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我?这是修行中必须要清楚的大问题,是通往解脱束缚、得大自在之路的起点。有人会说,人不就是一具肉体加上思想感情吗?这样的认知不能说错,但对修行没有任何意义,实际之,真正的“自我”要复杂的多,这个问题在各宗教文化当中都有论述,只是侧重不同。
先看这样一个事实,人的婴儿时期有一段是没有记忆的,这段时期在“知”当中是没有“我”和“物”的概念的,这种状态可以叫做“物我两忘”,一片浑沌,此时的“识”叫“元知元识”,是没有区分与对立的。也就没有“自我”的概念,之后,五感开始产生,这样就把“我”和“物”(这里的物包括别人)割裂开来,“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生活因此而展开,也正因为不同的“自我”确认而有无穷无尽的人生体验。那么,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我们定义的“自我”是一个基于感知而形成的受限的自我。佛教的“佛”字是人和弗两字拼成的,前人想用这个字告诉我们,佛是否定了自我认知的人,只有不再局限在这个“自我”认知中才能解脱束缚得大自在。
那么怎样认知自我才是圆满的呢?或者说真正的自我是什么样呢?佛教认为人与万物均是本心之作用,本心也叫本觉,本觉作用产生“八识心”与色身之生命现象,“八识心”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五识是五种感知,第六识意识为思想感情,第七识未那识为传送识,第八识为如来藏。第八识如来藏有两部分作用,一部分作用是存储信息,一部分作用是生发、显现。这是全维的生命概念,整个生命作用机理可以用《椤严经》中的一句话概括,“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白话一下就是,物相和五感产生后,会被第七识传送到第八识信息库中识别,提取信息后回传给第六识产生分别好恶的思想情感,然后由第七识把第六识的这个“意”送达第八识,第八识根据第六识生的“意”再来生发、显现物相,也叫法相。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生活中我们的感知是在前六识中,囿于前六识的“自我”认知而流于业力,为什么用流这个呢?因为这个作用过程真的是个标准的流程。
对于真正的修行而言,只有对“自我”有正确地认知,才能起修,怎样起修呢?提升“自我”的感知到更高维度吧。《华严经》中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每个人不也是一个完整世界吗?只是我们不“觉得”。
《唯识论》中认为第八识如来藏为本心,龙树菩萨的《中观论》是否定这个认和的,作者是赞同龙树菩萨的。也有前人说第八识之上有第九识阿摩罗识为本心,叫什么不重要,只是个名字,修行者自己去实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