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蕴岭。封面新闻记者代睿摄
封面新闻记者代睿
9月28日,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与《东亚评论》杂志社共同主办“国际关系与秩序的转变”专题研讨会。会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蕴岭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国际性的新型发展合作倡议,同时也为更多国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
9月28日,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与《东亚评论》杂志社共同主办“国际关系与秩序的转变”专题研讨会。封面新闻记者代睿摄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周年。据“中国一带一路”网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7月底,我国政府已与136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195份政府间合作协议,商签范围由亚欧地区延伸至非洲、拉美、南美、西欧等相关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初,我们更多考虑的是经济”,张蕴岭表示,传统产业转移时把过剩、过时的产业转到不发达国家,但中国不能这样做,也做不成。怎么办?通过“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培育当地发展能力,改善当地发展环境,特别是基础设施环境,实现内生性经济发展。为解决融资问题,通过合作方式建立亚投行,成立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
“通过这种方式,大家慢慢体会到新的含义,就是通过一种新的合作发展方式,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大问题”,张蕴岭指出,过去的发展合作主要是援助,由发达国家援助不发达国家,另外市场就是产业转移。而“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用合作方式,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张蕴岭解释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因为“带”是可以延伸与拓展的,是大区域发展框架,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把亚欧大陆连接起来。而海上丝绸之路,赋予它新的含义,那就是沿海国家加强链接,共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一种开放式的海洋,通过共同利用海上资源来实现共同发展,具有一种全新的含义。”
张蕴岭认为,“一带一路”为开放式合作,提供大平台、大机遇。
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2018年,“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级别研讨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今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举行。张蕴岭认为,这意味着“一带一路”已成为具有国际性的新型发展合作倡议。“大家都愿意参加,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新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方式。”
回顾过去的世界经济发展,张蕴岭说,以前我们更多着眼于开放市场,主导的思想就是只要开放就能发展,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开放之后没有基础设施,没有筹资能力也是不行的。因此,改善当地发展环境,不仅是产业转移,要让它有能力建设,共同发展,所以说是新型发展合作。“一带一路”是新生事物,也是靠不断摸索和探索。
在张蕴岭看来,“一带一路”的前景取决于合作各方的共同努力,大家都要参与,中国提供的是一个倡议,同时也通过实力来推动,但是只有中国推动还是不够的,需要各国共建。通过合作、制定规则的方式来逐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