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全景财经
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第14次院士增选名单,共有75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9人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其中,今年新当选的院士仍然大部分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国企,而王坚的工作单位却显示为一家民营企业——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这在中国两院院士的入选单位中是第一次。
图片来源:新浪网
不常关注科技领域的人可能会问,王坚是谁?他何以成为民营企业院士的第一人?
2007年,作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的王坚,出席了阿里召开的"网侠大会"。在这次大会上,他和马云交流时,说出了改变自己、马云和阿里巴巴的一句话:"如果阿里还不掌握技术,未来将不会有它的身影。"就是这句话,让马云对王坚产生了极度的渴望。马云觉得遇到了一个比自己还懂阿里的人,也是阿里最最需要的人。
2008年,王坚加入阿里巴巴,担任首席架构师一职,首要任务就是为阿里输出技术,负责自主研发云计算,一干就是五年。
图片来源:搜狐网
2013年8月15日,阿里巴巴飞天云计算平台的单集群服务器规模达到了5000台,这是中国互联网公司首次公布单集群规模达到了5000台——这意味着阿里巴巴自主研发的飞天云计算平台获得成功。
2019年,王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民营企业出来的第一位两院院士。
别人的人生是几年跨一个台阶,而王坚的人生是一年跨几个台阶,这位中国首位民企院士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从浙大心理学教授到阿里巴巴网络工程师
出生于1962年10月的王坚,于1984年获得杭州大学(后来在1998年合并为浙江大学)心理系学士学位,读硕士期间,王坚的硕士论文选择了《人机交互和多通道用户界面》,这是中国第一部讨论人机交互的论文,后来影响到了我国航天工程上轨道对接的人机交互程序。
1990年,他获得杭州大学心理系博士学位;
1992年,火速晋升为教授;
1993年,列为博士生导师和心理系系主任;
1996年,成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心理系访问教授,讲授研究生必修课认知心理学;
1998年,杭州大学与浙江大学合并,王坚成为中国人类工效学会理事、浙江大学工业心理学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
看起来已经辉煌的人生道路,却随着当时王坚在1999年的辞职发生转折——为王坚递过来橄榄枝的,是组建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李开复。
王坚在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来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职业生涯,最终落定在常务副院长的头衔。
2007年,作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的王坚出席了阿里召开的“网侠大会”,在大会上,王坚和马云交流时说:“如果阿里还不掌握技术,未来将不会有它的身影。”
这番交流成为王坚与阿里巴巴结缘的契机。
2008年11月,王坚加盟阿里巴巴集团担任首席架构师一职,直接向马云汇报工作。对于王坚的入职,马云表示:
王坚博士将帮助阿里巴巴集团建立世界级的技术团队,并负责集团技术架构以及基础技术平台建设,我们相信王坚博士的加盟对全面提升集团技术实力、培养集团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将会产生深远积极的影响。
图片来源:观察者网
王坚和马云的互相“忽悠”
今年双十一,在平稳地度过2019天猫双11流量峰值后,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其核心系统已100%跑在阿里云公共云上;中国唯一自研的飞天云操作系统,已经成功扛住全球最大规模的流量洪峰。
站在今天的目光来看,飞天的成功,已经是被时间证明的事实。但当时王坚和他的团队却经历了无数多的挫折和非议。
2010到2012,阿里云死磕5K,但几无进展。
5K是指单集群超越5000台、同时支持多集群跨机房计算的目标。当时全球能达到这个目标的只有谷歌、Facebook,完成5K目标也意味着阿里云成为全球第三、亚洲第一的云计算系统,同时也是中国唯一自研的云操作系统。
多年后,阿里云首任技术总监林晨曦如此形容这次5K征途:阿里云就像是一个军队,在攻占一个看起来不可能攻克的山头,一批冲锋者倒下了,下一批冲锋者接着顶上。其实是很悲壮的,因为没有人知道,未来到底能不能成功。
图片来源:观察者网
王坚团队里曾经有一半员工因为扛不住而选择离职,在辞职信中他们直言:“我觉得再干下去,也看不到任何希望。”在2012年的阿里年会上,王坚在一片委屈中忍不住失声痛哭,他手拿话筒,哽咽地给自己鼓气:
这几年我挨的骂甚至比我一辈子挨得骂还多,但是我不后悔。只是,我上台之前看到几位同事,他们以前在阿里云,现在不在阿里云了。
图片来源:百度
2012年对于王坚来说是“至暗时刻”,当时整个集团内部都对阿里云充满了质疑。
时任阿里巴巴运维负责人刘振飞说:“有一个哥们跟马云说,马总不要听王坚在那儿瞎扯,他是个骗子你知道吧。”
巅峰多看客,黄昏见信徒,此时的阿里云处于风雨飘摇之际。
马云却选择支持:“我每年给阿里云投10个亿,投个十年,做不出来再说。”
不仅如此,2012年8月,马云在内部论坛“阿里味儿”上发帖,宣布任命王坚为集团CTO,瞬间引起了激烈的大讨论;当时,面对员工在帖子上的质疑,马云亲自回复称:
