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好色之图,从本内容,要去尽我所知的、一次性的、为大家讲解PS软件中的"图层混合模式"。
大家知道,我不喜欢那些看着就头疼的官方语言来说明问题,在这里,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用我自己的理解,来与大家分享。对错与否,请大家选择性吸收。
由于内容比较多,所以这一节会很长,小伙伴们搬起小板凳,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请大家耐心观看。相信或多或少总会有点用处。"图层混合模式",这个名称虽然有些陌生,但是我发个图片,你一定就会觉得:"哦,原来是它啊!"
当我们用PS软件打开一张图片时(RAW格式除外),在"图层"面板上,会有一个文字显示为"正常"的下拉菜单,此时菜单是灰色的,不可选择状态:
当我们按照惯例,使用CTRL+J复制一个图层后,这个菜单就被激活,"正常"的字样处于高亮状态,鼠标点击,就会弹出菜单中的内容:
这个菜单中的所有内容,就是我们要聊的"图层混合模式"。为啥先要开篇啰嗦这几句呢,其实只为了告诉小伙伴们一个信息点:图层混合模式在单独一个背景图层的情况下不生效,无法选择,只能在两个以上的图层时,才可以选择。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当你的图层混合模式无法设置的时候,就要看看,如果你只有一个图层,那就需要复制或添加一个图层出来了。
图层混合模式是PS中非常强大、非常实用,也比较高级的工具,往往对照片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以前写过的很多实例教程中,我们都使用过图层混合模式,比如常见的"正片叠底"、"叠加"、"柔光"等等,但是很多小伙伴只听过这些名称,或者是跟着教程稀里糊涂的使用过这些混合模式,却不知道这些混合模式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不同的图层混合模式,会对摄影照片产生不同的影响,就这些问题,我们较为深入的去聊一下。
图层混合模式的算法挺复杂的,不容易理解,它的原理是用Photoshop的程序算法,提取一个图层中的像素,与其他图层的像素混合,以得到全新的效果。听起来比较头大吧,那我就用大白话来理解,其实就是选定的图层与它下方图层的一个色彩叠加过程,我们先把这个名词梳理清楚,再去深入研究。
图层混合模式一共有27种之多,所以必须先说明一下,这些混合模式中,有很多效果都非常相近,看起来区别并不大,但是由于计算方法的不同,得出的结果也是略有区别的。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效果特点。我尽量去说明他们的特性和不同之处。虽然数量多了点,但是不必担心,这些混合模式是有着分组的,只要把这些分组的特性记住,就容易操作了。先来看张图片:
从图片上可以看出,菜单顶部有一个组。里面包含"正常"和"溶解",我们可以称之为"正常组"没啥可说的,"正常"就是啥改变都不做,"溶解"我从来就没用过,也不知道怎么用,在笔刷中倒是常用,所以这个组略过不说。
其他25种混合模式被分为五组,之所以这样的分组,是因为每一组都会产生相似的效果,下面我们就来依次的看一下:
从第二个组开始,在第二组里面,有五种混合模式,分别是"变暗"、"正片叠底"、"颜色加深"、"线性加深"、"深色",这个组,可以称之为"变暗组",因为这一组的最终结果,都会比原图更暗一些。咱们来逐个看一下这五种模式的效果。
变暗模式
我制作一张亮度卡,有黑色、白色和中性灰,并且从深到浅以10%的数值递减。现在我把亮度卡放在图层最上方,以便后面说明问题:
首先是"变暗",将亮度卡的图层混合模式修改为变暗,现在看看照片变化:
