土县丞)的管理范围已缩小到今墨红、竹园和大河,土司衙门先在竹园镇竹园村,后在墨红吉克村。
民国时,改里为区,久安区和长治区分为迤红乡、久安乡和吉克乡。民间传说的民国时的海土司有墨红吉克村的海老大(海庆南)、西流水村的海老八(疑为海庆华)、海老九(疑为海定南)、潦浒的海中鳌等,其实土司的职位是由老土司的长子继承,老土司的其他儿子分封到各地任营长。营长也是世袭,营长的长子继承营长职位,其他儿子也有自己的封地,称土目、土舍,皆世袭。也就是说土司只有一个,而营长、土目、土舍就有多个。海老大死后,如果无嗣,才可以轮到兄弟或叔叔、侄子当土司,并且要得到中央朝廷的认可。
据2006年版《富源县志》记载,1947年农历4月13日晚8时许,平彝县迤红乡吉克村(今富源县墨红镇吉克村)最后一个海土司海庆南(民间称海老大)一家四口被杀,匪徒十多人将海家大院洗劫一空。案发后,当时的省主席卢汉亲笔令平彝县长查办此事。据办案村料笔录,海家被掳去财物除了家谱1套及契约底簿、管业执照、帐簿租簿、金银外,还有御赐貂皮马褂1件。另有各种美造、德造等枪支16支,子弹2000多发,骡马6匹。此案经省主席过问、沾益县和平彜县两县初步侦查,得出结果为越州海家本族幕后策划。此案最终不了了之,海土司绵延几个朝代的这段历史,也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海庆南死后,住墨红西流水村的土目海老九算是比较有势力的,海老大死后两个多月,土目海老九在剃头时被一个叫张小四的杀死,在西流水村的土目衙门被焚烧,今天在西流水村的土目衙门旧址还留有一处旧建筑,是土目衙门内看戏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司制度已消灭,海姓人家已经融入了多民族的祖国大家庭,分散居住在各处,在各自岗位上为建设祖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