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虽说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属于男权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会较低,但是也不是说所有的女性都只能养儿教女,被四方天地所束缚。在封建社会时期,也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女官,她们与皇帝没有配偶的名分,且自身拥有一定的官职品阶,领取朝廷俸禄,主要协从管理后宫事宜,部分时候会涉及政务。
我国古代关于女官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周礼》,例如:“女祝,女奴晓祝事者”。不过,直到发展到东汉末年,真正意义上的女官才开始出现。而北魏作为汉化较为成功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在《周礼》的基础上,正式确立了女官制度。下面就从北魏女官制度的建立和选拔入手,浅析女官制度对北魏的影响。
北魏女官制度的建立
《周礼》中虽然记载了许多古代的官职,尤其是皇室官位制度,并且对女官的分类做得也很详尽,但是这还只是一个框架,属于一个大的体系。在《周礼》中,女官从广义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官夫人系列,包括皇室和臣子的家眷,这类人虽然数量较少,但是地位颇高,有的甚至能够与丈夫拥有同等的地位。另一类则是女仆系列,这一类就是为皇室和朝臣服务,数量较大,但是地位明显低于前一类。
而到了北魏孝文帝时期,北魏正式建立了后宫的女官制度,让女官的定义和职责更加具体,他参考《周礼》的记载,开始“置女职,以典内事”。
也就是说,从北魏孝文帝时期开始,女官的品阶、责任和权位有了较为详尽的记载,这对后世女官制度的发展是具有极鲜明指导意义的。自那时开始,女官不再是含糊的嫔妃预备人选,而是区别于嫔妃制度的另一个独立体系。同时,女官的选拔、服饰、等级、职责和丧葬就有了一定的记载。
北魏女官的选拔
女官虽然带着“官”字,但是她们中的大多数仍没有脱离仆人的范围。从本质上讲,她们依旧是服务于当时的上层社会,可以被上位者任意的处理、责罚。也就是说,她们和宫女的本质并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从地位、权力以及待遇上来说,女官比宫女要高一些罢了。这一点,从女官的选拔上就有所体现,而北魏女官的选拔也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从优秀宫女中选拔鉴于古代对于选拔仆人的要求并没有上升到政治高度,所以对于宫女的出身也就没有过多的计较,甚至不少的宫女都是战场上战败国家的女眷。比如说北魏历史上唯一被赐爵位的女官杨氏,她本是宋人,后因本国土地归于北魏,而进入了北魏后宫。
因为出身稍有瑕疵(但并不影响其入宫为皇室服务),所以只能从宫女做起。根据《魏书》的记载,杨氏因为“年在方笄,性志贞粹”,而被孝文昭皇后高看一眼,随后提拔为女官,自此开始在职场上大杀四方,职位不断升迁,最后甚至得到了皇帝的认可,被赐以爵位以示皇室恩宠。
当然,历史上诸如此类成功翻盘的宫女并不在少数,根据《魏书》记载:
因乡曲之难,家没奚宫。女郎时年五岁,随母配宫 。聪颖洞鉴,朋中独异。十五蒙授宫内御作女尚书。
《魏书》记载里的这位女尚书就是冯氏,她就是因家属犯罪而进入皇宫为仆的女眷,后来通过学习掌握了领导技能,从而改变身份被提拔为女官。
第二类:从宫外优秀女子中选拔随着北魏政策的放宽,因为获罪而进入皇宫的官员女眷的数量直线下降,这就导致可供选拔为女官的优秀女子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所以,皇室决定直接从宫外的有名气或者说是优秀女子中选拔。比如说当时有一女官高氏,就是因为“学识有文采”,随被招选入宫为女官。
第三类:从贵妇中选拔到了北魏宣武帝时期,开创了贵妇担任女官的先河。《魏书》记载了宣武帝的姨母被选拔为女官的经过以及原因。
赐汤沐邑,封辽东郡君。以椒帏任要,宜须翼辅,授内侍中,用委宫掖。
后来,这个选拔制度还得了认可和延续。毕竟这些豪门贵族的妇女比一般宫女更具管理才能,她们自小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使得她们在管理后宫事务上可以事半功倍。当然,从这个选拔途径中出来的女官,自然是不同于前两类竞选者的,她们的身份不仅仅是女官,更是朝廷要员的家眷。因此,她们不是一般的仆人阶级。
北魏女官的等级
既然是在宫中有官位的阶层,那么就必须要从服饰和等级上与一般的宫女有明显的区别,毕竟古人最是讲究“是以天下见其服而知其贵贱”(引自《服疑》)。
历史上关于北魏时期女官的等级并无确切的记载,但是根据学者的考究,北齐时期的女官制度大多是以北魏时期的女官制度为基础。由此可以推断出,北魏时期的女官等级类似于北齐,但是又有些许不一样的地方,现在可以确定的有:从一品内司,二品大监、女侍中等,三品女尚书、美人、女史等,四品才人、供人、恭使宫人等,五品春衣、女酒、奚官等。
北魏女官的服饰
北魏从道武帝时期开始,官职不同,服装也不一样,为的就是彰显等级差异。根据《魏书》记载:
诏有司始制冠冕,各依品秩,以示等差。
但是巧合的是,历史上关于北魏时期女官的服饰和女官等级一样,也没有留下确切的记载。不过,同样可以通过北齐女官的服饰来进行推断。《通典》中记载的北齐时期女官服饰:
二品阙翟;三品鞠衣;四品展衣;五品、六品褖衣;七品、八品、九品,俱青纱公服。
以北齐女官服饰为参考(上文已经提到北齐的女官制度大多沿用北魏时期的标准),可以得出:北魏时期,二品女官身着红色的阙翟,三品女官则为黄色的鞠衣,四品有白色的展衣,五品就是黑色的褖衣。
北魏女官的职责