变暗不会将两个图层完全混合,它只会去比较当前图层的像素和下方图层的像素,然后显示两者中更暗的像素。既然是如此,那么从图中就可以看到,白色已经完全看不到了,而黑色则完全显示出来。从黑色到白色的过度,也会因为亮度不同,而显示不同的透明度。因为黑色是两个图层之中,最暗的颜色。这就是"变暗"模式的计算方式。如果你没看懂,也别着急,最后我们还要单独总结每个组的特性,先稳住情绪,慢慢看下去。再给大家找个更易懂的例子,比如你想把两个图层中的内容放在一起,又不想抠图,这时候,混合模式就能派上用场:
现在要把飞鸟图层融入到背景的天空里去,就来使用"变暗"的混合模式,别着急动手,先回想一下,"变暗"的特性是什么?只保留图片中最暗的地方,对不对?素材中,飞鸟是剪影形态,无疑是最暗的部分,那就用"变暗"来试试吧:
图片中最亮的地方,也就是白色区域,被隐去了,不再显示,剩下的就是黑色的鸟群,和中性色的天空。这效果也不行啊,太明显了,没事没事,因为修图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咱们还有后手。白色不是被隐藏嘛,黑色不是被留下嘛,那就用色阶(CTRL+L),把图片亮度提高,这样亮的地方就会被隐去,而鸟群是黑色,受到影响不大,自然就保留下来了,试试看:
随着加强色阶的高光与中间调,飞鸟素材中的背景几乎被隐去了,同时飞鸟剪影也因为大幅提高亮度而变成蓝色,没关系,使用"色相饱和度"(CTRL+U)工具,降低一下蓝色和青色的饱和度就行了:
现在飞鸟颜色正常了,仅剩下一点残留的天空,使用橡皮擦工具(E),调整大小和透明度,随便擦几下,溶图作业就完成了:
这就是"变暗"模式一种很典型的用法。素材图片明暗反差越大,亮部就会被隐去的越多,暗部则被保留的越多,上述实例中,鸟群在两个图层中相对更暗一些,所以被保留下来,而鸟群素材背景的天空比风光片的天空暗,也被保留,没有被完全去除,所以才会使用色阶等工具进一步处理。如果你使用的是一张白色背景的素材,那么只通过"变暗"一个步骤,就可以完全处理好。
"变暗"混合模式只保留更暗的像素,就是把相对最暗的区域保留下来,请大家一定要牢记这个特点。
别看我演示起来挺麻烦,做教程必须写的详细一点,实际操作就两三步,十秒之内搞定的事情。
好了,进行下一个混合模式的介绍:
正片叠底
这也是Photoshop中最常用的混合模式之一,先说说"正片叠底"原理:基色+混合色=更暗的结果色。不好理解?没事,大白话翻译一下:我们已经知道,图层混合模式是在两个以上的图层时才会起作用,对吧,那么在PS软件中,在背景图片(基色)的上方,放置一个新的素材图层(混合色),在对上方图层使用正片叠底模式后,两个图层相加所得到的颜色,都是比较暗的颜色(结果色)。看图:
下方蓝色图层是基色,上方红色图层是混合色,对红色图层做正片叠底,得到的深紫色就是结果色,结果色比上面两个图层的颜色都暗。这就是"正片叠底"的原理了。
如果你的背景图层是黑色,也就是基色为黑色,上面图层为任意颜色,也就是混合色为任意颜色,无论你怎么正片叠底,得到的结果也一定是黑色。
也就是说,任何颜色的图像,与黑色以正片叠底的模式进行混合时,得到的结果永远是黑色。因为基色是黑色,加任何混合色,得到的只能是更暗的结果色,还有比黑色更暗的颜色吗?没有了,所以得到的结果,只能是黑色。这段挺绕的,我尽力去说明白,大家能理解吗?那么考考大家,把刚才举例的基色和混合色颠倒过来,当基色为白色,混合色为黑色时,会得到什么结果色?答案仍然是黑色,因为正片叠底的原理就是得出一个更暗的结果色,没有比黑色更暗的颜色了。
黑色无法替代,而白色则正相反,它会被任何颜色所替代。因为它的暗度为0%,根本就不显示,所以直接会显示出下方图层上的内容。这个我们一会儿做个实例来说明。
经过上述文字介绍,我们知道了,在摄影照片中,正片叠底的混合模式会使照片变得更暗。它是依据是当前图层的暗度来进行计算,注意哦,是暗度。我们还是看一下先前做好的亮度卡:
前面说过,亮度卡中有黑白灰,亮度卡上方是从暗到亮以10%递减,到了白色就是0%的暗度了。因为0%的暗度根本不会让图层变暗,所以正片叠底中的白色是完全看不到的,也就是不起作用。除了不起作用的白色,其他区域都变得暗了,这就是上面介绍的基色+混合色=更暗的结果色。
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正片叠底"的特性可以怎么加以利用。
