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缺乏安全感是怎样一种体验?” 网友给出了各种扎心的回答。
“Ta的手机没电了,我就感觉自己失恋了”。“与其得到了再失去,不如永远一无所有”。 “你走了真好,不然总担心你要走”。 “想要被看见,害怕被了解”。“不敢拒绝,总是讨好”。“敏感多疑,患得患失”。“稍微有人对我好一点,我就迫不及待奋不顾身”。“喜欢抱着毛绒玩具睡觉,因为我知道它不会离开我”。“总是不厌其烦地问对方爱不爱我,直到对方说不爱我”。
安全感这个词汇,对我们来说应该都不陌生。上面的感受,相信在生活中,我们也或多或少地看过、听过、经历过。在恋爱中,“你给不了我想要的安全感”已经成为和发好人卡一样经典的分手理由了。
在今天的文章里,我们想和大家谈论我们经常提及的安全感是什么、来自哪里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安全感。
在正式进入今天文章的主题之前,让我们先来做个小测试,看看自己在恋爱中的安全感属于哪种类型吧!
请阅读以下3段内容,仔细想一下,以下哪段内容最好地描述了你在恋爱关系中的所思、所感和行为呢?
A.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任他们、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这使我感到不舒服。
B.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的爱我或者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但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C.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且能安心地依赖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
确定好选择后,就继续往下看吧!
恋爱里的安全感
简单来说,安全感是指内心感到十足的安全、安定和安心的一种心理状态。你刚才做的测试,是心理学家Hazan和Shaver在1987年编制的成人依恋类型测试,通俗来说,它是一个可以测量你恋爱里安全感风格的简单测试。上面的3段内容分别概括描述了回避、矛盾-焦虑、安全依恋类型的人在恋爱中的感受。如果你的选择是A或者B,回忆一下,你是不是经常会觉得自己没有安全感?
测试结果
选择A: 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
安全感指数:★★★☆☆
安全B: 焦虑-矛盾型依恋 (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安全感指数:★★★☆☆
选择C: 安全型依恋 (secure attachment)
安全感指数: ★★★★★★
安全感风格不同,在恋爱中里的表现也会不一样。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3种恋爱安全感风格,我们采访了3个正在恋爱中的年轻人,他们分别比较典型地代表了回避、焦虑-矛盾、安全型恋爱风格。
Victor,北京,产品经理。
依恋类型:回避型依恋。
恋爱座右铭:“时刻让自己保持能够抽身而退的克制”。
“我有些冷漠。我不会对别人袒露内心深处的情感,即使对方是我相处了2年的女朋友。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会自己消化自己扛。我觉得自己做事才最可靠、依赖别人是脆弱的表现、我不能接受自己依赖别人。 我是个工作狂。当我发现女朋友想要和我有更亲密的连接时,我就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工作上。我并没有那么喜欢工作,但我更不喜欢她和我太亲密,那让我不舒服。
Karen,深圳,市场专员。
依恋类型:焦虑-矛盾型依恋。
恋爱座右铭:“爱我就要永远守在我身边”。
“我很讨厌自己。我一谈恋爱,就变的特别不安。我总是忍不住偷看男朋友的手机。他半小时内没有回复我的微信,我就会变得特别焦虑、生气,经常会一连发好几十个信息过去问他在干嘛怎么不回我。有一次晚上他们公司聚餐,我打不通他电话,我就哭了好几个小时,那个时候我满脑子都在想:怎么办?他离开了,他不要我了,他真的不爱我了。后来结果是他的手机和充电宝当时都没电了。我现在都觉得自己当时的表现很可笑,但我就是控制不了”。
Christian,北京,物理博士。
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
恋爱座右铭:真诚 自由 信任
“怎么说呢,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在恋爱里很焦虑,但我好像就不太有这些感觉,我自己的恋爱观是彼此独立又共同拥有。在生活里,我会给她足够的个人空间,也希望她能够给到我。然后,生活里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我也会及时和她分享。我们彼此回复消息一般都会比较及时,即使没有回复,好像也不会特别担心,因为我会知道,她没回复就是有事在忙或者没看到。我就不会像我身边一些朋友那么惶恐,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彼此足够信任吧。”
看完这3个类型的人的恋爱表现,你是否想到了某个人或者某些经历呢?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不一样的恋爱安全感类型呢?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妈妈给的安全感
