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家长最头疼的一件事,莫过于孩子学习惰性十足了。每天看到孩子消极的学习态度,百般的不情愿,有时家长真一股火往脑门上顶。有些脾气很暴躁的家长因为忍不住,会经常批评或者打骂孩子,希望能改变孩子的状态,可总是丝毫不见起色。
有时候,家长会怀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孩子压根就是学习这块料儿呢?甚至会怀疑孩子是不是智商有问题?其实你这些胡乱的猜测丝毫没有依据,问题并不是单纯出现孩子身上,而是你的家庭整体氛围与节奏,孩子的课外生活过于单调,才让孩子整天索然无趣,反馈在学习之中,就会看到孩子整天一付心不在焉的样子。
遇到这样的现象,家长千万急着指责,可以试试普雷马克原理。
美国心理学家普雷马克提出的心理规律,简单地讲,就是用喜欢的事情作为报酬,或是在事情了结之后给自己一个奖赏,将会提升人们做事的积极性、和工作的效率。在育儿中,简单的说,用孩子喜欢干的事情作为一种强化手段,刺激孩子做出他们本身不喜欢但却是父母希望他们做出的行为。
例如,"你做完家务后,才可以出去玩"。如果有一件愉快的事等着孩子去做,那么他们会很会完成另一件不喜欢做的工作。
在1959年普雷克做过一个实验:
他让孩子们从两种活动中选一种:玩弹球游戏机或吃糖。有的孩子选择了前者,一些孩子选择了后者。有趣的是,对于喜欢吃糖的孩子,如果把糖作为强化物,便可增加他们玩弹球游戏机的几率;相对喜欢玩弹球游戏机的孩子来讲,如果把玩弹球游戏机作为强化物,则可提高他们选择吃糖的几率。
这种要想B,除非A的方式最初是起源于祖母对付孙子的常用方法,比如“先吃青菜(孩子不爱吃的),然后你就可以吃肉或者是零食(孩子爱吃的)”,后来普雷马克对此做出来总结: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从而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普雷马克原理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1938)做过一个相关的实验:
在一个装有杠杆装置的箱子中,杠杆和与传递食物的机械装置相连接,只要小白鼠踏上杠杆便将丸子便滚落到食盘。在箱子内允许小白鼠自由活动,经过一番摸索之后,小白鼠无意间发现踏上杠杆有丸子滚落出来反复尝试之后,小白鼠便学会了按压杠杆来获取食物形成了一个条件反射。斯金纳将这种条件反射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以区别于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或应答性条件反射)。由操作性条件反射所构成的行为叫操作行为,操作行为的形成过程叫操作学习。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操作性行为形成的重要手段并进一步提出操作学习的基本规律即:
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则这个操作的强度(反应发生的概率)就增加。
在实验的过程中,食物丸子对于小白鼠来讲就是一种强化物,并且它是在小白鼠按压杠杆之后出现的,正是因为丸子这个强化物的出现,使得小白鼠按压杠杆的行为增强,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强化总是伴随反应之后出现的,在心理学上面强化和反应之间的这种关系被称之为“强化的依随性”
出于大脑的本能以及认知能力的限制,孩子在小学阶段很容易出现“不想写作业只想玩”的现象,在普雷马克原理的指示下,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利用物质或者是精神强化物,来引导孩子通过“遵守规则(约定)——得到奖励”的模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对孩子专注力的培养,因为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孩子需要短暂的克制、忍耐。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专注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专注力越好,学习效率越高,学习成绩提高越快,反之,专注力越差,无论怎么做,成绩都很难有所提升。
与此同时家长需要清除的是孩子之所以愿意听话配合学习,其实是冲着后面喜欢的事情去的。有时候往往为了能尽快做后面的事,而把前面的事随便敷衍了事。
我记得之前陪儿子看《小猪佩奇》里面的一段场景:
佩奇和乔治想到外面去玩,猪妈妈同意了,但猪妈妈要求他们要吃完早饭再出去。
佩奇为了快点去外面玩,一大碗饭一大杯果汁,一下子就吃完几乎是吞下去的。
佩奇还催促乔治赶紧吃完,结果由于乔治太小,吃得太快都打嗝了,因为肚子不舒服导致后面玩也没有玩好!
所以父母不能简单粗暴地利用孩子喜欢做的事去刺激孩子做不喜欢的事了,而要发挥父母的聪明才智,对这一原理进行改良,适当提一些具体的“补充条款”来加以约束!
父母在使用过程中如何避开普雷马克原理的雷区呢?
