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距离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已过去了114年,但中国电影开始全面产业化改革,并真正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还得从2002年算起。短短17年,中国电影年票房从不足10亿暴增至600亿,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2014年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阐述了中国电影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意义。他说,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艺术也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力。比如,经过市场竞争,国外影片并没有把我们的国产影片打垮,反而刺激了国产影片提高质量和水平,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具有了更强的竞争力。
▲国产片《战狼2》以56.83亿成为中国影史上的票房冠军
景象
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2002年12月20日零点,张艺谋的武侠巨制《英雄》上映,这是一个分水岭。时任北京新东安影城总经理姜伟回忆《英雄》热映盛况,“观众为买到票而不得不忍受长时间的排队。工作人员除了加派人手打击票贩子以外,还不得不维持秩序,以免排队买票的观众发生冲突。” 最终,《英雄》的内地票房高达2.5亿,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并不算高,但在全年票房不到10亿的2002年,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更令人激动的成绩在海外,《英雄》连续两周夺得了北美票房冠军,全球票房共计1.77亿美元,这个数字至今没有国产片能够超越。
《英雄》的火爆给了中国电影市场一针强心剂。要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电影厂举步维艰,许多影院靠进口分账大片为生。“《英雄》之前我们家那边大多数电影院都改成了旱冰场、迪厅。”当时还在拍摄学生习作的宁浩回忆道。《英雄》引领的商业大潮已汹涌而至。大导演们坐不住了,陈凯歌拍了魔幻大片《无极》,张艺谋连续推出古装大片《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时候对于商业时代的到来,所有人都有迷茫。对我自己来说,选择一些东西,迎合一些商业诉求,也好像是一种时代的影响。”张艺谋曾这样说道。
初出茅庐的宁浩也在寻求着机会。低成本的《疯狂的石头》以300万的成本获得2300万的票房,在颠覆《英雄》式的大片的同时,也为国产片多元化种下了一粒种子。时过境迁,2018年6月19日,宁浩监制的《我不是药神》以对现实生活的观照成为“良心爆款”。李克强总理甚至就《我不是药神》引发舆论热议作出医药批示,要求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
事实上,创作的繁荣以及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电影市场化,这是互为影响的良性过程。“你买到《阿凡达》的票了吗,是IMAX-3D版的吗?”2010年新年伊始,好莱坞大片《阿凡达》最终在中国内地斩获13.39亿票房,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破十亿的影片。得益于3D、IMAX的兴起,也就在这一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突破了百亿大关。截至2018年3月底,中国内地银幕总数达到54165块,位居世界第一,其中3D银幕47541块,巨幕合计797块,包括IMAX银幕502块,中国巨幕295块。
大规模影院建设的背后,是中国电影产业的突飞猛进。自2012年开始,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2016年世界电影增速不足3%,中国电影占增量的65%,成为全球电影市场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本土市场,国产电影票房纪录也被不断刷新,2012年《泰囧》首破十亿,2015年《捉妖记》超24亿,隔年《美人鱼》再破33亿,直到2017年暑期档,《战狼2》以56.83亿登顶内地影史票房冠军,同时以1.59亿观影人次成为全球影史单一市场冠军。“无论你在海外遇到了怎样的危险,请你记住,你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电影结尾的这句话,让无数观众为之热血沸腾并疯狂转发。今年取材自传统文化的国产动画片《哪吒》再度创出了48亿惊人的票房成绩。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指日可待。
国产片不惧“好莱虎”
中国电影产业连续12年以超30%的增速一路狂飙,吸引了大批国际影人纷纷来华“淘金”,也让中国电影人看到了追赶甚至挑战好莱坞的可能性。2014年11月,国家电影局选派五位青年导演去往美国派拉蒙公司学习。“说交流学习,其实就是让我们去看中国跟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差距。当时觉得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我们更像是手工作坊。”这是《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当时最深刻的感受。
短暂的学习结束后,几位导演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把自己的下一部影片定位在提升电影工业化制作水平上,宁浩的《疯狂的外星人》、路阳的《刺杀小说家》、肖央的《天气预爆》和陈思诚导演的《唐人街探案》,都是从不同角度去尝试探索。郭帆给自己定的目标最狠,要打造中国第一部“硬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顶着外界的巨大质疑,郭帆踏上了几乎“零基础”的中国科幻片制作道路。一点点的摸索和实践,让郭帆看似不可能的梦想开始被大家逐渐认可,剧组从最初只有一两个人,到最终台前幕后7000人加入。拍摄时,好莱坞的一些工业化经验并不能拿来直接用,《流浪地球》只能靠“土法炼钢”,“所有差距都是靠人力,靠几年不休不眠的状态来填补的”。
今年大年初一,《流浪地球》终于和观众见面,人们惊喜地称它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开启之作”。著名编剧汪海林激动地表示,自己在观影过程中始终升起一种骄傲之情,“我们能够与好莱坞抗衡的历史时刻到来了!”《纽约时报》发文称“中国是太空探索的后来者,在科幻电影方面也未能领先一步。不过,这种情况即将发生改变。”虽然《流浪地球》在创作上借鉴了好莱坞大片的模式,但真正打动观众的,是它所蕴含的中国精神。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认为,该片的可贵之处就是其文化内核,“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对土地的情谊”。
中国电影商业与艺术并进,从《战狼2》到《红海行动》再到《流浪地球》《哪吒》,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水准不断向好莱坞看齐;而《一代宗师》《白日焰火》《推拿》《天长地久》等艺术片也在各大电影节上屡屡获奖。未来十年,中国电影靠什么保持持续增长?计划推出“中国骄傲三部曲”的博纳总裁于冬认为,中国要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必须实现两个目标:“第一,本国电影在本土市场占有绝对优势,现在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第二,要具有强大的出口能力、辐射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在这方面,中国电影还有长足的发展空间,是我们这代电影人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
讲述者
陈凯歌
(著名电影导演)
在我少年时,完全没想到会成为一个电影导演。除了在电影学院的四年时间,我在这个行业已经快四十年了,恰恰这四十年,中华民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当我们谈到在中国怎么去看待电影的发展,怎么样看待本国文化特质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提到时代的力量。 我是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中国虽然已争得了独立,但是在文化和经济上仍是一穷二白。当我长大成人,变化开始了,经过中年、壮年,中国今天成了一个可以骄傲地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我自己作为变化的亲历者常常自问,是什么力量使的这个国家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是什么力量使中国人在积弱百年后,重新焕发雄心?我想了很久,我觉得是四个字,文化精神。我想起唐僧取经的故事,他形容自己是“乘危远迈,杖策孤征”,这种豪雄的气概,就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深邃。我还记得三十多年以前,我拍处女作《黄土地》时,陕北高原正是春天,我看见大地上升起了青烟,黄河咆哮而起,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变化的时代就要到了,果不其然,四十年后出现了这样的变化。作为一个拍电影的人,我们怎么去承接独属于中国的这样一个文化精神,是特别重要的事。
(原标题:中国电影从量变到质变)
来源 北京晚报 记者 李俐
流程编辑 TF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