我随便找了两张素材,一张横向线条的背景图,一张墨迹的素材,现在要将两张图片溶合在一起,墨迹素材抠图的话就要了命了,所以选择正片叠底模式,看看效果:
直接就融为一体了,因为在"正片叠底"混合模式下,白色不起任何作用,直接被隐藏,露出下方图层中的内容。以后但凡遇到白背景的素材,你不想抠图,就这么做。
是不是和前面讲的"变暗"很像?确实如此,同一组中的混合模式,因为计算方法的差异,效果都很接近却又不同,这个大家自己慢慢比较。
正片叠底还可以为图像进行着色,比如这张人像照片:
新建一个图层,填充上任意你喜欢的颜色,然后将新图层的混合模式设置为"正片叠底",看看效果吧:
甚至你还可以这样玩:
大家举一反三,比如设计版式、封面,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在这里引用官方术语,介绍一下"变暗"与"正片叠底"的区别:
变暗:查看每个通道中的颜色信息,并选择基色或混合色中较暗的颜色作为结果色。将替换比混合色亮的像素,而比混合色暗的像素保持不变。
正片叠底:查看每个通道中的颜色信息,并将基色与混合色进行正片叠底。结果色总是较暗的颜色。任何颜色与黑色正片叠底产生黑色。任何颜色与白色正片叠底保持不变。当您用黑色或白色以外的颜色绘画时,绘画工具绘制的连续描边产生逐渐变暗的颜色。这与使用多个标记笔在图像上绘图的效果相似。
简单的说:变暗不生成新的颜色,而正片叠底则会生成新的颜色。
接下来,是这一组里的“颜色加深”、“线性加深”和“深色”。从字面上就能看出,几个混合模式的结果,全都是加深,那么我们结合前面的内容,重新看一下这个分组:
红框标记处,就是第二个分组,我们去从字面上理解,大概都是各种变暗,加深。总之就是对深颜色起作用,或者说是只针对黑色起作用,那么,这个组,就可以整体总结为“变暗组”,它的特性就是“去掉亮部,暗部混合”,请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组的特点,以后很多时候会用上。
这个图,我只截取了第二个分组,就是让大家看到后面总结的特性。接下来从“颜色加深”开始。“颜色加深”也会使图像变暗,但是会比“正片叠底”模式的饱和度更高。
在我们PS软件的工具栏中,有个“加深工具”:
“加深工具”的原理与图层混合模式中的“颜色加深”是一回事。它是一个对图片整体增加饱和度的过程,我们都知道,正常的摄影照片的颜色组成,是由RGB复合通道、红、绿、蓝通道,一共四个通道共同组成。
颜色加深
“颜色加深”模式的作用,是在保留了白色的情况下,通过软件计算每个通道中的颜色信息,以增加对比度的方式,使背景图层变暗,再与上方图层混合。颜色加深也是有公式的,我不想写,相信大家也不想看。请大家记住一点,“颜色加深”在调整摄影照片时,应用率并不高,只适合处理曝光较亮的照片,而且还要搭配着图层的不透明度使用。当强行处理曝光不足的照片时,就会出现色阶断层的现象。除了白色,“颜色加深”把每一种颜色或者说暗度,都增加了对比度,就是它的特点了。
一张曝光正常,且高调的照片,是这样的:
当你复制图层后,对上方图层使用“颜色加深”的混合模式后,你会看到照片的变化:
除了白色,其他所有的颜色都被增加了对比度,那么就印证了前面的说法,这是一个为图层增加对比度的混合模式,虽然不常用,但也不是不能用,当你想为当前图层增加对比度的时候,可以选择这个混合模式,经过混合,得到的结果是比较夸张的,没事儿,我们还可以调整图层的不透明度,经过适当调整,再看看结果:
不透明度设置的低一点,同样能做到适当增加对比度的效果,而且没有什么负面现象,这不是也挺好的吗?你可以使用“亮度/对比度”工具来进行调节,但是这个工具是针对图像整体进行调节,对于白色,增加对比度,就会使白色曝光过度,而使用“颜色加深”则不会,因为它对白色不起作用。
“颜色加深”还有一个奇妙的用法,我们大多数时候拍色的风光片,审美层次高一点的时候,会追求光影效果,使用颜色加深的图层混合模式,可以很轻易的做到自己手动添加阴影的效果,而且还可以为阴影填上色彩,我们还是看图说话:
