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小城庸人趣聊历史,浏览一分钟,放松60秒。
在所有的皇帝中李世民可谓是风光无限,万人称赞。李世民即位以后定年号为贞观,出自《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寓意就是李世民不会像隋炀帝那样不管百姓死活,自己要以正道治天下。
而在李世民执政的23年里确实也像他说的那样在思想上以民为本并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政治根本;在政策上虚怀纳谏并提出”以古为证,可以知兴替“的执政方针;在用人上坚持“唯才是举”的选拔制度;使得人才鼎盛,四海安定、百姓休养生息,国泰民安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
▲李世民统治期间被称为贞观之治
俗话说得好,要想评价一个人我们要盖棺定论。得等他死了,盖上棺材板了啥也不能干了,这个时候对他的评论才是最全面最真实的。所以从整个人生来看,唐太宗李世民并不像人们称赞的那样是位永远开明的皇帝,他的后半阶段跟前半段判若两人,几乎跟隋炀帝差不多,整日沉迷享乐,奢侈糜烂。
至此我们不免要心声怀疑,既然唐太宗被我们夸大了。那贞观之治能全都算唐太宗自己的功劳吗?显然一个国家的治理是绝对不是仅靠一人的,既然不是一个人,那贞观之治谁的功劳最大?用李世民自己的话来说应该是魏征。
▲唐太宗年间著名谏臣
▌魏征是谁?李世民和魏征又是什么关系?
魏征在隋末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不出名而已。最开始是跟随李密的后来跟了窦建德都没被重用,直到跟了太子李建成,才慢慢显露自己的才华。但真正让魏征名扬天下的还是李世民,不过李世民召见魏征第一面的时候是要杀他的。
在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不想背上骂名想找个人替他背黑锅,他想到了魏征。就派人把魏徵带过来当着大家的面问:“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这句话问得极其巧妙,不管魏征怎么回答,李世民都已摆脱了自己的责任。
魏征敢狡辩当场就杀了,可是魏徵回答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还有你什么事啊!”对于这个回答李世民非常满意,下令重用魏征。
▲从此魏征正是登上历史的舞台
▌为什么魏征的功劳最大
第一:只有魏征敢大胆说话,当时朝廷中比魏征大的官有的是,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但他们都太传统,虽然也能提出建议,但从来不敢顶撞,只有魏征从来不给李世民面子。
史料记载魏征一生中当着群臣的面先后进谏200多次,好几次李世民都非常生气,非要杀了魏征。魏征也多次解释说:“我不要做忠臣,忠臣都是挑你喜欢听的说,你又不是万能的,你喜欢听的也有不对的;我要做良臣,良臣就是不管你喜不喜欢,只要是对的我都要说,如果所有人都像我这样做良臣,那你犯错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国家就会越来越好。”
▲唐太宗对魏征是又爱又恨
第二:魏征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主要核心就是建立君臣民三者协同的治国体系
首先,君王要明白一个道理,天下不是君王自己的而是大家的,皇帝只是给天下人民打工的。用唐太宗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强调要君臣同德同心,共治天下。人无完人,所以是个人就会犯错,作为君王要能听得进去臣子的意见,不能学习隋炀帝一意孤行,要广开言路。
最后要尊重生命,不能滥杀无辜,不能损害百姓利益,要承认人民才是君王存在的前提,没有人民,君王就是光杆司令了,所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后人为魏征建立的博物馆
任何事情都不能寄希望于一个人上,而是通过治国体系的完善来实现。而这个治国体系正是魏征的政治抱负,正是因为前期李世民遵守了这三点才有了贞观之治。后来魏征死后,没人再敢进谏,李世民统治的时期也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如果说一开始就没有魏征,那或许真的不会出现贞观之治,从某种程度来说李世民和魏征两个人是互相成全,你觉得呢?
▲唐太宗与魏征称为君臣互助的典范
本文参考治理:《易中天中华史:隋唐》《隋唐五代史》
举报/反馈

少先小队长

18.3万获赞 245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