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陆军小学堂,又名黄埔陆军小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五月开办于广州黄埔平岗乡武备学堂旧址。初为广东陆军中学堂附小,1906年9月改为独立的小学堂,学制2年。毕业后即可升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堂。首任总办为虞汝钧(曾任南海县令),下设监督、提调、文案、司事、司书等。著名的老同盟会员赵声曾任过监督一职。教职员工共约百人。
该校招生对象为高校毕业生或初中一年级学生。课程有国文、历史、地理、修身、外文、算术、几何、代数、三角、物理、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气象学、生理卫生学、图画、音乐、国语、野外要务等。每期学生须学一门外语(曰、英、德)。术科有徒手教练、持枪教练、单个教练、班排队教练、野外演习、柔软体操、器械体操、刺杀、剑术、射击等。
从1905年~1910年,共招收5期学生,约480人。民国元年(1912年)广东军政府将学堂改名为陆军小学校,至第八期停办。黄埔陆军小学开办的时间不长,学生人数也不过几百人,却为近代粤军和国民革命军培养了一大批将才。其中的精英大都汇集在以邓铿为师长,李济深为参谋长的粤军第一师里,粤军第一师后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时期第四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被称之为“铁军”。黄埔陆军小学的毕业生在北伐“铁军”中大多担任重要职务。“铁军”军长张发奎,十九路军创建人陈铭枢等均出自该校。黄埔陆军小学走出的十大名将,名单如下:
1.张发奎(1896年9月2日-1980年3月10日), 广东韶关始兴县人,客家人,香港崇正总会名誉会长。北伐、抗战名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参加中国同盟会。1922年任孙中山总统府大本营警卫团第三营营长。1925年冬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12师师长,次年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占汀泗桥、武昌城等作战中,因有战功升任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军长。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集团军总司令、兵团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方面军司令官等职,率部参加过淞沪、武汉、昆仑关等战役, 是著名的抗日名将。
抗战胜利后,任广州行营(后改行辕)主任,1947年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9年3月任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7月辞职,去香港定居,直至1980年3月10日病逝。
2.邓演达(1895年3月1日-1931年11月29日), 广东惠阳永湖乡(今惠州市惠城区三栋镇),原籍广东梅县丙村镇 ,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1909年入广东陆军小学,曾参加辛亥革命。1914年 考进武昌陆军第2预备学校,1919年保定军校毕业。 1920年后,历任粤军第一师参谋兼独立营营长、第三团团长。 曾两次率兵讨伐陈炯明叛军,深得孙中山的信任和嘉许。
1924年5月任黄埔军校训练部副主任,后任黄埔军校教育长。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同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随军北伐。 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主席团成员、汉口行营主任、中央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农民部部长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代理校长等职。 1927年"四一二政变"爆发后曾著文谴责蒋介石、汪精卫,并与宋庆龄等展开反蒋活动。
1927年9月与宋庆龄去苏联,12月到德国柏林。1930年5月回到上海, 8月组织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第3党),表示要推翻蒋介石的反动政权,继续完成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被选为总干事。1931年8月因叛逃告密在上海被捕,11月29日晚被秘密处决于南京麟麒门外沙子岗,年36岁。
邓演达烈士墓 3.陈铭枢(1889~1965),字真如,广东合浦曲樟(今属广西)客家人,1906年入广东陆军小学堂,加入同盟会。后升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堂。1912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3 年离校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赴日本入大森浩然庐学校。1924年经邓演达介绍任粤军第1师第1旅旅长。
