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蕾妈育儿经(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
9岁的妮妮是个性格十分敏感的女孩子,她平时在班级里总是显得默默无闻,不会去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也不会去主动表现自己,看起来很平凡。但其实小时候的她已经开始展露了过人的语言天赋,3岁便已可以独立看书阅读,7岁就可以写出很流畅的故事,吟诗颂词对她来说更是小菜一碟,但她却从来没有向别人炫耀过。
妮妮的妈妈也很为女儿的性格发愁,因为孩子心思过于细腻,总是喜欢想很多,怕别人说三道四,怕做不好令父母失望,怕自己失败,所以从来不去参加任何比赛,也不喜欢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总是喜欢心事重重地独自一个人。爸爸妈妈和老师都曾跟她深入交谈过,发现她总是不自觉地想太多,太在意别人的目光,因此很难走出内心对自己的那份质疑。
很多老一辈会把这样的孩子叫做“心思太重”,意思就是孩子思想过于细腻,总是被一些细节之处牵绊住,难以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孩子会出现“想得太多”这样心理呢?
一、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心理的原因
1. 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
有很多父母怀揣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对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高要求,稍微有一点做的不好就会引来父母的不满和批评,这种巨大的压力会使得孩子害怕尝试害怕失败,总是容易想得太多,抱着悲观的态度面对问题,怕因为自己做的不够好而让身边人失望。
2.对自己不够自信
很多孩子从小因为种种原因会产生一些自卑心理,比如说家境贫穷、相貌丑陋或者经常被人嘲笑等,这样的孩子因为从小就生活在否定之中,因此对自我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因此会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令别人失望。
3.性格敏感
有部分孩子天生便是性格敏感,他们善于观察事物的细微末节,并且喜欢通过这些细节进行联想,但这份细腻的心思却令他们非常容易思虑过多,在遇到问题的时侯会显得畏首畏尾没用勇气进行尝试。
孩子“想得太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思虑过重的现象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要尽量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避免他们变成这样。
二、如何避免孩子变成这样?
1. 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感
首先身为父母要懂得跟孩子进行沟通,及时帮孩子排解思想上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从心理上建立起一种安全感,使得他们有勇气和自信去面对问题。同时作为父母还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感,不要因为孩子做不好就严厉批评,而应该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去做任何事情。
2.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气
一个拥有着足够自信心和勇气的孩子永远不会被自己恐惧的思想打倒,所以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气。让孩子从小开始就勇于探索和尝试,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和支持,让孩子拥有自信心,这样才能够避免孩子产生害怕令别人失望的消极想法。
3.培养孩子开朗乐观的性格
一个乐观开朗的性格能够让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侯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所以父母们要从小培养孩子开朗乐观的性格,让孩子始终处于一个心情愉悦的环境中,这样他们就可以产生自给自足的幸福感,也就不会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甚至可以把别人的议论当成一种潜在的动力。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并不想看到孩子因为“想得太多”而把自己困在思想的枷锁里。但很多孩子个性天生敏感,又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这种容易想太多的思维。那么这个时候,父母又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帮助他们缓解这一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呢?
三、若孩子已经变成这样,父母应该如何引导教育?
1. 帮助孩子排解思想上的顾虑
首先父母要搞清楚孩子之所以想太多的根本原因究竟是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还是本身性格的问题,然后排除周围环境的影响之后,通过仔细观察和耐心沟通了解孩子思想上的顾虑。之后便可以通过一些鼓励和慢慢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逐渐排除思想上的问题,让孩子不再因为害怕别人失望而止住自己前行的脚步。
2.多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
想从根本上解决孩子想得太多的问题,那就需要帮助孩子重塑自信心和勇气,这就需要父母们在平时多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来对待孩子,多夸奖和鼓励,尽量避免否定孩子的行为。在这样的正能量影响之下,孩子会慢慢变得自信起来,也就不会因为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而感到焦虑了。
3.多给孩子尝试的机会,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感
“想得太多”的孩子往往喜欢停留在思想的层面而不去付诸实际行动,这就要求父母多给孩子一些尝试的机会,比如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体验行动和自己做主的的乐趣,逐步从其中找到自我价值感,从而提升其自信心。
“想得太多”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说明孩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非常细致,相比较那些性格大大咧咧的孩子更加感情细腻。这类孩子通常比较重情重义,拥有非常诚实可靠的优秀品质,因此作为父母不要觉得这样的性格不好,而应该从中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同时帮助他们走出思想的误区,这样才能够帮助孩子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
互动话题:您家的孩子会有这种“想得太多”,害怕令别人失望的时侯吗?您又是怎样帮助孩子克服这一心理的呢?若您有更加丰富的育儿心得和经验体会,欢迎在下方留言参与本次话题的讨论。
------------------------------
因为专业,所以信赖。我是【蕾妈育儿经】,专业高级育婴师。专注于解决孕产期知识、亲子成长、儿童教育等问题,希望成为您育儿路上的好搭档,给予您最专业的育儿指导,期待您的收藏、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