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2019中国人力资本国际管理论坛于11月30日在广州举办,刘世锦、樊纲、张维迎、宁向东、拉姆查兰等国内外重量级经济学家、教授、管理咨询大师出席现场并进行主题演讲。
前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前招商银行董事长秦晓出席论坛并演讲,他表示,就长期问题而言,人力资本应该是首选。人力资本是竞争的最基本因素,是企业成长的依托之处。而人力资本的形成和企业制度有关。文化是全体员工和企业领导共享的理念。共享是需要不断的磨合,不断的交流。
以下是部分演讲实录:
我很赞同我们今天的主题,人力资本,也非常认同长期主义者的主张。因为我们碰到的问题,现在看来很多都是长期的问题,深层次的问题,中国有一句话,叫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市场化的改革已经推进了40年,我们从08年的金融风暴受到众创,复苏之路也走了10年。这一次我们一方面要应对,但是短期的应对会有副作用,该应对的还是要应对,要了解成本和代价,但更重要的是致力于长期的问题。就长期问题而言,人力资本应该是首选的事情,我们今天也讨论这个事情。
我讲企业中的人力资本,不是更广义的。人类生产活动中对人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些过程,一开始我们叫人事管理,因为管理的是雇佣关系,是一个资本和劳动的二元结构,是管理雇佣关系的。以后就是有了这个生产函数理论以后,认为人是一个要素,就叫人力资源。最后发现,人的知识、经验、技能和人之间的沟通,可以形成资本,而且这个资本和货币资本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效益递减的,是效益递增的,所以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认识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也不完全是一个经验的过程,有一些理论的描述,总结,也值得我们简单的回顾一下。一个是经济学,一个是管理学。
经济学是生产函数理论,把企业是一个生产者,认为假设它是利润极大化的,我只关心要素的投入和产出,里面一定是利润极大化的,这叫黑箱理论。为什么有的就有差异,经济学家研究以后,索罗做了一个总结性的,是一个引入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是一个全员劳动生产的概率,打破了这个黑箱。
还有另一个词,就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大家也很熟悉。在一般的情况下,生产的过程,并不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是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重新组合生产要素,然后才能把价值创造出来,这个已经被大家都认同,我们都非常崇尚,珍惜企业家文化,只是我们找不到原因,我们只知道一些相关的因素,不知道因果因素。所以对这些认识还没有完成,这是指的经济学。
管理学是另一个视角,更贴近现实,把经济学抽象的因素拉回来。比如说我们说心理学,行为学,组织学,领导学,这都要做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过程。管理学一些经典的研究我们很熟悉,比如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霍桑实验,麦格里格的X理论,Y理论这些东西。
90年代以后呈现两个发展趋势,一个是视为经济增长模型的内生变量,原来是排斥在外。使得人力资本的存量和投资,使内生经济成为宏观经济的特点。他认为经济增长率,因为人力资本具有其他不同投入的收益递增的特征,就刚才讲的不是收益递减。管理学上的智力资本,把前面的一个嘉宾讲的,把劳动力和有知识的管理者分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些理论。
下面我讲讲自己的体会经验,我在国企工作了很多年,我一直在思考,因为我们是处在一个竞争的环境中,什么东西是竞争的最基础的因素,我还是认为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可能是企业成长的依托之处,也是企业竞争的基本的因素。再往下,人力资本怎么形成,我想可能是和企业的制度文化有关的。我讲几个我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个怎么看待企业的制度,因为制度和规则是区别于组织和非组织的基本要素。很多人提出制度,那是约束大家的,我觉得这个也对,但不全面。我们如果回到定义上,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交易的游戏规则。从而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增加交易,提高绩效。所以,从完整的诺思的表述来看,他是认为制度的产生是为了减少不确定性,为了扩大交易。我们再回到哈耶克讲到的制度扩展,如果把外在因素变成内在因素,就进入一个自发的扩展过程,我们在经营企业,管理企业的过程中,不要单纯的看成约束,要看成具有强大的扩展能力。