1926年7月率第四军第10师参加北伐战争,在友军配合下于汀泗桥、贺胜桥击败吴佩孚守军。11月所部扩编为第11军,任军长兼武汉卫戍司令。1927年3月由武汉去南京。5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一度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代院长,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广东省政府主席,京沪卫戍总司令官,兼代理淞沪警备司令,国民革命军右翼集团军总司令,一手创办十九路军,是十九路军的精神领袖。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陈铭枢命令第19路军抗击日军,反对妥协政策,受到蒋、汪排斥。10月毅然辞职赴法国。1933年回国,与李济琛等发动福建事变,十九路军失败后陈铭枢失去了军事实力,沦为政坛看客。1933年底去香港,继续从事反蒋爱国活动。1947年6月被授为陆军上将并退为备役。
1948年1月在香港与李济深等建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等职。
陈铭枢(右一)与龙云(右二)等合影 4.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 ,广东韶关市乐昌市九峰镇小坪石村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1907年考入黄埔陆军小学学习,后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8年参加孙中山新建立的援闽粤军,任司令部上尉参谋,不久任第一师机关枪营营长;1921年5月任孙中山总统府警卫团第一营营长(其余两个营长为张发奎、叶挺),成为著名的粤军"三剑客"之一。
1924年东征时任粤军第一师少将副官兼师参谋长。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任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12月升代第一师师长。1927年11月张发奎、黄琪翔在广州发动政变,夺取李济深在广东的军政大权。薛岳也公开叛变李济深,投靠张发奎。所率新编第二师改编为第四军教导第一师,任师长。张发奎反蒋失败后,薛岳投靠蒋介石,1933年5月任第五军军长,参加对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与红军多次作战。
抗日战争中指挥了四次长沙会战等著名会战,时有抗日"战神"之称,被认为是"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后在1950年的海南岛战役中任海南防卫总司令,战役失败后撤退至台湾。1952年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蒋介石先后给了薛岳几个虚衔,如"总统府战略顾问"、"中国国民党改造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行政院政务委员"等。两蒋父子固然执礼甚恭,但并不授予实权。薛岳无兵可带,无仗可打,百无聊赖,多半闲居在台湾南部嘉义乡间,过着半隐退日子。1998年5月3日逝世于台湾,享年103岁。
5.叶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广东惠阳人,客家人。1911年入惠州府立蚕业学校,1912年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后进入保定军官学校。I919年参加援闽粤军。同年加入国民党。1921年任孙中山总统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1924年,在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春任第四军独立团团长,5月,率部北伐,担任先遣队。北伐军占领武汉后,部队扩编,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1927年8月1日,率部参加南昌起义,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叶挺出任工农红军总司令。1928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接到党的通知,要他前往苏联。经香港、马来西亚、日本至苏联。由于先后受到李立三、王明的无端指责而决定退出共产党,加入由国民党左派邓演达、陈友仁、宋庆龄发起组织的“第三党”。
1933年11月到福州帮助蔡廷锴、蒋光鼐等人在“福建事变”后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934年在香港加入了李济深、陈铭枢等组织的以抗日为主旨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1月出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授中将军衔。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奉派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入狱五年。1946年3月4日,经中共中央多方面的努力下始获自由。1946年4月8日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附近失事,遇难身亡。
