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开学季,家长和孩子们满怀兴奋和期待,同时也夹杂了各种焦虑和不安。某小学学生家长圆圆妈妈就向记者表示:“班上25个同学,23个成了班干部,我家就是没入选的之二!我和她爸都是985毕业,这样的结果让我们很崩溃。”对此,圆圆妈妈决定跟老师沟通。第二天,圆圆告诉妈妈:“我已经是班干部了,老师让我当领读员了。”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其喜怒哀乐牵扯到父母心情,甚至影响到家庭氛围。站在圆圆妈妈的角度,孩子比较优秀却不是班干部,内心焦急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背后,我们是不是需要反思,孩子当不当班干部,父母是否应该如此看重。笔者以为,比起能否当班干部,孩子能否正确认知当班干部的深意,其实更为重要。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发展、渴望进步并得到他人认可的心,这是一种内在的心理需求。教育者对此要科学认知、充分利用、正确引导,需要将孩子这种渴望被关注、被认可的心理,转化为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责任感的动力,同时教会他们淡看失败,学会祝福同学,即以平实的心态去做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在这一方面达成共识,做好本职工作,引导孩子看到班干部有担当、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一面,而不是将之作为彰显权力、拥有崇高地位的象征,一心让同学敬畏自己,刷存在感。
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合理设置班干部的岗位,在推选班干部人选过程中采取公开、透明、民主的原则,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接受良好的身心锻炼。从现实来看,没有必要为了满足学生想当班干部的心理,来一次“雨露均沾”式的任命。一个班级真的没有必要有那么多的班干部,人人“官帽加身”反而会造成班干部本身所具有的责任意味有所淡化。相反,让真正有能力、有威信、有热情的学生担任班干部,能激发班级向心力,也能让其他同学看到榜样的力量,进而潜移默化地高标准要求自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成长。
另一方面,家长也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班干部这一职责。在认同孩子想当班干部、积极寻求进步的心理之同时,引导其学会为优秀同学加油助威,认识到做班级普通一员也能为班级做贡献,也能产生自我价值。如果能以淡然的心态看待班干部评选,同样是一种优秀的表现。从这种角度看,报道中的家长如愿以偿后,“比自己升职加薪还开心”,心情虽然可以理解,但显然有强化孩子“班干部情结”的嫌疑,并不见得对孩子的未来成长有益。
面对社会上对于权力与地位过于推崇的不良风气,教育者有必要正确引导孩子的“官念”,在其心中及早埋下服务他人和甘为绿叶的观念,这样更有助于孩子内心的平衡,培养内心有爱的人。成功做到了这一点,教育也算是取得一大进步。
(作者系山东省滕州市东郭镇田庄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