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冠兰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而拍摄的《开国大典》,在电影票价仅1元钱的当年,获得1.7亿元票房,创造了我国的一个票房神话。正因如此,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能够在电影院一睹它的风采,对笔者来说,也是一件幸事。
以现今的技术看,《开国大典》并不出众,尤其是能够出彩的战争场面,如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往往被一带而过,并不进行重点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影效果。不过,从《开国大典》的立意看,这正是创作者的有意为之,李前宽、肖桂云两位导演将主要精力放在叙事上,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展现建立新中国之艰难。历史人物众多,涉及内容复杂,又能够做到故事生动、内容充实、人物丰满,《开国大典》不啻为一部优秀的历史“纪录片”。
对中国革命贡献巨大的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无疑是《开国大典》的主角。毛泽东在军事上的指挥若定和在生活中的温文尔雅,形成绝妙的衬托。革命成功之时,亲人却所剩无几,他悲痛的心情可想而知;不开后门,不忘师恩,大公无私的领袖形象扑面而来。这些真实历史片段的再现,让观众看到一个血肉丰满的领袖。性情温和却又严于律己,长于谋略却又高瞻远瞩,因此,由古月饰演的毛泽东无疑是成功的。
对国民党将帅,譬如狡猾精明的白崇禧、自作聪明的李宗仁、颇为无奈的张治中、阴险狠毒的毛人凤、亦步亦趋的蒋经国等,均塑造得较为成功。尤其是孙飞虎饰演的蒋介石,更是活灵活现。他老谋深算,将下属们玩弄于股掌之上,知道对谁要打,对谁要拉,对谁要进行严厉斥责,对谁要实行怀柔政策。然而,此时的国民党政府早已经是病入膏肓,他纵有翻云覆雨的手段,也是无力回天。在溪口老家的妙高台,蒋介石听孙子蒋孝文背诵亡国之君李煜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心情之沉痛可想而知,堪称影片的神来之笔。
主创们对历史抱着近乎神圣的虔诚态度令笔者肃然起敬。整部《开国大典》,几乎所有的故事片段都是真实的,几乎所有的台词都有出处,少有虚构和臆说。这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正是今天历史影视剧创作者所应该学习的。只有敬畏历史,才能再现历史;只有尊重创作,才能创造佳作。这是《开国大典》之所以能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的主要原因。
再联想到当年的创作背景,能有如此血肉丰满的影片的出现,正是基于共产党人的强大自信。先辈创业艰难,吾辈守成不易,只有铭记来路,才能不忘初心;只有不忘历史,才能开创未来!
2019年11月1日《河南日报》第13版
编辑:河南日报文艺部
举报/反馈

河南日报客户端

664万获赞 16.2万粉丝
河南主流新媒体 中原政经第一端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