第二,我们希望用中长期的眼光看企业,基业长青看长期,长期会发生很多问题,这个问题集中在规模效应质量,是不是在不断的优化的过程中。因为如果这三个不均衡,时间一拉长,一定出问题。不管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看出这三个指标就会知道不能均衡,当然这个不是静态的,有时候是低水平的,是需要打破的。如果说,看不到这个均衡,守不住这个均衡,你不管人力资本有多少发育,有多少创新,你要出问题。如果看成静态的也要出问题。
企业是一个组织,需要有配置,资源的配置,需要有考评,需要激励,当然还有约束。比如说我们这个配置考评和激励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组织方式,企业来评。一种方式是市场方式,由市场来产生评比的结果。
比如说配置我的高管,我的工人需要配置,配置一般是在市场上配置,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市场有劳动力市场,有经理人市场,他们多次交易会产生一个合理的价格,这些有专门的猎头公司了解跟踪。我们闭起门来,上级指派,或者内部产生的,但是我们不如把这件事情交给市场,因为市场成本更低更准确。这个员工进了企业以后就被公司化了,或者他已经放弃了自己的独立的市场地位,让渡给公司了。在公司内部的调配,就是一个组织配置,你不能再讨价还价,再去看他的这些东西,这是配置。这个考评,很多从企业家来的,我从来不主张用预算决定奖金。在我工作期间,也没有这么做。预算是总部和子公司讨价还价的结果,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被压低。第二个市场不确定,不能年初确定明年的指标,这是一个参考的指标,一般的公司和对标企业比,和大势指数比。也可能今年做的不好,比预计不好,但是比对标企业比大势好就是好,这是一个预算的问题。短期内肯定有偏差,拉长了是最接近真实的,所以这是一个考评。
为什么这么说,企业我们刚才讲了,把要素集合起来公司化,很难分隔。比如说一个人要KPI定指标,最后怎么区分是他的个人努力,还是团队的努力,因为这个团队结构,是他做好了还是今年市场好了。是他做的好了,还是前人做好了他享受了。是他做好了还是透支了后人,很难用计算的方式算出来,所以这种KPI的考核我不赞成。下面是一个总经理以下,是报告制度,你是监督下面的管理,你让他考评你,不等于给你传信息,你以后不要严格要求他,会有考评,这些我认为是要回到一个本原,哪个方法成本更低更准确。还有决策的规则也是其中重要的规则,决策分两个层次,一个是董事会层面的战略性的决策,包括预算,包括大的激励,包括兼并收购活动。一个是CEO下面的执行角色,或者经营性角色。董事会是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是一人一票制,总经理下面是一个报告制,这两个决策的程序是不一样的,董事会是表决,科层级,总经理是他说了算。我们不能用一个角色混起来,激励角色等于削弱了总经理的权限。有的情况下,一把手负责,又削弱了董事会的职责,这个也是不一样的。当然企业的经营组织在一个不确定的风险中实现,或者是在不确定性中有风险的一种选择。能不能要求企业不犯错误,这是很荒唐的事情,这是不可能的。实际上,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你的风险偏好,你要多大的风险偏好,你的风险指标和对应的资产是不是匹配的。如果这两项不清楚,那你交的学费是白交了。不能说风险偏好越低越好,也不能说我多少资产都不愿意做有风险的事情,这个不对的,更不能终身追究,这个我也不太赞成。
还有一个比较带有哲学层面的问题,就是说我们看到的英美的企业和北欧的企业,我们以(英)和莱茵模式比较,是崇尚组织,还是崇尚个人。欧美企业是要求要素流动,这个流动产生竞争,产生效益,这是无疑的。它把企业看成一个要素流动的平台,不管人、资本,因为企业可以卖掉,人可以走。欧洲与德国为代表的,认为企业是一个财富的创造体,这个财富要创造必须稳定,才有人的经验、知识、技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传递,沉淀下来。这两种不同的趋向,对于我的理解来说,效率你要比较肯定是因为高,但是长远看,很难说。人力资本的形成,应该是莱茵模式更有利,这是我的看法,不一定全面。
还碰到一个领导风格,职业管理人接管了业主,进入企业之后,产生了两类管理人,一类叫行业领导叫有感召力的,有威权的,有领导力的。一类是职业经理人,他们会按照企业的预算,企业的规则,市场的规则来做。他们的好坏是两种不同的偏好,没有什么这个好大哥不好,只是各有不足之处,各有优势。看中介机构对他的估值,有时候是把领导人的加权放进去,有权数的。
还有我们现在都看中企业文化,会塑造一个企业的文化,我们必须明白一件事,文化不是塑造出来的,文化不是人为构建出来的。特别不是领导人自己想那些东西就变成企业文化,文化是全体员工和企业领导共享的理念。共享是需要不断的磨合,不断的交流。
我想起伯恩斯坦的一句话,远大的目标是微不足道的,运动是一切的,谢谢大家!
举报/反馈

新浪财经

4346万获赞 342.6万粉丝
新浪财经提供7×24小时的全球财经内容服务
新浪财经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