叶挺夫妇与孩子合影 6.陈济棠(1890-1954), 广东防城港(今广西防城港), 客家人,粤系军阀代表,中国国民党一级上将。1907年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秘密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又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任粤军李济深部第四军十一师师长。1929年蒋桂战争起,李济深被蒋介石扣押, 陈升任第四军军长兼广东绥靖委员,后再任第八集团军总司令。之后数年陈集广东党政军大权于一身,长时间主政广东,政治上与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礼,在经济、文化和市政建设方面则颇多建设,有南天王之称。
1936年6月,陈与桂系联合,以“抗日救国军”名义反蒋(两广事变)。但下属被蒋收买,余汉谋等亦通电表示服从中央,陈济棠被迫出走香港。抗战爆发后,陈济棠由欧洲回国,任国民政府委员及最高国防委员和战略委员会委员。1940年春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
1949年,任海南行政长官兼海南警备司令。1950年到台湾,任总统府战略顅问。1954年11月3日卒于台湾,举殡时,台北及香港都有盛大的送葬仪仗。
7. 蒋光鼐(1888年12月17日-1967年6月8日), 广东东莞虎门人。1906年考入广州陆军小学第二期,经同学陈铭枢介绍在入学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1909年升入南京第四陆军中学,1912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骑兵科学习。1913年7月江西都督李烈钧就任讨袁军总司令,通电全国,讨伐袁世凯。蒋光鼐与同学张廷辅、季方等30多人毅然离开学校,奔赴江西,为右翼军司令部少校参谋。失败后逃亡日本,进入黄兴、李烈钧等在东京郊外的大森创办一所军事学校"浩然庐"学习。1915年初回国。
1916年春参加李烈钧统率的护国滇军,担任第二梯团少校参谋。1917年9月,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 出任大元帅府警卫营第一连少校连长。1921年5月任孙中山总统府警卫团少校副官,1922年6月升任警卫第二团中校团附。1923年8月升任建国粤军第1师补充团团长。1924年1月调任粤军第1师第1旅第2团团长(第1营营长蔡廷锴)。粤军第1师扩编为第4军,陈铭枢为第十师师长,蒋光鼐任副师长兼第28团团长。
1926年随第四军北伐,11月第10师扩编为第11军,任副军长兼第10师师长。1927年3月随陈铭枢往南京投蒋。蔡廷锴率第10师脱离南昌起义军后,恢复第11军建制,蒋光鼐仍任副军长。率部返回广东休整。中原大战时为蒋介石立下汗马功劳,所部扩编为第19路军,任总指挥。
1932年1月28日,率十九路军抗击日军侵略。1932年10月,因淞沪抗战有功,蒋光鼐获得青天白日奖章。淞沪抗战后,蒋光鼐调福建任省主席兼绥靖公署主任。1933年与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等率十九路军发动反蒋政变, 失败后去香港。1935年联合十九路军将领通电反蒋,主张联共抗日。
1946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广东省政府委员,纺织工业部部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常务委员,民革第二、三、四届中央常委。1967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骨灰先存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1997年与蔡廷锴一同迁葬于广州19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将军墓。
8.余汉谋(1896-1981), 广东高要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小时靠姐姐的资助,读到高等小学毕业,后考上黄埔陆军小学。1916年参加中华革命党。1919年秋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皖系军队任少尉排长,从此步入军界,开始了他长达几十年的戎马生涯。
1925年8月任粤军第四军上校团长,成为后来的南天王陈济棠的左膀右臂。1927年始任第四军第十一师副师长、师长、副军长。1930年任陈济棠第一集团军第一军军长。两广事变时叛陈投蒋。 1936年9月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任四路军总司令、广东绥靖公署主任,主政广东。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第七战区司令长官。曾被选为国民党第四、五、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46年任衢州绥靖公署主任,授陆军二级上将。1948年5月临危受命,升任国民党军队的陆军总司令。1949年初,任广州绥靖公署主任、华南军政长官。
1950年5月率残部从海南岛逃往台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中央"评议委员等职。1965年9月授陆军一级上将。1981年12月病逝于台北市。
8.黄琪翔(1898年9月2日-1970年12月10日), 广东梅县人。 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北伐、抗战时名将。1910年,进其族叔黄钧选创办的梅县务本中学读书,后到广州进优级师范附中求学。从1912年起先后在广东陆军小学、湖北第三陆军中学、保定入伍生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兵科第六期学习。1920年任保定军校任炮兵队队长,陈诚是他队上的学生。