其实,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安全感概念,最初来自英国心理学家Bowlby在19世纪60年代提出的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
Bowlby(1969)指出,婴儿出生后,就本能地想和自己的主要照料者(一般是妈妈)产生温暖的、亲密的、敏感的、持续的依恋。当自己依恋的对象想要离开或者不在身边时,婴儿会表现出哭喊、紧抓不放和疯狂地寻找等行为,以呼唤这个可以照顾、保护、支持自己的人尽快回到自己身边。
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说,从妈妈那里成功获得更多依恋和关注的婴儿,生存下来的概率更大。
1978年,Bowlby的学生Ainsworth通过科学研究,把婴儿对妈妈的依恋类型分为了三种: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同样地,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理解这三种依恋类型的婴儿是如何产生的。
从前,有一对Smith夫妇,他们非常的恩爱,尽心尽力地照顾孩子。他们会经常搂抱孩子,和孩子谈话玩耍,及时地安慰哭泣的孩子。一切都很美好和谐。但是,在结婚第七年的某一天,Smith先生因病去世了,Smith夫人的生活开始变的非常艰难:丈夫离世,情感上的悲痛还未消化,自己还要独自承担起家庭的经济重担和照料3个孩子的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Smith夫人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照顾好孩子(Sprouts, 2018)。
Lucas:安全依恋型。感受到的世界是温暖的,有自信去探索世界,相信妈妈会一直在自己身后。
Smith先生去世的时候,老大Lucas6岁,世界观已经基本定型。他很幸运,在自己还是婴儿的时候有爸爸妈妈温暖的照顾,哭了有人哄、饿了有人喂、不开心了有人抱抱... 自己小时候的需求能够被及时的回应,爸爸妈妈也陪伴着他探索周围的世界。他从妈妈那里感受到的亲密连接很牢靠,单亲的情况对他影响不是很大,因为他内心知道,自己的身后一直会有妈妈。
长大后,他变成了一位值得信赖和乐观的人,也可以很轻松地与他人连接,他的个人形象是积极的。
Anna:焦虑-矛盾型依恋。感受到的世界是不稳定的,不敢离开妈妈去探索世界,因为不确定妈妈是否会一直在身后。
老二Anna当时2岁。爸爸去世后,妈妈对她的照料、关注都变的很少,对她的回应也开始变得不稳定。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怀,她变成了一个粘人的孩子,常常抱紧妈妈不放手,不让她去工作。妈妈在忙事情或者不在的时候,她的情绪会变得紧张、高涨,她会大喊大叫、乱扔东西。
长大之后,她在恋爱关系里是一个非常粘人的女友,非常害怕对方会离自己而去。她的个人形象是消极的。
Joe:回避型依恋。感受到的世界是冷漠的,一个人去探索世界,因为知道没有人会在身后帮助自己。
老三Joe当时1岁。Smith夫人白天要工作,就把孩子托管给孩子的叔叔一家照料。叔叔认为好的教育是严格苛刻的。如果Joe的情绪太多或者有点吵闹,他就会很生气,会去惩罚Joe。这样的回应吓坏了Joe。他开始回避展现自己的真实情感。
长大后,他也很难向别人吐露情感或者需求,缺乏社交能力,很难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看,即使在同样一个家庭中生活,我们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依恋类型。你觉得幼时的你是更像Lucas,Anna还是Joe呢?
总结来说,我们的安全感类型,在生命的最早期就形成了。对婴儿来说,妈妈就是全世界。妈妈怎样对待、回应婴儿,婴儿从妈妈那感受到的连接是什么样子的,都被深深地内化在内心深处、形成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如果婴儿感受到的连接是牢靠的,他们便会感到安全,愿意去探索身边的世界,因为他们知道,即使遇到危险,妈妈是自己可以随时依靠的安全港口。
但如果婴儿感受到的连接是微弱、不牢靠、不确定的,他们便会害怕离开妈妈、不敢去探索看起来很可怕、不安全的世界。
奇葩说辩手肖骁曾在节目中表示”当我紧张、我害怕、我失措、我头脑一片空白的时候,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我妈。我妈是给我最后的一个安全感。"
我也有这样的体验。长大后,在我极度惊吓害怕的时候,我下意识脱口而出的是“妈妈”。在那个时刻,我好像看到了那个当初还是小女孩的自己,在惊慌失措的时候,会哭着喊妈妈,等待妈妈来安慰自己、保护自己一样。
小时候,妈妈给我们的安全感,会一直存在我们心底,持续影响着我们。
亲爱的, 我如此不安地爱着你
有人说, 如果你小时候没有饭吃,长大后你就会拼命吃,吃到吐。
我想说,有些人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长大后就会拼命的要,要到“死”。
不幸的是,翁美玲的一生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她是极端的焦虑-矛盾依恋类型,终其一生,她都在极度地不安着。
小时候和家人一起看《射雕英雄传》,看到翁美玲饰演的黄蓉,觉得这个姑娘该是多么的骄傲、霸道、可爱、顽皮、自信、有灵气啊!
