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骆国骏涂铭王君璐  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是由无数日常化的小事和具体化的需求构成的,既有赖于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精准对接,更有赖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保障。    作为一座地域面积超过1.6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北京面临着城市治理的诸多挑战和烦恼,如何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让人民群众满意成为北京各级领导干部共同的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对北京则提出了“推进城市管理目标、方法、模式现代化”的要求。    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出,为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首善之区北京率先出征、走在前面,积极探索回答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时代之问,解答好“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时代课题,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积累更多有益经验。    2018年,北京市在全市推广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将焦点瞄准城市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打破行政组织“条块分割”,打通基层治理“血脉经络”。通过赋权明责,推动管理服务力量下沉,形成权责清晰、条块联动的体制机制,有效凝聚治理合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    今年以来,北京市依托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台,以日臻完善的“接诉即办”机制为抓手,从“民有所呼”的大数据积累中,梳理出高频问题、重点区域,未诉先办、主动治理,为新时代超大型城市基层治理探索了一条新路。    12345市民服务热线源自1987年设立的“市长电话”,32年间虽然历经数次调整升级,但在职能、成效上变化不大,在网上政务兴起的大背景下,一度几乎被不少市民遗忘。在今年的“接诉即办”工作机制中,这条热线密切连接政府和百姓,又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北京市在推进“接诉即办”工作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紧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理念,坚持和完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制度,在“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道路上做出有益尝试。    如今,基层一声哨响力拨千斤,多方联动握指成拳,一大批基层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妥善解决,北京这座超大型城市的民生面貌持续改善。    12345绣花针穿起民生万家线,万家线织就首都治理宏图,“百姓吹哨、全社会动员”的社会治理新局面正在形成。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超大型城市之一,北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探索更有效的城市治理模式贡献更多“北京经验”,拿出更多“北京方案”。“接诉即办”工作机制以全新的成果生动昭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举报/反馈

新华社客户端

1491万获赞 223.8万粉丝
新华社权威发布,在此看国社新媒体资讯。
新华社客户端官方账号
关注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