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焦点访谈曝光了国际注册营养师的认证问题,该证书并未得到国家认可。美国认证协会(ACI)承诺通过率在95%左右,对从业经验和学历都无要求,基本上付费就可以有证。
但加上“国际注册”的前缀,就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正是因为有此乱象,导致现在浑水摸鱼的营养师越来越多了,但其实并无多少真才实学。哪怕是从前公共营养师的资格认证,也无多少含金量,所以2016年国务院就发通知取消了。
营养学易学难精,每个人都可以快速掌握基本的理论,根据营养学制定每日餐单和饮食规则。也就是说,人人都能是营养师。
因为原理很简单,只要弄清两个东西就可以了:
一、食物的成分与数量
二、在限定范围以内
这就让复杂的吃饭问题变成了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以下举例说明。
如大美是个25岁的女性,久坐不动的上班族,根据标准她每天应该要摄入1800千卡的热量。这1800千卡,必须包括三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维生素、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等等。
她比较胖,现在营养师说必须在这个基础上降低才能减肥,所以建议她每天减少300-500千卡。
大美心急减肥,减越多越好,选500千卡,而她也不清楚200千卡是多少。
我插个话:
大家不觉得这个减肥逻辑很有问题吗?
身体需要这么多东西,却让硬生生削减掉。这就好比前线打仗,后勤突然说要减20%供应。就算身体不出现什么问题,饿也是必然的,这就涉及到一个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过程。
于是,专业的营养师就给大美定制了一个食谱,名为7天减肥食谱,天天不重样。比如周二的量是1249千卡,如下:
【早餐】生菜黄瓜苹果汁+水煮蛋1个+蒸紫薯100克+猕猴桃1个。
【上午加餐】原味坚果20克(可选自己喜欢的坚果类)。
【午餐】虾仁150克和黄瓜250克(切丝)用8克橄榄油炒熟+红薯150克。
【下午加餐】牛奶红薯奶昔(200克牛奶+50克红薯)。
【晚餐】卷心菜250克和一个鸡蛋用8克橄榄油炒熟+糙米饭100克。
【晚上加餐】无糖酸奶150克。
这个食谱是真的存在!营养师应该根据建议的营养素配比做了食谱,看上去很专业,但我发现TA的数学可能是体育老师教的。而小的营养素,也不知道是否达标。
比如,好几种食物没有重量,怎么得出精确的1249千卡?
红薯是带皮的,还是不带皮的?带皮膳食纤维多,不带皮碳水多,数据肯定不同。
8克橄榄油,是初级还是精制的?毕竟初级的不适宜炒菜,浪费。
这些都没有得到明确和量化还不算什么,更糟糕的是150克虾仁、150克红薯、100克糙米饭。
万一,
虾仁多一个刚好是160克,少一个却是140克呢?
红薯刚好重170克,或者不足140克?
盛到碗里,刚好是90克或110克?
你怎么办?
如果要像强迫症那样,一定得弄精确,那麻烦了。心理出问题了!
有很多人买了厨房秤,用App提供的数据来计算食物热量,就算不出心理问题,也特别麻烦。更何况,那些数据本就不准,算来算去还是错的。
而且,你应该发现了,营养师通常给的食谱,都没有鱼、排骨或者有外壳不能吃的东西(如非常美味的花甲)。不是因为这些东西不能吃,是因为营养师没法算,漏洞太明显了。
来自营养师范志红的食谱
而这么别扭的做法,一般人都坚持不了。
所以,有些营养师就不算得这么精确了,让你用拳头作为食物大小的参照。
但是,多数减肥者往往都有一个“砂煲甘大”的拳头,基本上都会超出设定的食量标准很多。那种很瘦小却对自己体重不满意的“减肥者”,则又会吃得太少。
所以,如果大美真的按照营养师的食谱去吃,最终只会有两种结果:
第一,受不了;第二,瘦不了。
综观所有营养师,他们关于食物和饮食的观点,可以总结为:
一、有个人为规定的最优饮食法则,规定应该吃多少、吃什么,还有什么时候吃
二、食物里面分好坏、优劣,根据来源、数据(如升糖指数)、营养素含量(如纤维比例)等评定
三、人每天的饮食需求,都一样,没有情绪干扰,没有身体因素影响
四、同一种食物都一样,如土鸡蛋等于洋鸡蛋,阿胶等于胶原蛋白
在这种观点的指引下,某位知名的营养师,给自己定了如下的饮食方案。我心想,真有人这么吃饭吗?
