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文/老K
今天早上知乎热搜榜看到一位妈妈提问“自己女儿离开,我到底该怎么办”的提问。
说实话看完她的描述真的很心痛,虽然我不是一位女性,但是作为家长,孩子自杀这件事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大概就是天塌下来吧。
关于抑郁症为何会自杀
这两天只要打开网络,无论是知乎还是微博等都是一些诸如抑郁症自杀的话题。随着雪莉和具荷拉的离开,抑郁症话题又开始被推到了浪尖上。
但我们目前的认知,抑郁症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心理障碍,其实抑郁症的种类也很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因,所以也不存在一种可以解释所有抑郁症的理论。
抑郁症患者为什么会自杀,其实这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因,一种是外因。
首先介绍一些外部归因的讨论这段时间我看网上关于抑郁症的讨论,包括我自己的感受经验,我开始觉得有句话说的特别对。
整个社会虽然对抑郁症的报道越来越多,但人的僵化思维习惯真的非常难以改变,比如作为抑郁症感受最多的就是大家“没人认为我生病了,他们都觉得我想太多”。
这句话是目前无论国内外抑郁症患者最深的感受。
记得我在抑郁的时候,其实我不是那种特别孤僻的人,相反我很希望把我的痛苦讲出去,但往往带给我的感受是,好像这一切都是我的错。
我抑郁是因为我想的多;我抑郁是因为我自己不够豁达;我抑郁是因为我自己弱等等
总之当抑郁症试图向人们求救,但最后换来的却是冷漠和因为你不够坚强。
除了大家的不理解外,当下抑郁症患者无论是患病时和患病前还在经受很多语言暴力,除了大家熟悉的雪莉和具荷拉外,我们国内也有很多。
比如前段时间热依扎爆出自己抑郁症的经历后,因为穿着问题被一些键盘侠开始diss。
在纪录片《我的灵魂没有伤疤》中,他曾说到:一直以来说了很多希望啊、愿望,但大家依然说的是过去的点。
站在那些无良网友的认知中就是,你赚那么多钱,你活该如此,不想被DISS可以退出娱乐圈啊,俨然一副反正我骂你两句不用负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网络暴力和校园暴力一样,都是群体心理之恶的表现,都有这么几个角色“施暴者、起哄者、默默不作为吃瓜者”。
大多抑郁症都是通过别人对你肉体和精神上的损伤而产生的。
就像《悲伤逆流成河》,易遥说过的那些话:
“你们永远都不会承认自己做过的事情有多恶毒。”
“你生活在光亮里,你就觉得全世界都是光亮的。”
“仙人掌做不了花,没办法让人捧在手心里。”
“愿所有青春都被温柔对待。”
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发现:
言语暴力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区(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
你看到了,精神言语暴力,有时不亚于砒霜的危害,也是人类的毒药。
说完外部归因,再来说说内部归因20世纪中叶,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科学进步时代。抑郁症的研究出现了革命性变化:研究人员收集并解剖了一些抑郁症自杀者的脑部标本,通过显微镜看到大脑内三种神经递质(血清素即5-HT、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浓度低于常人。由此确定了一个研究方向:寻找抑郁症和这三种神经递质浓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比如,5-HT掌管情感、欲望、意志;去甲肾上腺素提供生命动力;多巴胺传递快乐。
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快乐,而是生理中的脑神经递质让他们无法快乐。
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一个人天天都无法开心快乐,成天痛苦,谁能受得了。连受过专业训练的间谍斯诺登都曾表示,自己受不了无时无刻的恐惧糟糕的抑郁情绪,假如美国可以公开审判他,他愿意接受后果。
除了生理上的原因,在心理层面,弗洛伊德是首位将抑郁状态与正常的哀伤反应进行比较的学者,他于1917年发表的“哀伤与抑郁”一文是其关于抑郁症研究的唯一文献,他希望“通过比较哀伤和抑郁来进一步理解抑郁的性质”。
弗洛伊德指出,哀伤通常是对失去所爱之人或是失去某种抽象事物的反应,尽管哀伤涉及对生活的正常态度的严重偏离,但是不会被视为病理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解决。但是,同样的影响在有些人那里引发的不是哀伤而是抑郁。
抑郁者的“愤怒转向自身”
与哀伤不同的是,抑郁者充满了对自我的责备和诋毁,这让人无法理解,这种“愤怒转向自身”是怎样发生的呢?
