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任何信念。”——爱因斯坦
人与人之间如果想要达成尊重与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求同存异。
再能沟通的两个人,也难免会存在观念上的分歧,就像是彼此之间有不契合的棱角。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身上多少都有自己的棱角。
只有能够包容彼此的缺点,才能接纳彼此的不完美,而不会让这种不完美,影响到两个人的交往。
固执的人,总是想将自己的观点硬生生套在别人的身上,甚至不顾别人的意愿,让别人强行顺着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走。
最常见的这种模式,出现最多的地方,就是家庭。
小的时候,你想要和小伙伴一块出去玩,可是父母却严厉地叫你回屋看书,背诗。
上学的时候,你想要放松一下,看一看课外书,打打游戏,而父母却呵斥你:一天到晚净学一些不好的东西,看小说打游戏有什么用,能帮你提高学习成绩吗?
然后不由分说地将你的书和游戏给没收了。
填志愿的时候,你想报考医学专业,而在家里的大人看来,教育业更赚钱,学医又要多学上几年,于是不顾你的意愿,把你的志愿更改了。
甚至到你毕业工作了,想要靠自己的能力打拼出一番事业,父母也会理直气壮地说还是找个铁饭碗更靠谱一点。
即便你的理由再靠谱占理,他也不会更改自己的观点。
他总会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固执地不肯放弃。
一旦遇到这样的人,我们总会觉得生气,却又无可奈何。
等我们冷静下来,细细一想,就会不难发现。
这些人之所以这么固执的原因,最主要的,无外乎其认知能力过低。
这样一想,就不免释然了。
交流是需要认知能力在同一水平上的,和认知能力比自己低的交流,自然难以获得理解。
1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场合:你打算用忿恨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西德尼·史密斯
大文豪高尔基也曾经发生过因为固执己见,而导致结果适得其反的事。
一天夜晚,这位举世闻名的作家从剧院里走出来。
他的脸色铁青,腮帮因为咬牙切齿,而咬得紧紧的。
高尔基一边快步走着,嘴里一边喃喃地不停念着:“胡闹!歪曲!”
而这一天,正是高尔基的剧作《耶戈尔·布乔雷夫和其他的人们》在剧院上演的时候。
而令高尔基如此气愤的原因,是当他看见结尾的时候发现,导演未经过他的同意,将结尾改成主角布雷乔夫死了。
这一剧情的改动,让整部剧作的悲情氛围变得更加浓郁,观众的情绪也被调动了起来,每场谢幕的次数,居然达到了二三十次!
现场雷动般的欢呼声明显昭示着这部剧作改编的成功,但作为原作的高尔基看了之后,却非常生气地说:“布雷乔夫没有死。”
看完这场演出后,高尔基找到了导演,表示:“你得改回去。”
“为什么?”导演对高尔基的要求表示愕然,“这样的效果不是更好吗?”
高尔基却坚持自己的观点:“布雷乔夫当时没有死,要尊重事实。”
导演原本很是满意自己对于这一情节的改动,而演出时,那些观众热烈的掌声,就是对他改动最大的认可,面对高尔基的要求,导演一开始,也是并不愿意的。
可是高尔基却再三坚持,面对原作,导演也只得无奈地将剧情修改为:布雷乔夫虽然倒下了,但却并没有死。
这一次的改动,高尔基十分满意,可是当剧目演出后,观众谢幕的次数便只有五六次了,完全没有之前那么热烈的剧场效果。
坚持有时候能够让我们努力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可是有时候,不恰当的坚持,就成为了固执,不仅不能让我们达成想要的目的,还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2
“一个不懂宽容的人,将失去别人的尊重,一个一味地宽容的人,将失去自己的尊严。”
固执的人,往往认不清自己的位置,总是习惯性将自己摆在中心的位置,自以为天地万物都是按照自己的观念运作。
一旦遇到观念与自己相悖的人,他便会像是被侵犯了领地的野兽一样,竖起全身的刺,想要驱逐,或是同化对方。
比如骡子,它同时承袭了马和驴的长处:体型硕大,脚力佳。
可一旦骡子发起性子来,它的脚就会像是被铁钉钉在地上一样,一步也不肯往前走。
即便是它的主人,如果是一个新手,只懂得死拉硬拽,那不但拉不动分毫不说,还可能会被骡子反踢一脚。
但如果你往它的嘴里塞一把沙子,骡子就会因为忙着吐沙子,而忘记自己生气的原因,继续乖乖地往前走。
3
“人们对一切都会厌倦,除了对理解。”——维吉尔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越低,那么他的想法就会越单一,看待事物的盲区也会更多。
世界是一个纷杂混乱的环境,我们坚持自己固然重要,可一旦我们将自己的观点总认为是正确的,而将他人的看法和建议都认为是错误的时候,我们就容易故步自封。
为了所谓的“自尊”,拒绝听取他人的意见,甚至拒绝让自己拓展见识,得到进步。
有人将固执当成一种张扬的性格,认为这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这种观点,错在将自己多余的棱角当作个性。
一个优秀的人,他不是因为自己的固执而优秀,而是因为他的长处。
而许多的人错误在于,把自己的固执当作长处。
举报/反馈

小故事大哲理

15.6万获赞 4.3万粉丝
故事虽小,带给你的是无穷知识和无尽智慧!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