减肥者采用营养师的食谱或饮食方案,哪怕不能吃自己喜欢的、日常吃的,为了瘦她也会坚持下去。但是她一定会想着,“瘦下来之后再去吃现在不能吃的那些东西,补偿/犒劳自己”。也就是说,营养师并没有真正帮助减肥者建立起健康的饮食习惯。
假如在坚持7天或21天之后,瘦下来了,她就会放松,恢复正常饮食。通常,她还会弥补失去的美好时光,变本加厉地吃蛋糕、巧克力、零食。如果是戒碳水,过后就会暴碳。最后,当然又会胖回来了。
瘦了又胖,胖了又瘦,这就是减肥的溜溜球效应。
这样久了之后,减肥就会越来越困难,反弹复胖也越来越快。更糟糕的是,在经历多次的减肥失败后,许多减肥者的自信心都会遭受严重打击,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暴食、焦虑。
但当事人只会怀疑是自己的问题,而不会想到是营养师的错。
昨天一个学生恰好聊到了这个事,而这样的例子实在多不胜数。
在营养师的帮助下,无数减肥者被推向了火坑。
不同派系的营养师,就有不同的“道理”,如:
面包使人发胖。
不应该在晚上六点以后吃东西。
还没到吃饭的时间,不能吃零食。
粗粮比精白米面更不会让人发胖。
鸡胸肉是最好的减脂肉。
……
这些外界强加的饮食观念,洗了你的脑,影响你对食物和营养的看法。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你不知道怎么吃了,甚至面对食物就感到焦虑,严重的甚至歇斯底里。
我们越关注数字,就越难做出忠于内心的选择。营养师的存在,其实不过是健康饮食的绊脚石。
营养师所谓合理的减肥计划,本质上也是一种节食行为。因为不管是计划卡路里,还是规定食量和食物品种,都是由外界/别人来告诉你应该吃什么、吃多少、什么时候吃。
我们内在的饥饿和饱足信号,被完全忽视了。
把规定食量作为进食标准,会产生依赖性。而一旦离开这个标准,你就会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吃。
它促进暴饮暴食。即使营养师建议你尽情地吃蔬菜水果,也有可能是在欺骗身体,因为你吃的都不是自己的身心真正需要的那些食物。
它让你给食物分出“好”和“坏”。所以很多人认为,低脂或低碳的就是“好”食物,反之就是“坏”食物。
如果总摄入量没有达到标准,即使吃饱了,你也会再吃一点,因为不够好。如果总摄入量达到标准,但还没吃饱,你要么挨饿,要么继续吃。而摄入超标会让你愧疚,让你想在第二天“赎罪”。第二天要么挨饿,要么做不到导致更大的愧疚。
总之,营养师斤斤计较的减肥/饮食观,真的害人不浅。而饮食虽然与减肥密切相关,但真的没那么重要。
只要你不暴饮暴食,不要久坐,加上适量运动,就一定能减肥。
还有几点建议:
1.远离给食物分好坏、没有乐趣、不讲人性的营养师,丢掉他们的书,取关她们。
2.如果有营养师跟你灌迷魂汤,请果断阻止。
3.停止diss食物,只描述你的感受。
4.学会欣赏食物,如看蔡澜的书、节目,逛农批市场,去农村体验生活
5.看《减肥不是挨饿,而是与食物合作》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