一张下午海边的照片,我们若是想手动烘托黄昏的氛围,就该让礁石和沙滩的颜色更加暖一些,确定了方向就好办了,新建一个空白图层,将图层混合模式设置为“颜色加深”,使用画笔工具,将画笔不透明度设置为10%,再把前景色设置一个暖一点的颜色,橙色红色都随你,然后就在背景上涂抹吧:
看一下对比,是不是更深更暖的颜色舒服一些呢?这就是“颜色加深”混合模式的另一种用法了。好了, 总结一下,此种混合模式就是为图层种除了白色以外的所有颜色增加饱和度,记住这个就行了。
“线性加深”和“颜色加深”混合模式非常接近,会根据不透明度和填充改变。你可以调整试试,找到最好的效果。我们不必过多赘述,大家只需要明白,它们同样属于变暗模式,不同的是它们的计算方法。不同的算法,会得到不同数值的变暗结果。
“深色”的效果与“变暗”很像,二者的混合结果基本是差不多的。虽然结果很像,但也不完全一样,因为前面我们说过“变暗”的混合模式,会在红绿蓝三个通道里分别进行对比,然后产生更暗的结果。而“深色”混合模式则会在红绿蓝三个通道的混合结果中进行对比,然后产生更暗的效果。选择当前图层和下方图层中更暗的像素。
我们打开先前的亮度卡,在图片中观察一下。这是变暗混合模式:
再看看深色混合模式:
可以看出二者的结果稍有不同,最黑的部分基本上是一样的,最亮的白色同样也是被过滤掉,变成完全透明。只有中间部分存在不同之处。这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那样,因为两者对比像素的方法不同,所以得到的结果也略有区别。总体来说,差别不大,大家都可以尝试使用。
那么介绍完了五种变暗模式,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变暗组,整个组的特点,就是变暗,去掉图层中的亮部,将暗部混合。这个道理我们经过上述实例也都一一印证过了。
变暗组里面所包含的“变暗”、“正片叠底”、“颜色加深”、“线性加深”、“深色”,这五种混合模式,不管名字如何花哨,其结果都是让你的照片变得更暗。在这些混合模式下,白色将会变得完全透明,这就是整个变暗组的特性。
接下来的组里,也有五种图层混合模式:“变亮”、“滤色”、“颜色减淡”、“线性减淡”和“浅色”。这个组,就叫做“减淡组”。
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毫无疑问,这一组的所有的混合结果,都是使图片变亮,与第一组中学到的五种模式正好相反,黑色在这一组中,完全不可见,是透明的。现在我们就来逐一看看这些混合模式的特点和原理吧。
小贴士:经过“变暗组”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混合模式是需要两个以上的图层,位于下方的图层,叫做“基色”,放在上方并且做出混合模式的图层,叫做“混合色”,二者相加得出的颜色,叫做“结果色”。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会非常方便你理解后面的各种混合模式算法。
变亮模式
变亮,它与“变暗”完全相反,就像我们语文课中学到的反义词。
找一张素材看一下:
这是一张曝光完全正常的风光片,现在我们把上一节中用到的亮度卡放在图片中,并将它的图层混合模式设置为“变亮”,再看看效果:
与“变暗”正好相反,变亮是对当前图层和下方图层的RGB通道中的颜色亮度值进行比较,比当前图层暗的内容被替换,比当前图层亮的内容不变。计算后的结果是黑色完全透明,看不到了,而白色则没有任何变化,完全保留。而黑色到白色的过度,则以不同的透明度来显示。
以前说过,图层混合模式很多情况下要配合着当前图层的不透明度来使用。当我们降低这个亮度卡图层的不透明度,再看看效果:
图片上中性色的位置,刚才是偏灰的,现在已经被提亮了,也就是整张照片的中性灰都变亮了,这只是用法之一。
变亮还有另一种玩法,很多朋友喜欢夜晚出去,使用脚架拍摄慢门,比如马路上的光轨:
在同一个位置,可能会拍摄很多张,由于路上车辆的多少不受控制,拍摄的光轨也会有多有少,这个时候,就需要把很多张图片使用堆栈技术叠在一起。其实“变亮”也可以做到,请看演示:
我这里有同一位置拍摄的三张图片,每张图片车灯的轨迹都不多,于是我把上面两个图层的混合模式都改为“变亮”,再看看效果:
