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的南沙、美丽的岛礁。在这片距离大陆1000多公里的地方,色彩斑斓的鱼群自由遨游,绚丽多姿的珊瑚引人入胜。海天之间,救助船挺拔的身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2018年7月,专业海洋救助船“南海救115”轮进驻南沙群岛渚碧礁,开始执行该区域海上救助和值班待命任务。这是南沙岛礁扩建后,中国民事专业救助力量首次进驻南沙。虽然进驻南沙的专业救助船抗风浪能力强,也曾执行过“马航MH370”等重大搜救任务,但长时间在如此远的距离日常值班待命,对全体船员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近500天里,全体值守人员克服高温、高湿、高盐、高噪、高辐射、高紫外线、低氧(六高一低)的气候环境和复杂多变的气象海况,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守在岗位一线,为维护海上人命财产安全和海洋环境清洁不懈奋斗。
建章立制 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从首艘专业救助船进驻到交通运输部南沙群岛海上救助中心挂牌成立,我国在南海南部海区的海上救助工作逐渐建章立制,综合应急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据了解,南海救助局逐步确立了“南海救115”“南海救116”“南海救117”三艘救助船轮换值守,每3个月一次换防的工作运行机制。与此同时,结合南沙岛礁水域特点,南海救助局还有针对性地组织了搁浅船施救、人员解救、潜水探摸、清障、难船拖带、对外消防等仿真训练。通过编制《南沙工作手册》中救助船操作等十余项规章制度,南沙应急值守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得到不断优化,救助船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
由于南沙六高一低的特殊工作环境,一线值守人员的身体素质和精神意志时刻面临着考验。“我们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建设,把支部建在船上,救助任务出现在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船舶支部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救助最前沿;坚持三会一课,以‘建功碧海当先锋,守好祖国南大门’为主题,开展微党课、岗位练兵、主题党日活动。” 南海救助局党组书记庄则平说,在党建引领下,值守人员凝心聚力,更加坚定了“敬重生命、建功碧海,守好祖国南大门”的使命意识、担当精神。
“为了保障潜水员供气系统清洁可靠,每次救助或潜水训练后,队员们都要对潜水装备进行冲淡、浸淡处理,并加强空气压缩机等重点设备的维护力度,缩短空气滤芯的更换周期。”在广州救助基地应急队员叶惠光眼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是救助人的必备素养,保证救助安全才能更好施救。
南沙值守,总要不断面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船舶淡水供应不足就曾是困扰值守人员的一大难题。“虽然可以在岸上补给,但在整体用水紧张的情况下,我们不想占用宝贵的水资源。”南海救助局救助船队船舶政委程鹏说。
没有淡水就意味着无法在南沙扎根立足,船上造水机造水效果又不理想,怎么办?轮机长黄妙文主动请缨,他带着机舱的兄弟们一边检修保养设备更换零备件,一边翻看图纸反复进行测试。在温度高达50摄氏度的机舱,他们连续奋战了2天17个小时,终于解决了造水不理想的问题。一同值守的兄弟们佩服地说:“喝着淡化水,嘴里甜甜的。”
不畏艰险 风浪中守望生命
大海是多变的,她时而宁静温和,时而波涛汹涌。
“‘桂北渔15878’渔船沉没在进出港附近海域,渔网随浪漂荡,通航存在重大风险,必须尽快清除,保障通航。”接到任务后,叶惠光带领5名潜水员与3名船员组成清障突击队,快速前往沉船位置。
呼啸的海风卷起两三米高的波浪,沉船后方及右舷位置漂浮着大量渔网。虽然没有潜水清障的条件,但这已经是近期最好的气象条件,错过了可能需要更加漫长的等待,阻塞航道的风险要求他们必须想方设法完成任务。
趁着浪头的间隙,救助艇顶向沉船露出水面的桅杆,叶惠光抓住机会飞身跳上沉船桅杆,并顺着桅杆向下抵达海面。紧随其后,第二名队员也抓住机会跳上桅杆。在浪涛的拍击中,叶惠光和队友紧紧抱住桅杆,争分夺秒地将漂荡的渔网聚拢、切割、绑扎、清除。
下午,风浪增加至三到四米,小艇已经无法安全靠近沉船桅杆。于是应急队员们改变策略,操纵小艇在风浪中接近漂荡的渔网,潜水员俯身半潜,拉起渔网并用绳缆固定,然后在海面切割,最后以绑扎绞拉的方式清障。
风大浪高,烈日灼肤,即使是久经考验的队员们也忍不住眩晕呕吐。凭借苦干加巧干,队员们通力协作,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清障任务,保障了海域的通航安全。
据统计,从进驻值守至今年10月底,南海救助局共派遣值守船舶6艘次,救助船员、救生员、岸基组织协调人员167人次,执行救助任务16起,救助遇险人员133人、船舶6艘,获救财产估值约7.39亿元。
忠诚履职 驻守经历最难忘
对于救助人而言,南沙驻守的经历总是格外的令人难以忘怀。
“忘不了有的同志老父亲突发脑溢血住院,在得知抢救及时暂无大碍后,就把对父亲的牵挂化作坚守岗位的动力;忘不了有的同志爱人做手术住院,孩子要上学,没有老人帮忙,只能请朋友代为签名做麻醉;忘不了执行救助任务时,大家通宵达旦,电话不断,饿了就吃方便面,完成任务倒头就睡的情形……”三沙海上救助中心副主任王保军说道。
值守第3个月的时候,也是船员思乡更切、情绪更易波动的时候,船长陈栢照年近8旬的母亲因脑梗塞病情危急几度送医院急救。船长深知自己背负的使命与责任,也深知自己带头作用的重要,没向组织提半点要求。二副刘云松,接到任务时宝宝才刚满月,但多年来的救助生涯让他深知“没有大家,哪有小家?”,虽有不舍还是毅然回到救助岗位。
“作为救助人,我们常会经历事业和家庭之间的选择,会有遗憾和无奈,但选择了救助,我们就无怨无悔。”
“南沙值守,如同一颗种子,在我们每一名船员心中发芽生根。这颗种子叫责任、叫坚韧、叫奋进、叫梦想。”
记者 金校宇 特约记者 陆天 康乐
责编/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