这个原因中很重要一点就是人格潜质就是如此,但为何偏偏抑郁症患者有类似人格呢,这一点就不得不提到题主所说的,原生家庭和早年成长的经历了,也许小时候这些人一直遭受巨大心理创伤,而且在一个不健康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形成了这样一种人格潜质。
抑郁症往往很懂事,也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他们小时候表达自己的时候经常被家长老师不接纳,所以时间长了他们只能压抑,压抑的后果就是自己无限的把痛苦埋到精神的深处,这些东西在他们大一些的时候就会爆发,并且往往都找不到原因。
之前我看过一个短片《茉莉的最后一天》,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悲剧。
海归硕士毕业的妈妈,结婚后,为了孩子,放弃了原本继续深造便能得到的教授职位。
然而,心有不甘的妈妈认为,只有把孩子培育成才,才对得起她放弃教授的这份牺牲。
女儿稍微不听话,妈妈便会生气怒吼:
要是没有生你们,我现在也是一个教授。为什么我放着教授不做,在这里受你的气啊。
妈妈生病,女儿关心说让妈妈多休息,妈妈却反驳到:
你不好好读书,我怎么休息?外面有多少人在等着你们两个,这个脸我丢不起啊。
女儿考试考差了,妈妈会骂:
失误粗心都是借口,我对你只有一件要求,就是把成绩顾好!
女儿考试考了第一名,妈妈也会不满:
要不是我这么盯着,你怎么可能考第一名?小心你下次就掉下去!
女儿上学赶时间,妈妈拿出打车费,说到:
这些费用都是我省吃俭用的,好好念书,不然就不孝啊。
日常生活中,妈妈最经常挂在嘴边的是那句歇斯底里的:
你对得起我们吗?
在这种日复一日的高压状态下,原本品学兼优的女儿茉莉逐渐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讲到这里,我想说关于一个家庭中,孩子因为抑郁自杀到底作为家长该怎么办。
其实这个话题太沉重了,我知道作为家长大部分都是爱孩子的,甚至有时候爱孩子会胜过爱自己,可有些时候爱是爱,伤害也是伤害。
女儿自杀了,我该怎么办?
回到提问中,女儿离开了,父母怎么办?
我觉得最重要一点就是先要接受这个事实,如果孩子真的是因为你们当初教育产生不良性格,作为家长,尽量减少这种自责感。
孩子已经离开,这里对家长的打击是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的,我知道会特别特别痛苦,但是过度自责也没用了。
关于题主还说到一点,不想再养孩子了,我觉得这可能会成为一段阴影,我建议您可以寻找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去修复一下您这里的自责和伤痛感。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养育孩子不仅仅是把他们单纯养大这么简单,很多时候如何陪伴他们健康的成长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作为家长虽然不能做到百分百把孩子养好甚至养育成精英,但是至少应该尽量减少在他们人生路上人为的制造一些灾难。
当下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很多心理咨询师甚至相关行业的人总提到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在这方面我们探讨原生家庭是为了找出自己生病的一部分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我们才有可能寻找问题的答案甚至解药,但我们从来没有将这个问题的帽子归罪给任何一个家长,我们一直都是在归因而非归罪。
在这一点上家庭中的养育者可能有些问题,但这也并不代表作为养育者就把问题的锅全背了,有时候一个人的命运自有它的归途,还是那句话,尽量面对现实接受这个现实,才有可能真正走出这个阴影。
毕竟人生还是需要向前,我相信您的孩子如果在天堂也是希望您可以好好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