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济慈(John Keats)是与拜伦和雪莱齐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善于运用描写手法创作诗歌,将多种情感与自然完美结合,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影子。他的诗篇能带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他也是重要的文论家,其“负面能力”(英文是:negative capability,或译为“消极能力”)更是成为重要的美学原则。其文论思想散见于他同朋友和家人的信件中,我们摘录他的部分书信内容,期望能帮读者了解其文学理论。
每当我害怕
【英】约翰·济慈 穆旦 译
每当我害怕,生命也许等不及
我的笔搜集完我蓬勃的思潮,
等不及高高一堆书,在文字里,
像丰富的谷仓,把熟谷子收好;
每当我在繁星的夜幕上看见
传奇故事的巨大的云雾征象,
而且想,我或许活不到那一天
以偶然底神笔描出它的幻相;
每当我感觉,呵,瞬息的美人!
我也许永远不会再看到你,
不会再陶醉于无忧的爱情
和它的魅力!——于是在这广大的
世界的岸沿,我独自站定、沉思,
直到爱情、声名,都没入虚无里。
When I have fears that I may cease to be Before my pen has glean'd my teeming brain, Before high-piled books, in charactery, Hold like rich garners the full ripen'd grain;
When I behold, upon the night's starr'd face, Huge cloudy symbols of a high romance, And think that I may never live to trace Their shadows, with the magic hand of chance;
And when I feel, fair creature of an hour, That I shall never look upon thee more, Never have relish in the faery power
Of unreflecting love;--then on the shore Of the wide world I stand alone, and think Till love and fame to nothingness do sink.
灿烂的星
【英】约翰·济慈 穆旦 译
灿烂的星!我祈求象你那样坚定——但我不愿意高悬夜空,独自辉映,并且永恒地睁着眼睛,象自然间耐心的、不眠的隐士,不断望着海滔,那大地的神父,用圣水冲洗人所卜居的岸沿,或者注视飘飞的白雪,象面幕,灿烂、轻盈,覆盖着洼地和高山——呵,不,——我只愿坚定不移地以头枕在爱人酥软的胸脯上,永远感到它舒缓地降落、升起;而醒来,心里充满甜蜜的激荡,不断,不断听着她细腻的呼吸,就这样活着,——或昏迷地死去。
Bright star, would I were stedfast as thou art---Not in lone splendour hung aloft the nightAnd watching, with eternal lids apart,Like nature's patient, sleepless Eremite,The moving waters at their priestlike taskOf pure ablution round earth's human shores,Or gazing on the new soft-fallen maskOf snow upon the mountains and the moors---No---yet still stedfast, still unchangeable,Pillowed upon my fair love's ripening breast,To feel for ever its soft fall and swell,Awake for ever in a sweet unrest,Still, still to hear her tender-taken breath,And so live ever---or else swoon to death.
