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说了,小说以“人”为核心。
《三国演义》我们记住了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西游记》我们记住了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
人在小说在,人亡小说亡。这里的“人”是广义,泛指一切有性格的事物,如赋予一块石头以性格。如果一切事物没有了性格,也就没有了故事。如何写好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呢?
一、统一中强化人物性格
统一中突出性格其实是强化某个人物。一个好人把好事做尽,什么都毫无瑕疵、十全十美;一个坏人把坏事做尽,什么都瑜不掩瑕,丑态百出。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他一个人把妙事做尽,连“草船借箭”也算上了他。只为突显他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本领,让他成为了神一样的男人。
而曹操呢,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人把坏事做绝,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好一个奷雄!
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里,吉卜赛不仅拥有冰肌玉骨、倾国倾城的容貌,而且还有一颗温良恭谦、乐善好施的心,是一个外表美与心灵美相统一的好女人。
这种强化手段能把人物表现到极致,使性格鲜明突出。但切忌过于神化——人不在是人,要么是魔,要么是神,会有点假。
二、对立中突显人物性格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有在矛盾下才能触达真实。《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神人神到极致,坏人又坏到极致,完全是一个平面人。要想塑造丰满立体的人物,你必须从对立的情景入手。如杰克伦敦的《海狼》:
一个人见人爱,车见爆胎的美女,偏偏喜欢把金币抛入海中,引诱小孩子跳入海中,然后被鲨鱼吃掉。海面一片血红。
看看一个如花似玉的女人,却有着一颗蛇蝎一般的心。
《巴黎圣母院》中,道貌岸然的神父竟然想女人?并且用卑鄙的手段追求吉卜赛;而长着大瘤子的丑八怪卡西莫多,却多次救人,最后为了心爱的女人,竟舍弃生命。
这样的对比写作手法,往往更真实,直抵灵魂,使读者为之颤动。
三、心理描写窥视人物性格
最早以前的小说,为了追求客观性、真实性,很少有人进行心理描写。直到从曹雪芹的《红楼梦》开始,才开始重视起来。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只要加入了心理描写,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你都有可能喜欢上他。
比如林黛玉——一个集所有缺点于一身的女人。她整天病怏怏、萎靡不振、多愁善感,爱钻牛角尖,喜欢挖苦人,自私不讲理,一哭二闹三上吊;她唯一的优点就是有才华,但女子无才便是德,也变成缺点了。
但读者就是喜欢她,只因为作者加入了太多的心理描写,让读者走进了她的心里,觉得她可爱、真实。
以上3种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中,你偏爱哪一种呢?
本文参考资料:《教你写小说》第一课
试想,如果你把好人当坏人写,坏人当好人写,再加入心理描写,会出现什么样的立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