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2
封面新闻记者 滕瑾
陈独秀曾使用过的房间,李大钊、邓中夏等发起的亢慕义斋,百年前“五四运动”现场……9月6日,封面新闻记者探访了首次向公众开放的北大红楼二层。
北大红楼,位于北京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是一座具有不平凡历史的建筑,包括地上4层、地下1层,呈“工”字形。建于1916年,落成于1918年,前身为北京大学第一院,曾是北大文科、校部及图书馆所在地,全楼红砖红瓦,因此被称为“北大红楼”。
蔡元培在这里引进了崭新的大学教育理念,奠定了北大的传统和精神;李大钊在这里潜心研读马克思主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鲁迅结缘红楼,在此授课6年,他设计的校徽至今仍沿用。作为新文化运动大本营,“五四运动”发源地,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活动地,北大红楼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前,北大红楼二层首次对公众开放,内设“五四现场”和“光辉起点”两大专题展,以及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专题展,同时复原了校长办公室等场景。
踩着木质楼梯、伴着“吱呀”声走上北大红楼二层,观众可以穿梭到百年前的历史中。在这里,记者注意到一间钉有“杂物课事务员室”门牌的房间。房间正中的长桌上放着很多外文资料,正对门口的窗边立着“不破不立,不立不破”的牌匾,墙上挂着马克思像,像的两边分别是“出研究室进监狱,南方兼有北方强”的题词,原来这个房间还原的就是亢慕义斋。
亢慕义斋是英文Communism共产主义的音译,是1920年李大钊、邓中夏等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为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建起的小型图书室,曾收藏了百余种汉、英、德等文字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及报刊杂志。当年的北京大学党支部、青年团及其他革命团体,常在亢慕义斋进行集会和革命活动。
除了亢慕义斋,观众还可在二层其他房间,通过“五四现场”专题展了解自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至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凡尔赛和约》的全过程。
2002年4月,北大红楼改名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正式向社会开放。对外开放的参观区分红楼旧址一层和院内平房展厅两部分,复原了当年的李大钊办公室、毛泽东工作过的阅览室以及学生教室等。2014年,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和位于北京西城区的北京鲁迅博物馆合并为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据了解,北大红楼二层开放是在国家文物局直接推动下完成的。北大红楼二层原有办公单位腾退完成后,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旧址复原和陈列展览布展,使一、二层形成了完整参观回路,扩展了红楼对外开放面积,提升了观众参观体验。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未来将积极推进北大红楼提升改造工程,进一步扩大开放面积,提高展示水平,力争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把北大红楼打造成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基地、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基地和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举报/反馈

封面新闻

2477万获赞 622.2万粉丝
封面新闻,亿万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封面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