可是,长大后发现,现实生活里的翁美玲其实是极度自卑、不安、充满恐惧、害怕不被爱的。
翁美玲是一个私生女。她的爸爸是海军军官,已有家室。她的妈妈不被待见,没有在家庭里获得身份地位。这样的妈妈是哀愁的、不安的、无力的、被泪水环绕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小美玲很难从妈妈那获得安全的、可靠的连接。幼年时期,她和妈妈寄人篱下生活,受尽别人的指点和唾弃,直到爸爸去世,母女二人被驱逐。惶恐、动荡不安、遗弃、不被接纳,充斥着她的童年。
她很幸运,长大后,她靠自己的努力在事业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她很不幸,幼时经历所内化的不安全的连接,间接导致了她一生的短暂。
当她开始恋爱的时候,幼时从爸妈那感受到的不安和焦虑再次被释放出来。她的内心是极度不安全的。童年缺乏爱的体验,缺乏亲密的连接,会在长大之后更加的渴求。她想要很多很多的爱。所以,一旦有人可以给她爱,她就会疯狂地抓住对方,不想让对方有一丝一毫离开的机会。她太缺爱了,她太恐惧被抛弃了。
她的男友,汤镇业,曾经表示过她在关系里控制欲太过强烈。汤镇业外出拍戏,她会歇斯底里地求他回来、不能忍受丝毫的分离;汤镇业对她稍有怠慢,她便觉得对方不爱自己、便开始更加吵闹以求得关注。这种占有式、控制式的爱,其实是她脆弱、不安、恐惧的表现。
在某一次激烈争吵后,汤镇业关掉了手机,想要先静一静。极度不安的翁美玲联系不到恋人,那些不值得被爱、会被抛弃、不安全的感觉再次袭来,直到将之淹没。
幼时被种下的不安全的种子,在长大后肆意生长,她不知如何去应对,只好不停地去用自己的方式来填补自己的不安全。可是没有人可以随时随刻都能够填满她的不安,没有人能够完美应对她内心的恐惧。
自杀离开的时候,她留下的遗书只有四个字:Darling, I love you.
那一年,她26岁。
终其一生,她想要的只是爱,一份可以让自己感到安全的、不被抛弃的爱。
她放弃了寻找安全的希望,选择了被不安所吞没。就让这样极端的自我毁灭的选择停留在过去的这一刻吧,其实,不安的我们还有很多其它的选择。
从不安全感到安全感的跨越
在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即使感到不安,也不会像翁美玲这样极端决绝。但是不安全的感受,还是会在我们的生活里结出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恶果。
在哈佛大学的一项长期研究中,一群大学生被调查他们与爸妈的关系连接有多亲近。35年后,当年接受研究的大学生被统一安排检测健康状况。在那些回答与妈妈有糟糕关系连接的人里,91%有身体健康问题,比如冠状动脉疾病等;而在那些回答与妈妈有温暖关系连接的人里,只有45%有身体健康问题。更令人吃惊的是,与妈妈关系亲密的人,一年平均多挣8.7万美元。
另外,科学研究还发现,拥有安全感依恋风格的人,通常能够更好地解决有压力的生活事件,会有更满意的恋爱关系,容易获得更高的幸福感,拥有更积极的自我观等(Bowlby, 1973)。而拥有不安全感依恋类型风格的人,则倾向于在自我、亲密关系、生活里获得比较消极的结果。
看完上面的事例和研究,你也许会感到沮丧:似乎小时候种下的不安在长大后只会被放大、结出恶果,我们只能承受幼年的不幸。但是,虽然我们从小形成的不安会一直影响着我们,这些不安也是可以被改变的。那么如何改变呢?
