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小欢喜》大火,大家一边高呼“太真实”,一边对剧情讨论得热火朝天,剧中的演员把“中国式父母”演绎得淋漓尽致,在他们身上,似乎可以看到大部分父母的影子。
其中的一位妈妈童文洁,和大多数妈妈一样,担心孩子成绩差、担心孩子早恋、担心孩子考不上大学,每天对儿子方一凡恨铁不成钢,焦虑得恨不得马上就能让儿子完成从“学渣”到“学霸”的转变,而开明的爸爸方圆却一直在安慰着焦虑的妻子,其中一套“方式理论”更是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在剧中他是这样说的:
“学渣也有学渣的好处,像咱儿子这样的,就在附近随便找一个大学,以后在附近找一个普通工作,每天都能陪着父母,等以后我们岁数大了,还能推着我们出去晒太阳,陪我们去看电影、吃火锅,学渣其实就是来报恩的。”
很多人觉得方圆的理论是为自己教育失败,培养出“学渣”儿子后为自己找的托词,实际上,是我们应该转变心态,正确认识自己孩子的能力,接受孩子的平庸,不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
父母焦虑的来源——无法接受孩子的平庸
1、过高的期望值和现实形成反差
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所成就、出人头地,从孩子出生起就对孩子寄予厚望,憧憬着孩子美好的未来,但也正是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让我们忘记了:孩子其实只是个普通人。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个天才,于是把孩子当作天才来培养,各种补习班,奥数班加上,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根据统计,整个社会,只有5%的孩子最终能够成为精英,85%的孩子会很平庸,然而剩下10%的孩子还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沦为社会的最底层。
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待,削弱了他们对孩子的认同感,甚至一味贬低孩子的努力,总觉得孩子的努力还不够,还可以再好一点,而孩子也无法从最在乎的父母身上,获得足够的鼓励和成就感,于是孩子不断处于一边艰难努力想获得认同,一边又被不断打击的循环中,从而产生疲惫、自卑、自我否定的心理,虽然他们不愿让父母失望,却在压力下愈加脱离父母的“期望轨道”。
所以父母与其挤破了脑袋逼孩子成为“精英”,还不如勇敢承认孩子之间的差异,找到最适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方式。
2、自己平庸,却无法接受孩子的平庸
网上有个段子:世界上有三种鸟,第一种是:笨鸟先飞;第二种是:笨鸟不飞;第三种是:笨鸟不飞,却下一个蛋,要求下一代使劲儿飞。
从人类社会金字塔看,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但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却总希望孩子能够脱离平凡,很多父母都会说:
“就因为我们没出息,吃多了没本事的苦,所以希望孩子有出息,以后能够做一个成功的人,过得更好。”“爸爸妈妈当初是没有条件,没能好好学习,现在只能过普通的生活,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了,你要好好努力,以后考清华北大、出国留学,也圆了爸爸妈妈的梦。”
这样的想法当然没有问题,可是当孩子已经为之努力,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或许我们也能想想,并非一定要成为科学家、音乐家、数学家才是成功,并非一定要当学者,出国访问才是生活,能够正直善良、有能力自食其力的人生也未尝不可。
我们自己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又怎么能要求孩子一定做到呢?我们的理想又怎么能够强压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替我们背负呢?
3、希望孩子能像自己一样有出息
《小欢喜》中童文洁说:“我们都是985,211毕业,两学霸为什么会生出个小学渣”,大家都觉得“虎父无犬子”、“子承父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自己能够小有成就,如果孩子不按照自己的生活轨迹去成长,是一件“离经叛道”很丢人的事情。但很多时候,长江后浪未必会推前浪。
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曾经问他的母亲:
“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们俩都有博士学位。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 你会失望么?”
龙应台也曾经和大多数父母一样,对这样的问题思考良久,平庸是什么意思?我们让孩子好好学习、希望孩子能够“功成名就”究竟是为了什么?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人生,并不能简单的让孩子复制父母成功的模板,孩子终究要活出自己的人生。
告别焦虑——正确面对孩子的平庸
接受孩子的平庸不等于对孩子不报期望,而是在于我们心态的转变,正确的看待孩子的成长,能够出类拔萃自然是好,但不能够脱颖而出也并非一定是坏事。
东晋大文豪、田园诗人的鼻祖陶渊明,对儿子也有着殷切的期望,为儿子取名为陶俨,字为求思,希望儿子能够有出息,成为像孔子贤孙孔伋那样的人,可是五个儿子却没有一个爱学习的。
陶渊明在著名的《责子》中写道: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固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诗虽然是“责子”,批评五个不爱学习的儿子,但却是以诙谐、幽默的口吻叙写的,结尾说道“算了算了,这都是命运,我还是喝我的酒吧。”相比于其他“恨铁不成钢”的家长,陶渊明正确认识到自己孩子能力的不足,不勉强,不过分指责,在对待自己的“学渣”儿子时,真正做到了豁达开朗了。
俗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们的焦虑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帮助,在为孩子是成长做了努力之后,剩下的就交给孩子自己吧。
网络上有位985硕士的妈妈,也曾为自己的“学渣”儿子焦虑过,为孩子报班、补课,陪孩子补习了4年,但孩子成绩始终不好,妈妈认真思考了对孩子的期盼,思考了逼孩子学习的意义。
“我们让孩子努力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无非是为了让他以后有能力去养活自己,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我们总是习惯用唯一的标准——学习,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与坏。这是不对的。孩子是一朵慢慢开放的花,怎能如此单一地去评价?”
我们在为孩子的未来焦虑、恐惧时,其实是潜意识里对孩子的不信任,不相信凭孩子的努力能有自己的人生,我们习惯于为孩子铺平道路,却又用我们的焦虑在孩子人生了道路上布上了许多坎坷。
我们为什么那么怕孩子平庸,平庸到底是什么,龙应台给出了我们答案:
“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万水千山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最后,借用这位叫凡小西的硕士妈妈一句话:
我们不应该鄙视平凡,相反应该欣然接纳平凡。
若能安于平凡,健康快乐地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不违背自己的良心不违背做人的原则,按时开花结果,踏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平安到老。我想,这其实是最成功的一种人生模式。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的话,欢迎收藏,评论,或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看到。如果有其他育儿问题,可以点击关注呵呵妈,更多育儿知识持续更新!