1924年1月加入国民党。次年任粤军第一师第一旅第一团第三营营长。参加了第一次东征,战后,第一团扩编为独立旅(旅长张发奎),黄琪翔升任该旅第二团团长。同年8月粤军第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独立旅扩编为十二师,任该师第三十六团团长。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举行北伐。黄随第四军第十二师进入湖南、湖北和江西、河南,在平江、汀泗桥、马回岭、上蔡、临颖等重要战役中,都建立了功勋,成为北伐著名的战将之一。
第四军江西击败孙传芳后会师武汉,第十二师扩编为第四军,黄琪翔升任该军第十二师师长。1927年4月19日,武汉政府出师河南,继续北伐。黄琪翔为第四军前敌总指挥(时黄已升任副军长)。6月升任第四军军长。八月率第四军尾随南昌起义军进广东,11月随张发奎率第四军发动驱逐李济深的"张黄事变",占领了广州的中央机关和地方军政机关,改组广东省政府和政治分会,任广州卫戍司令。12月12日,四军留守广州的教导团和广州工人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动了广州起义,黄琪翔对这一事变负有重责,在内外舆论指责下,离职前往香港。1928年春赴日本,同年7月赴德国柏林,入柏林大学补习德文。1929年5月应宋庆龄之请,护送宋回国参加孙中山移灵南京典礼,后寄居上海。
邓演达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第三党,农工民主党的前身),黄力予赞助。担任军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次年11月,邓演达被蒋介石杀害,黄乃负起与各方联系之责,继续领导"第三党"的工作。
抗战时先后任集团军总司令、中国远征军副总司令,获授青天白日勋章。战后第三党改成为"中国农工民主党",曾担任秘书长、副主席。1949年回北京参加政协 ,任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57年鸣放时公开批评苏联,反右开始即被划为右派。文革时再受人身冲击。1970年逝世。
黄琪翔夫妇 9.李汉魂(1894-1987),广东吴川人。小时在家读书,曾肄业广东高等学堂法科专业,后又改考广东陆军小学第六期及武昌陆军预备学校第二期,1916年转入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阎锡山部任见习军官,后因病回乡,在吴川中学执教。不久到粤军第二师担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驻粤各军政编为国民革命军,李汉魂在由粤军第一师扩编的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任参谋长。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第四军11月回师武汉休整, 升任十二师三十六团团长。1927年4月,武汉国民政府继续誓师北伐讨奉,胜利后第四军回师武汉,李被提升为二十五师中将师长。 1928年随第四军参加蒋介石的二次北伐,在山东配合友军歼灭张宗昌军阀残部后,集中整编,第四军缩编为第四师,张发奎任师长,李汉魂任副师长。
1929年随第四军联合桂系反蒋,经历了花县。北流、衡阳几次混战失败后,李汉魂辞职离开第四军赴港居住了一个时期。1933年陈济棠任命李汉魂为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总参议,1934年调任独立第三师任师长兼粤北区绥靖委员,并任第三军副军长兼师长。
抗战爆发后,任粤军六十四军军长,请缨北上抗日。1938年10月21日广州失守。11月李汉魂受任广东省政府主席, 12月率师回粤。后升任三十五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1月辞去三十五集团军总司令职,全力从事广东政务, 在广东任省政府主席6年8个月。
抗战胜利后,李汉魄调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后到欧美考察。 1949年元旦,李宗仁代总统职,他应召回国任上将参军长。3月何应钦继孙科组阁,李汉魂任内政部长,不久,辞去职务,转道香港赴美定居,1982年应廖承志同志的邀请回国访问。1987年6月30日病逝于美国纽约。其骨灰由女儿李浈带回祖国安放在广东韶关古刹--南华寺。
10.吴奇伟(1891-1953), 广东大埔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从小家境贫寒,在伯父资助下,在惠州读完小学和中学。后在广州黄埔陆军小学、武昌陆军小学学习,再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于第六期。后在广东陈炯明部任见习排长,历任排长、连长、副营长等职。
北伐战争中,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三十六团参谋长(团长黄琪翔)、第三十四团团长、第十二师师长、第四军军长。1937年率部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长江上游江防军总司令、湖南省政府主席兼湖南省军管区司令,在湘、鄂、粤对日作战。
抗战胜利后,任武汉行营副主任,华北"剿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徐州绥靖公署、广东绥靖公署副主任。1948年任民革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5月在广东东江地区率部起义。同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3年7月1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2岁。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