1.认识自己的安全感类型和特征是改变的第一步。
安全型依恋:
焦虑回避指数:低焦虑、低回避
世界观:世界是安全的。
他人观:他人是稳定可靠、可以信赖的。
自我观:我是值得被爱的。
行为上:他们会相对独立,也会和别人产生亲密连接。
焦虑-矛盾型依恋:
焦虑回避指数:高焦虑
世界观:世界是不安全的、阴晴不定的。
他人观:他人是不稳定的,是可能离开的。
自我观: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是会被抛弃的。
行为上:他们会过度关注别人,过度索取关注,没有自我。
回避型依恋:
焦虑回避指数:高回避
世界观:世界是不安全的、冷漠的。
他人观:他人是不可靠的、不值得信任的。
自我观:我是可以承担所有事情的,我是不可以脆弱的。
行为上:他们抗拒和别人产生亲密连接。
2. 认清不安全感的来源,区分过往和现在,不要让过去的感受束缚了你。
焦虑-矛盾型依恋:
小时候,你是无助的、无力的,是需要身边人来照顾才能生存的。还是小宝宝的你在幼时没有感受到足够及时的支持和关爱,面对未知的世界,你感到害怕。你害怕自己不能应对这个危险的世界,于是你拼命地去和身边人要陪伴要关怀。
但是,现在你长大啦。你是一个可以独立生存的个体。你不再像小时候一样,必须要有人喂食才能够生存下来。现在的你比婴儿期的你强大了无数倍。你早已经可以独自面对这个世界了。
回避型依恋:
小时候,你是无助、无力的,是需要身边人来照顾才能生存的。有困难的时候,你向身边人寻求帮助。可是他们不但没有很好地帮助你,反而因为你提出的需求而发脾气。“别人好可怕”,你心里想道。你不再期望别人可以帮助你,你开始学会自己一个人处理所有的事情。不提要求,就不会再有拒绝、再有指责。
但是,现在你长大啦。你身边的人早已经和以前不一样啦。一个人拒绝你不代表所有的人都会拒绝你。小的时候,也许他们没有很好地理解你的需求,但现在你长大了,可以有效地沟通你的需求了。
小的时候,也许他们当时也遭遇了不愉快的事情,所以没有精力、甚至对你发泄情绪,但那是他们当时的错,他们也很抱歉,他们也想弥补,想要再次好好满足你的需要。
3.刻意练习,重新建立积极的自我信念。
培养积极自我信念的方式有很多,我们以后会详细整理一份给大家。今天在这里,我们先推荐一个简单易操作且有效的方式——冥想。
有人说冥想是与自己内心的对话,有人说冥想就像是给大脑洗澡。冥想分为很多种,譬如呼吸冥想、音乐冥想、语言引导冥想、图像冥想等等。在这里,我们推荐相关主题的语音引导冥想。
你可以寻找一些关于爱自己、自我接纳、自信提升、自尊提升、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减压等主题的冥想。给自己寻找一个舒服安静的环境,以自己舒服的方式坐下,放松,然后跟着语言指示去进行冥想。
4. 觉察自己情绪的不合理之处,以及情绪背后的真实恐惧和需求。
在日常生活中,当你觉察到有不安情绪和念头、并且想要有所行动的时候,先停下你的行为,仔细思考一下,你的情绪是否合理?
例子:
你在家等待恋人下班回家。你向TA热情招呼,但TA一反常态,有些冷淡,不仅没有像往常一样抱抱你,还闷闷不乐地坐在沙发上。
你心里开始想,TA这么不关心我,TA不再爱我了,TA要离开我了。然后,你开始变得气愤,开始对TA发脾气。
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自己所思所想的不合理之处:
TA只是今天没有抱抱我,这个行为是否能代表TA要离开我、不爱我?
TA情绪不好,不一定是因我而起,也许是工作上遭遇了不顺心的事儿?
TA对我稍微冷淡一下,我就感觉他要抛弃我了,继而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但这种负面情绪,真的只是因为TA刚才没有热情回应我吗?我是不是把过往累积的负面情绪发泄了在TA身上?
5. 和恋人表达自己的感受,积极寻求沟通,而不是自己承受。
当你因为对方的反应,感到不安的时候,请尝试和对方去表达你的真实感受。不要自己默默承受、累积负面情绪,或者被负面情绪淹没做出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要让你的感受流通、透明起来。
让你的伴侣正确了解你的感受,也有利于TA能够对你有更恰当的回应,久而久之,你的不安也会在彼此理解、支持的相处中被逐日降低。
一份持久的爱,需要与爱人深入交流、彼此看见、彼此理解、共同反思。
举报/反馈

若灵心理

8.7万获赞 1.2万粉丝
向外看的是梦中人,向内看的是清醒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