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新华村出产的苔茶赴京参加“群英大会”,得到一面由周恩来总理亲笔书写的奖旗。图为新华村党支部书记王飞正在介绍石阡苔茶发展历史。
 新闻提示  9月8日清晨,石阡县五德镇新华村,秋阳杲杲,遍野芳华。  步入村子,记者首先注意到到是村口长廊悬挂的对联:“总理题词茶歌唱响群英会,新华焕彩汗水浇开幸福花。”  村支书王飞手指对联介绍,1958年8月,新华村出产的苔茶赴京参加“群英大会”,被赞为“茶中味精”,还得到周恩来总理亲笔书写的奖旗,上写:茶叶生产,前途无量。  60多年来,新华村始终坚信茶叶生产是致富良方,努力把产业做大做强。如今,这个仅有1300多人口的偏远山村,茶园面积达3000亩,几乎家家有茶园。  周总理题词也激励着石阡茶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党的政策扶持下,石阡把苔茶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发展,种植规模跃居全省第二、铜仁市第一,达到36.47万亩。  去年,该县茶叶总产量2.4万吨,实现综合产值23.76亿元,成功带动全县8万农户30余万茶农增收,其中16996户67144人通过发展茶产业实现“减贫摘帽”。  千年古茶发新枝  五德镇长兴村的田边地角,至今依旧还保留着几株年逾五六百岁的古茶树。它们仿若茶叶中的“活化石”,见证着沧海桑田,千秋岁月。  “很多被砍掉的古茶树,如今又发出新的枝叶,成为全村76户人家的‘致富宝’。”长兴村支书李洪佳介绍。  本世纪初,当地政府考虑到古茶产量不高、采摘不便,主张砍掉老树让其发新枝。虽然这成为石阡茶产业发展历程中的一大憾事,但如今新枝再发的茶树,仍旧带动着一方发展。
石阡茶农正在加工苔茶。
馥郁茶香在石阡大地浮动千年。石阡人口口相传保留的“夜郎古歌”,生动描绘了在距今千年前石阡人种茶、采茶、制茶等生活生产场景:“夜郎山来夜郎林,夜郎山上好茶林。夜郎山上好茶树,夜郎种茶卖京城……”  而石阡苔茶,在汉代杨雄著《方言》、唐代陆羽著《茶经》、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江南道》、明代《黔记》、清代《续黔书》《贵州通志》等史书、方志都有记载。  据《贵州通志》记载,石阡茶“始于唐代,种茶、饮茶遍及于明朝,岁约出10万斤”。石阡苔茶在宋代即为贡品,一百多年前便经由商人之手销往欧洲。  新中国成立后,每年石阡有数十万斤茶叶出口苏联及东欧国家。据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苔茶遍及全县各乡镇,总面积约有五六万亩。  五德镇被誉为“苔茶发源地”,在该镇新华村的苔茶博物馆里,透过一件件古老的制茶工具,依稀可见当年茶叶生产之盛:白天村民搭楼梯攀上高大的古茶树采摘茶青,夜晚家家户户响起制茶声……  石阡苔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王飞,出生在茶叶世家,一家六代都用传统工艺制茶。他回忆,直到改革开放初,当地茶叶生产交易都维持着繁荣局面。  改革开放初到90年代末,农村全面推行土地承包制,茶园“化整为零”,石阡苔茶的规模受到一定的冲击。为维护产业稳定,提升产量,大量古茶也因此被砍伐。  本世纪初,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以生态建设为重点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显著的茶叶,被石阡确定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开启了“复兴苔茶”征程。
石阡苔茶园群众采茶场景。
该县以“用建设生态理念发展产业,用发展产业方式建设生态”理念,采取退耕还茶、林下种茶、荒山造茶等方式,为山川增绿,也让百姓增收。  在此期间,石阡茶产业发展得到中国茶叶研究所等单位鼎力支持,不仅协助石阡更新茶叶生产加工装备,还开发新产品,培育茶叶生产人才。  王飞便是中国茶叶研究所专家权启爱的“关门弟子”。2002年,学有所成的王飞回村承包老茶园,开办加工厂,带动全村种茶。  “现在全村户户有茶园,10亩以上的就有30多户。2017年我们村还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新植茶园200多亩。”王飞说。  据介绍,从2003年至2018年,石阡茶园面积年均递增3万亩,年均茶产业投资5000万余元,茶叶产量产值由2003年的500吨1500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2万多吨20多亿元。  “茶叶生产、前途无量。”如今,石阡茶产业正以强大的厚积薄发之势,走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子,呈现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景象。  “苔茶之乡”天下闻  上月底,石阡县长田运栋率队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招商考察活动,并与新疆丝路明珠炉院茶城举行石阡苔茶推广及产销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根据协议,石阡将组织县内企业按标准进行生茶加工,利用“一带一路”口岸在新疆建立精加工和出口基地,确保每年销售石阡苔茶达500吨以上。  “我们的目的不仅是抢占新疆市场,而是通过‘借船出海’,让石阡苔茶真正跳出国门,走向世界。”石阡县政协副主席王宏鹏说。
石阡五德镇新华村苔茶博物馆里,保存完好的人力揉茶机。
