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是是美国的发展心理学家,他提出了心理学中著名学说八阶段论,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核心任务,这八个阶段中的每个环节任务缺一不可,才能养成人的同一性和完整性,每个时期的核心任务都关乎着健全人格的生成。
在埃里克森八阶段学说中的前四个阶段都是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也是塑造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
一、婴儿期(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0~1.5岁
这时候的孩子刚刚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很多人觉得这时候的婴儿什么都不懂,是只知道哭闹,饿了就吃、困了就睡的“小恶魔”但是最基本的信任感就是从这个时候建立的。
父母是孩子最早见到的两个人,在这个时期,婴儿已经开始构建自己小小世界里的角色了,为什么有的孩子亲密母亲,疏远父亲。因为母亲陪在婴儿身边的时间和付出的精力最多。
在婴儿的世界里,母亲就是自己在世界上最具有信任度和安全感的人了。所以在这个时期,家庭成员的角色缺一不可。家庭成员和婴儿要建立密切的信任感,信任意味着希望,没有希望,婴儿就会因为没有得到满足而抗争。
父母要给予婴幼儿十分的关爱和提供物质基础,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这个世界是值得被爱的。
二、儿童期(自主与害羞的冲突)1.5~3岁
孩子到了三岁左右,这时候是构建孩子对基本生活规范的一个重要时期,很多习惯是从这时候开始培养的,比如教会孩子不随地大小便。别看没多大,自主意识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觉醒”的。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学说,这时候的孩子是处于前运算阶段,特点是自我中心性。
在这个时期,婴儿有了基本的辨识能力,分析事物产生的原因的功能。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分辨是非的主要标准,建立亲密度和充分信任后,孩子会将父母的话视为权威。随地大小便会遭到惩罚,那么孩子下次再做这件事的时候,就会有羞耻感。
父母要平衡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羞耻感。告诉孩子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处理不好这两者间的关系,不利于孩子在以后阶段中在社会中生活和其他人的正常相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构建孩子最基本的“道德体系”就从这个时期开始。
三、学龄初期(主动对内疚的冲突)3~6岁
学龄前期的儿童已经可以解决问题,并且有了丰富的情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如果在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受到鼓励和表扬,孩子就会变得主动去解决探究问题。
这个时候的儿童有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探究过程中如果遭到他人的讥笑和无视,儿童就会变得不再主动探究问题,长而久之,孩子会慢慢习惯父母安排的固定的圈子里,思维固化,很难走出生活的“舒适区”。
家长要把握好这个时机,在儿童主动探究问题时,应该鼓励他们的努力程度,能够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只是一味的表扬或打压,会造成孩子自卑或自负的性格缺陷。注重鼓励儿童的努力和过程,可以养成孩子在解决问题时的开阔思维和创新意识。
如果孩子的问题没有到达自己或他人预期的结果,孩子会有内疚感,觉得是自己不够努力才造成的失败。这时候父母应该客观地分析原因,帮助孩子,消除他们的内疚感。
四、学龄期(勤奋和自卑的冲突)6~12岁
这个时期的孩子年龄在六到十二岁,这个年龄的孩子一般都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是为儿童提供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地方,老师会根据课程为孩子布置作业和任务,如果完成了这些任务,孩子会有完成任务后的满足感。也就是勤奋感,如果孩子在学校期间,一直都能顺风顺水的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那么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上,孩子会有充分的信心去面对困难。如果没有完成,那么孩子就会有自卑心理,面对困难时会退缩。
作为父母,要帮助孩子完成在学习任务中遇到的困难,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求父母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从小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求知欲、和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是孩子学习知识技能的重要因素。
当然,要协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的位置,过于侧重学习,只重视自己的学习态度,而其他方面过于薄弱,就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埃里克森八段论对父母的启示
埃里克森八阶段论中,前四个阶段是关于0~12岁少年儿童心理发展阶段,重视的是儿童在心理发展中的危机。后四个阶段是青年一直到老年的心理发展阶段。每个时期都有其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像极了游戏中的“升级打怪”。 跳着升级就会造成实力不够,被最终“大BOSS”打败。
可以看出在婴幼儿时期,父母应该无条件给予孩子充足的爱与关心。学龄期父母要作为引领者,带着孩子熟悉这个社会的规则,不能过于严格,也不能太过放纵。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环境,而家庭环境又占主导地位。父母在育儿过程中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科学教育,为孩子不同时期面临的问题,提供不同的解决手段,尊重孩子的主动性,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
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要对孩子进行分龄教育,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段,准备好不同的教育方案,减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某一方面的依赖。要明白,孩子是不以父母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培养孩子自信大方、勇敢善良、积极向上的特质要比学习成绩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