请相信博士(王坚),给他一点时间。他还表示:博士是人不是神,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我了解的不比大家少,但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计很少有人知道。
2013年8月15日,在五年的研发之后,阿里巴巴飞天云计算平台的单集群服务器规模达到了5000台,这是中国互联网公司首次公布单集群规模达到了5000台——这意味着阿里巴巴自主研发的飞天云计算平台获得成功,而王坚也终于证明了自己。
对于这段经历,王坚后来回忆道:
别人都说我忽悠了马云,因为云计算这么不靠谱的东西他也信了;其实是马总忽悠了我,他让我相信这事只有在阿里干得成。
对格子衬衫异常执着的偏执怪人
2016年11月,在当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前夕,微软亚洲研究院召开会议,庆祝成立18周年,并正式成立了院友会。在关于这次会议的一张照片中,洪小文、张亚勤、李开复、沈向洋、王坚等五个人从左至右并列而坐,其中洪小文、张亚勤、李开复、沈向洋四个人都是西装革履。
而王坚则依然穿着格子衫,面带微笑。
图片来源:百度
2016年,在杭州云栖大会上,王坚发布新书《在线》,包括马云、郭台铭等在内的企业家都为新书作序,对王坚其人以及这本书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其中马云在序言中说:
第一次见到王坚博士时,我震撼于他对互联网技术未来发展的理解,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第一次在集团战略会议上听到博士谈未来数据时代,惊叹于他对数据技术的理解和执着,正因如此,阿里才有了如今的技术布局……大家对于博士的管理方式、沟通方式和执行手法提出过批评,也进行过考量,但无论如何,我们看到的始终是个谦虚、纯洁,而又积极向上的大男孩。
图片来源:百度
“一停电我就来劲了!”
因为一次意外停电,“造就”有了最特殊的一场演讲。彼时上场音乐已响起,突然整个会场瞬间陷入一片黑暗。
在等待中,王坚博士突然说,让我上场吧,我特别想要做一次“不插电”的演讲。伴随着雷鸣般的掌声,他拎着喇叭走上台,底下观众们纷纷掏出手机,为他照亮了舞台。
图片来源:造就
像电从三峡进入到千家万户需要“电网”这个基础设施一样,每个人活动所产生的数据资源要影响一座城市,也需要新的基础设施支持。
“我相信大多数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体验过停电了。这就是为什么一开始停电我就来劲的原因。”
“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电,你是否会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没有电,不会有电梯,我们的楼就盖不了那么高。人类最了不起的文化——夜生活,不是我们创造的,而是因为有了电才出现的。上海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造了夜生活的城市,回过头来想,上海人也一定是最早使用基础设施的人。而数据,就是未来的基础设施。”
王坚的目光绝不可能停留在云计算上,他是人们眼中的“预言家”,也意味着他的目光永远停留在比未来更远的地方。
在《在线》这本书里,王坚还描绘了“人工智能”的未来图景。王坚认为,人工智能的定义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以前的人工智能是把人的想法装到机器里,而现在的人工智能是让机器完成人完成不了的事情,称为“机器智能”更合适。
今天多数人谈到人工智能时,关注点都是人会不会被取代,王坚说这是一个奇怪的逻辑:人们在让一条狗去找毒品时,从来没有说过人类的鼻子被狗的鼻子取代了,这说明人类对机器的尊重还是不够,我们要尊重机器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已经超越了人类。
除了互联网和计算能力,数据已经成为了重塑世界的重要物质基础。你能想象用手机拍摄一张照片就能检测心跳和血压吗?这就是机器智能的力量——它可以做人类做不了的事情。这也说明了人工智能最好的叫法可能是机器智能,让机器去干人不能干的事情。
王坚是极少数在早期就把互联网看得如此透彻的人。
他对于互联网、数据、计算的理解和解读是透过浮躁的评论和评价,直击本质的。他更像是一个技术圈的哲人和预言者,为技术的突破,人类的未来勾画蓝图。
在《在线》这本书中,王坚说50多万年前的关键词是光明与黑暗,50多年前的关键词是数字和模拟,而今天的关键词是在线与离线。在线让我们看到了完整的世界,也遇上了全新的挑战。与其说《在线》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读者与阿里巴巴技术教父级人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面对面聊天。王坚手里拿的不是“三板斧”,而是“绣花针”,他所描绘的是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之路的万里长卷。
王坚当选院士不是偶然事件,民企科研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这绝不是终点,反而是一次壮丽的开端——在未来,我们将看到一批又一批科学家和工程师,凭着一腔热忱,去攻克世界科技难题。而这样的故事,将在未来,于无数中国企业中,一次次发生。
(本文综编自雷锋网“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是如何炼成的?”;搜狐网“这个‘忽悠’马云10亿的男人,还了阿里巴巴5000亿”;造就“一场黑暗中的演讲丨王坚:你要相信你所坚持的”;搜狐网“奔月飞天,阿里云栖何处?”;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王坚著《在线》)
举报/反馈

新浪财经

4345万获赞 342.6万粉丝
新浪财经提供7×24小时的全球财经内容服务
新浪财经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