经历10余年常抓不懈,石阡苔茶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已在省外城市建立专卖店及营销中心68个,省内县级以上专卖店35个,网上销售点43家,在茶叶市场上的占有率显著提升。  多年来,石阡苔茶按照“公共品牌特色化,企业品牌个性化”要求,努力铸造品牌,拓展市场。早在2009年,石阡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苔茶之乡”称号。  石阡苔茶还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地理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农产品地理证明商标”“贵州三大名茶”“贵州十大名茶”等荣誉称号,多次荣获“中茶杯”评比第一名。  此外,在石阡苔茶母品牌下,茶叶经营企业注册企业商标35个,培育著名商标3个。市场覆盖以伦敦为中心的欧美市场,以香港为中心的东南亚市场,以广州、北京、上海等城市为中心的国内市场。  石阡苔茶香飘海内外,背后折射出的是当地政府坚持绿色发展、复兴苔茶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本世纪初,石阡便把茶叶生产提升到重要位置,在铜仁地区率先成立茶叶生产办公室。2010年,该县组建茶产业管理委员会,常设“管茶”机构茶叶管理局。  2003年至2013年,石阡确立“以户为主、大户带动、社会参与、全面推进”的发展思路,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全县宜茶区域农户种茶,并引进引龙头企业带动发展。
石阡县茶叶管理局负责人到五德镇查看古茶资源保护和开发情况。
近年来,石阡深入推进产业革命,围绕“八要素”精准施工,构建以茶产业为主导,以果蔬药、苗木苗圃、生态养殖为重点的“1+3”农业产业发展体系。  该县探索出“四打破四集中:”模式,即打破行政区域集中布局产业、打破权属分割集中流转土地、打破农户自建方式集中建管、打破增收瓶颈集中利益联结,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加工标准、统一品牌打造、统一利益分配。  同时,石阡还不断加大茶产业扶持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整合了一切可以整合的项目资金,支持发展茶产业,从苗木繁育、茶园建设、加工场建设、新产品开发、品牌打造、市场开拓、龙头企业带动等各环节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  据介绍,目前石阡茶业覆盖19个乡镇(街道)的280个自然村,建成省级现代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区3个,形成茶叶大乡(镇)10个,5000亩以上茶叶专业村20个,茶叶专业合作社43个,涉茶企业达到770余家。  立志做好“干净茶”  雨后的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绿浪起伏的茶园犹如仙境。行走茶园,到处可见杀虫灯及黄色粘虫板,还有遍布的摄像头随时监控着茶园。  “我们立志要做最干净的茶,把好茶叶品质关,守护好‘中国苔茶之乡’这块金字招牌。”石阡县茶叶管理局局长童祖明说。  “宁愿要草,也不用草甘膦。”这已是石阡广大茶农心中的共识。在大屯村的茶园里,贵州大学宋宝安院士团队通过实施“以草治草”的绿色防控试验,成功达到无农药除草的目的。
石阡县景美似画的苔茶园。
发展茶产业,石阡将质量视为生命。近年来,该县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引导茶农和企业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筑牢苔茶品质。  好山好水出好茶。青山绿水孕育的苔茶,良好的品质千百年来便一直令石阡人引以为傲。古人有诗为证:“苔茶出夜郎,泉水煮茶汤。灵气除症结,常饮寿安康。”  茶圣陆羽的《茶经》中说:“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烂石,指的是风化比较完全的砂质土,而这种土壤遍布石阡全境,使得石阡苔茶成为茶中“上者”。  据介绍,石阡苔茶香高、味醇、耐冲泡、七泡茶味不减尚有余香,富含钾、锰、锌、硒、铷等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因此石阡人也习惯把苔茶叫作“长寿茶”。  在五德镇长兴村,李洪佳向记者展示了两份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检测报告。在去年7月和今年6月的两次检测中,石阡苔茶的EGCG含量分别为11.21%、10.98%。  EGCG是茶多酚中的一种儿茶素,是绿茶主要的功能活性成分,是茶叶具有抗癌等功效等核心成分。而当其含量超过7%,即可视为高EGCG茶树资源。  目前,全国各地茶叶中,EGCG含量超过11%的仅有3个地方,且都是单株表现。而石阡此项成果取得是采用大面积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石阡苔茶茶样检测,表现均稳定,极其稀少,极具开发潜力。  为守护好苔茶品质,该县着力推进绿色、生态茶园建设。不久前,该县邀请安徽农业大学在龙塘省级苔茶示范园区开展茶园建设绿色防控培训,已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5万余亩。
石阡县聚凤乡高坪茶场。 张应高 摄