普雷马克原理所形成的习惯,会培养出了孩子的大脑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如果能通过表扬、激励、引导、适当的压力等方式,不断刺激大脑,重复产生多巴胺,产生理性分析或欺骗,就有可能让孩子逐渐找到自己的内心驱动力或人生价值,甚至进入心流体验。但是一定要正确使用这个原理,使用不当对孩子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下面是一些家长容易出现的误区:
父母对孩子低频行为的质量要求不具体就拿上面小猪佩奇的例子来说吧!猪妈妈可以要求他们慢慢吃,只有慢慢地吃完饭才能出去玩等等。如果我们对低频行为不加以限制的话,孩子就会趁机偷奸耍滑,能蒙混过关就行,这种情况对大一点的孩子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让他把房间打扫干净就玩会游戏,孩子往往只将显眼处的垃圾随便扫一下就玩游戏去了。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先行为后强化”,一定要看到孩子做好低频行为才能给出“强化物”,这是普雷马克原理运行有效的重要前提。
父母给出的强化物对孩子来讲诱惑力度不够父母应该确定找的这个强化物确实能激起孩子的兴趣,如果说家长希望孩子考上班级前5而努力学习,但是给出的强化物仅仅是玩游戏2个小时候,如果这个强化物诱惑力度不够,孩子在心里会对比家长给出的这个奖励是否值得自己去努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那家长的这个行为就是无用功。
低频行为的阻力太大造成“超限效应”有时候孩子把孩子弄得到处都是的,积木玩具这里一颗那里一颗,毛绒玩具这里一个那里一个,绘本也是到处都有等等……即使是大人都要收拾老半天。这时即使再有诱惑力的条件,孩子恐怕也很难一次性收拾好,中间可能要耍赖几次,需要父母适当给予帮助和鼓励才能完成好。
所以必要的时候父母可以将低频任务合理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让孩子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完成好!心理学上有个“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有些家长或许认为,从孩子长远来看,一直用这种暂时性的策略不一定非常有利。因为经常这样做,会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我做这件事情是因为我想要……”的惯性思维,从而缺乏真正持久的内在动机。
所以我们应该有选择地灵活运用这个原理,不要让孩子一味地为了奖励而做事。简单来说,就是家长要把这种外力推动的方式,逐渐转变为孩子内在的自信心。让他认识到“自己能行”,而后朝着一个个短期目标前进,并在不断成功的过程中获得喜悦,产生胜利者效应。
父母如何在生活中正确运用普雷马克原理去激发儿童的主动行为。
正确选择强化物父母在选择强化物时,必须先去了解与所要强化的学习行为相比,孩子更喜欢什么,并把后者作为强化物,才能有效果。
比如,父母可能自认为画画要比写字有趣得多,因此告诉孩子说:“你今天先把这一课的字写完,然后就可以去画面了”。你心里想着这回孩子就能好好写字了,可他根本不买账,因为他实际上宁愿多写字,也不愿去画画,因为比起写字来说,画画似乎显得更没意思。
那我们应该怎样找强化物呢?
这就要求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多注意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只要父母注意留意孩子,这样的强化物比比皆是,父母只需好好利用即可!
孩子在超市表现出对某个玩具的喜爱,那我们就可以把这个作为奖励激励孩子做一些事情。
让孩子得到更深层次的自我肯定除了外界连接之外,孩子还需要得到更深层次的支持与肯定,这来自于他自己。
他需要先了解自己是谁,而后才能做到接纳欣赏与鼓励自己,并自发地想要提升自我价值。
对于这一点,父母可以做的是,不断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就像孩子不愿意做作业,是因为觉得题目太难,家长可以说:
我们先做简单的,然后再来把这中间的问题搞清楚,就可以做出难题了。班上的其他同学之所以能做出这道题,是因为他们平时付出的努力更多一些,如果你也想获得他人的肯定,付出努力追赶上他们,也能达到一样的效果。不要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而要告诉孩子如何做,并让他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平时与孩子一起学习,让孩子看到父母的榜样作用,这也是一种深层次的潜在鼓励。良好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格外信服父母,对于这点家长无需怀疑。通过前面讲了那么多,相信你一定能感受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而现在则到了和孩子一起来总结学习方法的时刻,因为和玩儿一样,既然玩能玩出花样,找到规律,学习也一样。那么,家长请不妨牺牲点你的业余时间,和孩子一起来总结学习方法,发现学习的规律,这些恰能让孩子轻松学习的根本。在这方面家长们一定感触特别深,在和孩子一起走了儿童期,又一起度过了青春期,家长们若是经常做学习方法的探讨,孩子几乎像对待玩儿一样,就轻松搞定了学习。
总之,普雷马克原理并不想一些家长认为的那样,只是一种暂时性的策略,还不一定非常有利。善用这个原理,解决孩子的学习惰性问题,并且培养孩子内在的积极动力,这才是核心所在。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

育妈妈记

30.8万获赞 2万粉丝
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教你做更好的父母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