致柏莱
……至于你所说的我是诗人等话,我只能答复你说,我对于诗名的崇敬使我认为它高不可攀。无论如何,在《安狄米恩》(即:Endymion)完成以前,我是没有发言权的——它将是一种测验,将是对于我的想象力,尤其是我的创造力的测验——创造力真是极其罕见的东西——我必须依靠创造力在一个单独的情节上写出四千行,而且要写得字里行间充满了诗意。当我考虑到这是件伟大的工作,考虑到完成了它,就会在通往荣誉之宫的道路上带我前进几步,我不仅要说:但愿上帝不让我失掉这一工作!我曾听见雷·亨特说过,别人也许会问:为什么要费力去写一首长诗?这我将回答:难道诗的爱好者们不喜欢有个可以漫游的小天地供他们尽情挑选吗?这里的形象如此之多,以致许多被遗忘掉的在重新阅读的时候又被认为是新鲜的了。这些形象可以作为夏季一星期散步的食粮。比起那种他们能够在威廉夫人下楼以前就草草看过的诗篇来,难道他们不更喜欢这样的作品吗?这是最多花了一个早晨的作品。除此以外,一首长诗能作为创造能力的测验。我认为创造力是诗的北斗星,犹如幻想是船上的帆,想象力是船上的舵。难道我们的大诗人们写过短诗吗?我指叙事诗——真的,近年来作为诗的优点之一的创造力好像已经被遗忘了。……
1817年10月8日
致柏莱
……我只确信心灵的爱好是神圣的,想象是真实的——想象所攫取的美必然是真实的——不论它以前存在过没有——因为我认为我们的一切激情与爱情一样,在它们崇高的境界里,都能创造出本质的美——总而言之,从我那第一卷诗里和我上次寄给你的那首短诗(济慈写的《忧愁》一诗)里,你可以知道我所爱好的想法,而这是对于上述事物的大概活动方式的猜想底表现。想象可以与亚当的梦相比——他一觉醒来发觉它是真实。我对这事所以更为热心,是因为我还未能了解怎样用连续推理推出真理来——但这又是必须的。即使最伟大的哲学家,能够不先排除许多异议就达到他所寻求的目的吗?无论如何,我宁可要充满感受的生活,而不要充满思索的生活!——这是表现为青春的梦想,是未来的真实的投影——……
1817年11月22日
以上由茅于美译 钱学熙校
致乔治·济慈
……种种事情在我的思想中相互吻合,立刻使我看到:一个人有成就的人,特别在文学上有成就的人,是具有了什么品质而得到成就的。莎士比亚就大大具有这种品质——我的意思是说,一种消极能力(negative capability),这就是能够处于含糊不定、神秘疑问之中,而没有必要追寻事实和道理的急躁心情。例如柯勒律治吧,他从神秘堂奥抓住了一点精细的、孤立的真相,便大加渲染,因为他不能够安心满意于一知半解。如果不惜篇幅,把这话推究下去,得到的结论也许不过如下:就是说,对一位大诗人来说,美感是压倒其他一切的考虑的,或进一步说,取消一切的考虑。……
1817年12月21日
致乔治·济慈和托马斯·济慈
……每一艺术品的妙质在于它的强度,能够使所有不快人意的东西与“美”和“真”亲密接触,并在接触中完全化为乌有——细读《李尔王》,你便可以发现这部剧本从头到尾都证实了这话;但在这幅绘画里(指美国画家威斯特所画的《白马上的死神》),我们有了不快之感,却引不起任何深刻动人思索,使它这厌恶性得到掩埋。……
1817年12月22日
致雷诺
……诗应当是伟大而不唐突,透入人的心灵;而使人惊异震动的不是诗的本身,却是诗的内容。幽静的花是多么美!如果它们拥上(或应该为“涌上”——大卫注)来,大喊大叫,“欣赏我吧,我是紫罗兰,迷恋我吧,我是樱草花!”它们将要丧失多少美啊!……
1818年2月3日
以上由林同济译 杨岂深校
致雷诺