同时,石阡还重视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成功创建全国有机产品示范县、省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正在创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茶叶局与各乡镇(街道)茶管站签订茶叶质量安全责任状,加强对茶园投入、生产加工、产品包装等全过程监督管理,确保石阡苔茶从茶园到茶杯干净、安全、放心。  该县还全面提升产品加工能力,目前石阡茶叶注册加工企业达到140余家,拥有茶厂动力设备、制茶机械2000余台,加工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  目前,石阡拥有通过QS认证茶厂8家,拥有清洁化茶叶加工厂23间,安装茶叶加工自动化流水线11条,建设茶厂检测、审评室8个,完成了贵州祥华生态农业发展公司茶厂,夷州贡茶有限责任公司等加工厂可追溯监控设备安装和运行6个。  石阡还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整合扶贫、农业、妇联、工会等单位的项目培训资金,依托党校职中场地,对从业人员和抓茶队伍、全县干部职工,持续进行茶叶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抓茶队伍业务技能和指导水平,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以确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今,实现形成以苔茶特色品种为主体,传统良种为辅助,新育成品种为补充的多元茶树品种布局,全县通过茶叶无公害产地认证面积22.4万亩,占茶园面积的61.4%,申报有机茶园认证和绿色食品茶园认证各2万亩。  一枝一叶润民生  每日早上八点,五德镇大公鸡村大喇叭准时响起,号召村民到以短养长套种的幼龄茶园采摘辣椒。68岁的胡继珍最为积极,每天能采400斤辣椒,经常在务工村民中排第一名。  2017年,大公鸡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了1000多亩茶园。由于前期茶园未见效益,该村在茶园套种中药材、辣椒等短期作为,既解决群众当前增收问题,又促进茶园管护。  今年,该村在茶园套种500亩辣椒,预计总产值可达15万元。“过去种植玉米、红薯等勉强能维持生活,现在在茶园务工,每年收入超过了1.5万元。”胡继珍说。
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群众正在采摘茶叶
大公鸡村支书李茂平介绍,该村通过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建设、管理、统一务工和统一上班时间,成功让农民变产业工人,增加了群众收入,也壮大了集体经济。  大公鸡村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石阡苔茶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带动下,按照“村社合一”模式组建专业合作社,联结全村群众。今年来,合作社支付村民的务工工资就达到50多万元。  作为“苔茶发源地”的五德镇,全镇茶叶面积3.3万亩,达到人均2亩茶,实现总产值1.5亿元。“全镇5200多贫困人口,其中有4000多人靠茶叶带动摆脱贫困。  石阡始终把茶叶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支撑,2017年该县专门出台了《石阡县生态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行动方案》,采取公司+村级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并推行“622”利益联结机制,把六层利润让给群众。  2018年,石阡苔茶综合产值近24亿元。实际上,这20多亿元中,除0.89亿元的税收,其余全部为茶农、企业及经销商所获。  “初步统计,每年支付给群众的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及分红等,就占了10多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扶贫产业。”童祖明说。  望着遍野茶园,大屯村支书周绍军自信地说,通过茶产业发展全村人都有了持续稳定的收入,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9300多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6180元。
位于石阡龙塘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区的祥华生态茶业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正在查看产品包装。
过去,大屯村民世代种植稻谷、玉米、红薯等传统农作物生产,由于土地贫瘠,耕地稀少,产量低,收益薄,“望天吃饭”的村民吃尽了苦头。  大屯村蝶变,正是得益于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茶叶产业的迅速发展。周绍军介绍,该村目前大部分耕地均种上了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还带动周边5个村种植。  青山变金山,金山成乐山。近年来,该县按照“茶旅一体”的思路,结合优美的茶园风光,精心绘制一幅幅“茶在林中、村在茶中”的精美画卷,吸引游客,增加效益。  据介绍,目前石阡茶产业已带动全县8万农户、30万茶农增收,约占全县农村家庭总户数的60%,其中有16996户67144贫困人口通过发展茶产业实现“减贫摘帽”。   茶歌唱响新时代,枝枝叶叶富万民。60多年前,周恩来总理亲笔题词寄语的石阡苔茶,正迸发出强劲动力,深刻印证着“茶叶生产,前途无量”的论断,推动着石阡赶超跨越,绿色崛起。
编辑 李志刚
编审 李劼
举报/反馈

天眼新闻

1131万获赞 102.4万粉丝
国家一类新闻资质网站。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