图像中其他位置都没有改变,暗部被过滤掉,不显示,而亮部则经过通道计算,混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效果。变亮模式,只会显示更亮的像素。喜欢拍摄星轨的朋友,也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滤色模式
滤色与“变暗组”中的正片叠底功能相反,也就是说,它可以让你的照片更亮。它的计算方法是把图像的基色与混合色的颜色加起来,得出一个比前面两种颜色都浅的第三种颜色。就是“基色(下方图层)+混合色(当前图层)=更浅的结果色”。
简单点,还是看图片说话吧:
一张照片,如果你觉得曝光不够,又不想动什么曲线、色阶一类的工具,那就复制一个图层,将图层的混合模式改为“滤色”,照片就被提亮了:
如果觉得亮度过大,那就调整一下图层的不透明度,也就解决了。
“滤色”中完全看不到黑色,对吧?那我们换种玩法,我找了一张黑色背景的烟雾素材,放在刚才的雪山图片中:
现在将烟雾素材的图层混合模式设置为“滤色”,看看会发生什么:
黑色被完全过滤掉,只留下了白色的烟雾。小伙伴们举一反三,以后再遇到黑色背景图片的情况下,你如果想抠图或者溶图,不如试试这种混合模式。
同样,如果你想去掉某个图层种的黑色,还可以这样玩:
这一次我在雪山素材上方,放置了一个水墨素材,白色背景,黑色墨迹,如果使用了“滤色模式”,大家试想一下,会发生什么?是不是黑色被过滤,留下了白色的背景?那结果就是这样的:
你得到了一个很炫酷的边框!使用CTRL+T自由变换,调整一下大小和角度,还是很好看的。大家练习的时候多做尝试吧,一定要学会反向思维,去逆向推理,而不要老老实实的、按部就班的跟着教程走。
颜色减淡模式
同样,颜色减淡与颜色加深完全相反,我们看图说话:
我将亮度卡图层混合模式设置为颜色减淡,可以看到,随着亮度卡的亮度不同,下层图片种高光区域会产生不同的过曝效果。使用这种模式时,会加亮图层的颜色值,加上的颜色越暗,效果越细腻。与颜色加深刚好相反,通过降低对比度,加亮底层颜色来反映混合色彩。与黑色混合没有任何效果,同样也是因为这个混合模式下,是看不到黑色的。
你可以看到,整张颜色的饱和度略有降低,对比度也降低了,这就是使用“颜色减淡”所得到的结果。你可以改变图层的不透明度,来得到不同的效果。
在所有的混合模式中,有几个是受不透明度所影响的,所以当你得出一个并不理想的混合模式时,别放弃,尝试改变一下不透明度。
线性减淡模式
线性减淡与颜色减淡基本差不多,但是亮一点的像素会变得更亮,而对比度和饱和度会略有下降,当然,这里同样不包括黑色,因为黑色不起作用。
它的计算公式是:结果色=基色+混合色,其中基色与混合色的数值大于255(白色),软件就会默认最大值为255。同样,经过图层不透明度的设置,你会看到不一样的效果。
浅色模式
减淡组中的最后一个混合模式,是“浅色”,与变暗组中的深色正好相反。其实它的计算方法与“变亮”差不多,之前我们也说过,PS软件的混合模式,有很多算法是非常类似的,得到的效果也很接近,就看你喜欢用哪个了。
浅色是通过计算混合色与基色所有通道的数值总和,哪个数值大就选为结果色。因此结果色只能在混合色与基色中选择,不会产生第三种颜色。
逐个介绍完了“减淡组”中的五种混合模式,我们来聊一下这个组的特性。去掉暗部,亮部混合,这是减淡的特点,也是这一组的特点。
大家回想一下前面的几种实例演示,对于暗部,或者说是黑色,几乎是没有任何作用,直接过滤掉,显示出下层的内容。而除了黑色之外的各种亮度,由于算法的不同,所得出的效果也不太一样。这些就希望小伙伴们多做练习去体会了。
再啰嗦一次:混合模式是需要两个以上的图层,位于下方的图层,叫做“基色”,放在上方并且做出混合模式的图层,叫做“混合色”,二者相加得出的颜色,叫做“结果色”。一定要记住这个,否则很难明白这个混合模式是如何混合的。
写完了才发现,由于字数和照片张数限制,太长的文章无法发表,我必须分两章来发表,请大家继续看下面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