我有一种想法:一个人可以用这种方式愉快地度过一生——让他在某一天读一页充满诗意的诗,或者是精炼的散文,让他带着它去散步,去沉思,去反复思考,去领会,去据以预言未来,进入梦想,直到它变得陈旧乏味为止。可是到什么时候,它才能使人感到陈旧乏味呢?这是永远不会的。人在智力上达到某种成熟阶段的时候,任何一个崇高绝俗的片段都会变成他超凡入圣的起点。这种“构思的旅程”是多么幸福啊,勤勉的闲散又是多么美好!在沙发上睡一小会妨碍不了它,在草地上打个盹儿引来仙界的指点;——小儿的牙牙学语给它长上了翅膀,中年人的谈心使它获得振翅起飞的力量;一个曲调引导它到“岛屿的隐僻的一角”去(源自《暴风雨》第一幕,第二场);树叶飒飒作响,它就能“环绕地球一周”(源于《仲夏夜之梦》第二幕,第一场)。这里略略接触到几本尊贵的书,并不意味着对它们著者的不敬——因为比较起大作品的仅仅由于它们的默默存在而对于善良品德所产生的益处来说,人所能给予人的荣誉原是微不足道的。记忆不该叫做知识。许多有独创见解的人不这样想——这些人只是为习惯所娱而已。据我现在来看,几乎人人都可以象蜘蛛那样,从体内吐出丝来结成自己的空中城堡——它开始工作时只利用树叶和树枝的几个尖端,竟使空中布满了美丽的迂回线路。人也应该满足于同样稀少的几个尖端去粘住他灵魂的精细的蛛丝,而纺织出一幅空中挂毡来——这幅挂毡从他灵魂的眼睛看来充满了象征,充满了他的心灵触觉所能感到的温柔,充满了供它漫游的空间,充满了供他享受的万殊。但是人们的心灵是如此互不相同,而且走着如此各别的道路,以致在这种情形下,起初看起来两三个人之间都不可能有共同的趣味和同伴,然而事实却适得其反:许多心灵各自向相反的方向出发,途中来来往往,在无数点上交臂而过,最后竟又重聚在旅途的终点。……
1818年2月19日
以上由 茅于美译 钱学熙校
致泰勒
……对于诗,我有几条原则。你将会看出我离这些原则的中心还远着呢。
第一,诗应当以美妙的夸张夺人,而不是以古怪离奇自炫;应当使读者觉得这是他自己的最崇高思想的表达,好像就几乎是自己的一种回忆。
第二,诗所指点的美,决不可半道而止,使读者屏息以待,而不是心满意足。想象的产生、发展和下落,应当象太阳一样,来得自然,满照头上,然后堂皇却又清醒地下降,把人们逗留在黄昏的富丽景色中。但论诗比动笔写诗容易。这就使我想到另一条原则:如果诗之写成不能象树叶发芽那样自然,倒不如不写为妙。……
1818年2月27日
致赫西
……诗的天才必须在一个人的身上寻求它自己的出路;它的成熟不能依靠法则和概念,只能依靠直觉和警觉本身。有创造性的东西必须创造它自己。……
1818年10月9日
致乌德浩斯
……谈到诗人的性格,……它不是它自己——它没有自性——它是一切,它又什么都不是。它没有性格——它欣赏光线,也欣赏阴影;它淋漓尽致地生活着,无论清浊、高低、贫富、贵贱。塑造一个牙戈①和塑造一个伊莫经②,在它同样有兴致。道德哲学家所惊骇的,正是千变万化的诗人所心喜的。……承认这点,叫我难为情;然而这是事实:我所说过的东西,都不可以假定为从我真正本性中产生出来的见解——因为我根本没有本性。……
① 牙戈即莎士比亚悲剧《奥赛罗》(Othello)中反面人物Lago,又译为亚戈.
②伊莫经即莎士比亚戏剧《辛白林》(Cymbeline)中女主角,Imogen,又译为伊莫金。
1818年10月27日
以上由林同济译 杨岂深校
致乔治·济慈
……一般说来,诗,想象力喜欢威力和强烈的兴奋,同时也喜欢真理、德行和正义,然而纯粹的理性和道义感却只欣赏真理和德行。我要继续指出:这种对于当前的兴奋和戏剧性效果的爱好或倾向,不管它是如何产生的,确能给想象力一种偏向,一种每每与最崇高的德行不相容的偏向,以致在诗中,它压倒了原则,而且引诱激情使之牺牲普通的人性。你说不是这样,诗没有这种原始罪恶,在诗歌效果和那理性的静悄悄的小声音之间,这类的牺牲和无价值的妥协是不会有的——可是你怎能证明,给想象力这种偏向、给诗歌以一种虚伪的色彩的这种质素是绝对没有呢?为什么就在答复这种事例中,这个质素而不是其他什么在发生作用的事例中,你还这样谦虚而简单地问:“难道这些是在诗中提供快感的独一无二的题目吗”?并不然,但是这些题目却能使诗歌产生快感。诗给人的快感与这些题目的强烈的,时常是悲剧性的效果成正比,而不是与它们所提出的德行,或者从道德观发出的好处成正比。难道我们读到野兽的破坏的时候,所得的快感要比我们读者牧羊人在山上吹笛的时候要多吗?不是,然而我们确是喜欢读那野兽的破坏的,我们所以如此是由于我在前面所说的原则:那就是由于威力感脱离了德行感。也正因为这个原则,所以我们读到征服者和人类的强大猎人的胜利的行进也会赞叹而不是抗议;虽然正是他们中断了山间牧笛的歌唱,掳走了牧人们倾听的羊群。……
1819年3月13日
以上由 茅于美译 钱学熙校
内容来源于: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79年出版,第60-66页。图片来自网络,如果涉及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