如果说服饰是女官区别的外在体现的话,那么职责的分配则是女官区别的具体体现。不过,因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发现北魏时期对女官职责的具体记载,所以只能根据一些现有史料和墓碑志文进行简略的分析。根据《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记载,北魏时期女内司杨氏的墓志是:
化率一宫,课艺有方,上下顺厚。
从杨氏的墓志可以推断出:这内司不仅自身掌握了许多的技能,而且在某种情况下还得传授给宫中的嫔妃们。
根据《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记载,上文中提到女尚书冯氏的墓志是:
干涉王务,贞廉两存。
从冯氏的墓志可以推断出,当时的女尚书还需要辅助皇上处理一些政务,可见女官的职责已经不仅仅是在后宫中发挥作用。
根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才人的主要职责是陪公主、郡主等皇室女子读书。
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根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奚官的职责就是负责后宫仆人生病和丧葬一事。
凡宫人有疾病,则供其医药,死亡,则供其衣服。
不同的女官,职责自然会有所不同,这里只是举两个例子简单说明其区别。
北魏女官的丧葬
北魏女官们在世的时候,在服饰和职责上就有很大区别,而且其去世以后,待遇也有很大差距:三品以上的女官,会被国家安葬,且朝廷很会根据其生前事迹和功绩,制作不同的墓穴。而那些三品以下的女官,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当然,那些贵妇出身的女官自然不会是这样的待遇,她们会跟自己的丈夫合葬在一起。
女官制度对于北魏的影响
纵观整个古代历史,女性官员的数量虽然远远比不上男性官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北魏时期对女官如此详细的分类和规整,还是对女性走上历史长河起到了很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女官制度也对北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成为皇帝的助手,辅助皇帝处理一些政务女官中的女尚书既可以辅助皇帝去处理一些前朝的政务,还需要负责安排嫔妃觐见皇帝,然后还要加以记载。这里安排女官处理前朝政务,就大大削弱了宦专权作的机会。因为在东汉时期,宦官的权力可以大到可以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左右皇帝视听,使得当时的朝堂黑暗不已,根据东汉末年的《桓灵时童谣》记载: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首童谣充分体现了东汉末年吏治的混乱,而这个混乱就与当时的宦官专权、乱政不无关系。而北魏时期女官的出现,从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宦官专权、乱政的出现。毕竟跟宦官比起来,女官们勾结朝臣、霍乱朝纲的几率就要小得多。
同时,女官们还会详尽的记录嫔妃们觐见皇帝的次数和地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帮助皇帝保证皇家血脉的传承。而且,这里的女官不仅仅是记录皇上和嫔妃的日常,更是对嫔妃的行动也起到了监视作用,毕竟皇宫后院历来都是男少女多,出现一些混乱之事,也不无可能。根据《梁书·杨华传》记载:
华少有勇力,容貌雄伟,魏胡太后逼通知。
由此可见,后宫的嫔妃,乃至太后,做一些出格的事情也有可能的,而女官的出现就对后宫起到了很好的监督和管理作用,为皇帝解决了后顾之忧。
第二:成为皇后的助手,辅助皇后规范后宫言行女官们会辅助皇后处理后宫事务、规范嫔妃们的言行,使得后宫女性成为国家女性的典范,这样更加有助于树立皇帝的形象,从而增加皇帝以及皇室在当时社会上的影响力。比如说北魏的内司,她们通常自身就有着令人佩服的技能,然后在大多数情况下还要辅助教化后宫嫔妃。
有了女官的帮助,皇后管理后宫嫔妃自然更加得心应手。须知,后宫联系着朝廷,只有后宫安定、各司其职,朝廷也才不会受到后宫的影响,然后才可以正常的运作。
这里不得不提的一个例子就是东汉的覆灭,东汉的覆灭正是因为当时皇帝年幼力弱,后宫干涉朝政,任人唯亲,而皇帝为了抵御外戚,不得已而重用宦官。在这样的相互运作之下,就出现了所谓宦官党、外戚党,从而使得东汉官员都陷入了党派之争,使得东汉朝廷无法正常运作。
结语
综上来看,北魏女官制度的建立,积极地推动了皇室和朝廷的发展。在内,女官们可以很好的辅助皇后处理后宫事务、教御妃嫔,保证和监督后宫的正常运转。在外,女官们可以协助帝王处理朝政,减少宦官专权、乱政的风险,帮助皇帝和当时的朝廷在社会上建立了良好的形象。
再者,女官的优越待遇和不错的发展前景,也带动了整个社会女性能力和地位的提升,女性也有了为之奋斗的目标。也就是说女性的发展,不再仅仅是局限于内室之中,她们也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光明正大的走到人前,这对于当时社会的发展的意义无疑是巨大的。
同时,北魏女官制度的建立对于后世女性地位的提高也有着积极的一面,正是女官制度的出现和不断完善,才使得女性逐渐有了和男性比肩的力量。可以说,女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女性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周礼》、《梁书·杨华传》、《服疑》、《三国志》、《后汉书》、《魏书》、《通典》、《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旧唐书·职官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